“巧挖”的教学实践

2019-01-14 04:11吴小燕
小学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孙儿苏教版姥姥

◇吴小燕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语言学习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学生“语言获得”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挖语言特色,有效言语对话

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作者鲜明的语言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语言特色,设计有效言语对话,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又扎实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五上《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第二节:“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小节,体会一下作者的语言特色,说说自己读出了些什么?

生:我读出了小动物有不同的色彩,白、黄、金、绿、红,可漂亮了。

师: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色彩,你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生: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颜六色……

师:除了描写色彩,作者还描写了小动物的什么?

生:还描写了小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有动有静。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还读出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了不起。

师:园中就这些小昆虫吗?想象一下,可能还有哪些小动物?你也能像作者写蜂子这样来描绘一下吗?

孩子们大多来自农村,一石激起千层浪,言语实践联系生活经验,扎实而丰富起来。

生1:园子里有可爱的蚱蜢,它们弹跳着双腿,扑扇着翅膀,从这棵菜叶飞到那棵菜叶。

师:抓住蚱蜢的动作来描写,精彩!

生2:蚯蚓蠕动着软软的身子,不停地翻松着土壤。

生3:蜗牛拖着重重的壳儿,在菜叶上慢慢地爬着,吮吸着汁液,身后留下一道发亮的黏液。

生4:螳螂举着两条前爪,不停地在玉米秆上爬动,似乎在寻找美餐。

生5:金色的小甲虫停在菜叶上,一动不动。

……

学生的想象,都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教师有效的引领下,思维的火花一下迸发,语言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言语对话扎实而高效。

二、巧挖文本空白,丰富言语表达

小语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写至高潮时,作者往往会急锋收笔,留下空白之处,给读者提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空白,挖掘空白资源,引导学生言语表达。

1.想象情境空白

如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文:“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这段描写表现的是姥姥对作者的牵挂,无论孙儿走到哪里,姥姥的心永远都有着一份牵挂,一份期待,多么令人感动的祖孙情深啊!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懂祖孙情深的基础上,进行角色体验言语表达。设计如下:文中的老牛是谁?(姥姥)兔子是谁?(孙儿)老牛定定地望着远去的小兔子,有千言万语叮嘱,想象一下,会叮嘱些什么?懂事的小兔子又会对老牛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生(姥姥):孙儿啊,以后姥姥不在你身边,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啊!

生(孙儿):姥姥,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生(姥姥):孙儿啊,你求学的路越走越远了,姥姥为你高兴啊!但你不要忘了家乡,忘了姥姥。

生(孙儿):姥姥,孙儿出门求学,是为了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无论我在哪里,都不会忘了家乡,忘了姥姥。我一定会时常抽空回来看您。

……

2.巧抓标点空白

如苏教版六下《孔子游春》第二小节:“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笔补白。

生:高耸的山峰是她宽广的臂膀,奔腾的江河是她流淌的血液,绽放的桃花是她羞红的笑靥,薄薄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学生捕捉大自然的景物,极尽想象,拓宽了文本的厚度,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

三、巧挖关键词句,提升言语表达

如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结尾:“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式言语实践。

师:30年后,老人已100岁了,还能请作者喝茶吗?老人还在不在世?

生1(正方):30年后,老人还活着,武夷山环境好,什么都是纯自然的,老人身体硬朗,定能健康长寿。

生2(正方):老人天天锻炼,劳动,自然环境好,乐观开朗,肯定长寿。

生3(反方):老人可能不在世上了,因为活一百岁的人少,尤其是男人。(全班大笑)

生4(反方)我也认为老人不一定在世,也有可能在某次上山下山中出意外。(全班大笑)

……

正反方各有理由,在辩论中,学生分享了思维与言语实践所带来的快乐,语文课堂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在此基础上,老师追问:为什么“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引导学生升华言语实践:伴随作者回到驻地的是老人的豁达开朗、热爱生活的性格,铭刻在作者心中。

这样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升了言语实践的价值。

四、巧散思维,提供言语机会

如苏教版五上《自相矛盾》一文,可在文章结束时设计这样一问:那个楚国人说话自相矛盾,结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同学们,你帮楚国人想个办法,既能卖掉矛,又能卖掉盾?

学生纷纷动起了小脑筋。

生1:矛和盾不在同一天卖,卖完矛再卖盾。

生2:他卖矛,叫他老婆卖盾,不在一块儿卖。(全班大笑)

生3:在东城卖矛,西城卖盾。

你看,学生不仅帮助楚国人解决了自相矛盾的问题,也帮他把矛和盾都卖了出去,真有点儿商业头脑。既训练了言语实践能力,又发散了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善于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言语实践的点,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扎实进行言语实践,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猜你喜欢
孙儿苏教版姥姥
雕像
雪姥姥
八旬姥姥活得美
我的『秘密武器』
孙儿元夕赏月记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