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转型的文化自觉与实践策略

2019-01-14 10:03龚雷雨
江苏教育 2019年78期
关键词:教科研质量课程

龚雷雨

作为引领和推动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力量,教科研部门要在新时代继续秉持“研究、指导、服务”宗旨,突出价值引领、寻求范式转型、突破路径依赖,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科研工作体系,从而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学术指导与专业支持。

一、突出价值引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在教育所培养人的素质,体现在教育为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就是聚焦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育人过程中的落实。因此,课程育人理应成为每一次教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道德提升、身心成长和人格发展中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使他们品德修行、学业进步、审美情趣的并行并重并进。

教科研员要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牢固确立“铸魂育人”指导思想,把思政课开得理直气壮,又魅力十足;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训练劳动基本技能;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除了预防和危机干预,必须从以往的诊断性和矫正性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更全面、健康、幸福的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聚焦质量内涵提升主题

教科研员要深刻领会“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义,聚焦质量提升这个主题,认认真真抓质量、心无旁骛抓质量、科学得法抓质量。扎实开展教学主题调研,推进科研引领方略,探索专业成长路径。要注重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服务校本研修,围绕教学核心过程开展教研工作;注重学科组建设,完善集体备课与磨课、听课与评课制度,做好公开课教学研究,将研修活动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内在需求和鲜活的教学经验。

要切实加强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指导学校和教师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和学情,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结构、过程和方法等。促进学校和教师加强基础教学,把好学科知识关;优化单元复习,把好学科方法关;强化实战训练,把好学科综合关。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着力提高教学和训练的针对性,着眼个别化、个性化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释放出主动发展的潜能。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标高和难度,注重训练的坡度梯度,留出时间让学生消化反思,做到起点恰当、容量适度、落点准确、训练精当。

在“提升质量”上,教科研部门要倾注智慧和力量,在指导中小学学科组和备课组建设上下功夫。学科组建设,要聚焦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组织形态的变革等话题,如集体备课的组织与管理、期中(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的架构与撰写、质量调研方案的研制与实施、导学案的编制与试卷的讲评、质量的监测与过程的管理等专题的理论学习、小组研讨、现场观摩、实例评析。备课组建设,则重在建立集体备课机制,细化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材的解构、对教法学法的重构,还有对班情学情的分析、教学标高的把握、教学过程的整体架构和细节处理,以及习题的设计、试卷的编制与评析、教学反思等。

(三)彰显教科研引领作用

教育是道术、学术、技术,教科研部门的主业主责在于帮助校长、教师提升其专业素养,努力探索、发现、掌握、运用各自学科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帮助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开发力和执行力,夯实学术功底,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替代校长办学和教师教书。教科研部门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充分发挥在课程研发、教学研究、科研指导、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加强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二、寻求范式转型

长期以来,教科研部门积极履行“研究、服务、指导”的职能,为教育行政决策以及繁荣学校教育科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科研工作自身规律不可不遵循,但工作方式尤其是思维方式亦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抱着老三样不放、守着老套路不变、跟着老节奏不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研部门必须转变理念、转换角色、转身服务。

(一)聚焦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是教育转型的突破口。要坚持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导向,遵循方向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矫正、激励与导向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得、各有所进,激励有潜力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坚持儿童立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因需求而进。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评价的现代化、学业监测的科学化,对关键性指标进行深度分析,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及其管理。

(二)立足教育现场

我们要求教科研员站在“理论前沿”,但更强调教科研工作要始终坚持“基于教育现场、通过教育现场、回到教育现场”。要依托学校、依据课堂、借助课题,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准备(尤其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尤其是课堂实施)、教学评估(尤其是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做积极探索与研究。如传统教育中学习的知识过于结构化,学习过程亦是精心设计的流水线,其中有大量肤浅结论和简单逻辑,学生的思想得不到伸张和表达,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日渐萎缩,这种情况下,教科研员必须探究如何建构专注与深刻、批判与创新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直抵深度理解和自主建构。特别是要以课程建设的视角,帮助学校自主架构校本化课程体系,帮助教师将专业成长的聚焦点从课堂教学能力转到课程开发和课程执行能力上来。

(三)回应教师关切

教科研员要积极回应教师关切、呼应教师需求,围绕主题与专题、话题与课题,跟校领导、教务主任、学科组长尤其是教师坐在一起、想到一起,甚至干在一起、乐在一起。教科研要以学校需求为基本导向,以教师团队为基本力量,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环节,实现由指令性到指导性、指挥性到合作性、评比性到引领性、检查性到服务性的转型,以专业视野与学术眼界,精于学术研究又长于项目指导。教科研部门要注重创新师训模式,制定区域或校本化的教师梯级晋升发展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培养措施,通过校本培训、骨干研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涵育教师学科素养,帮助教师学有所长、研有专攻。

三、突破路径依赖

一段时期以来,教科研部门的职能不断膨胀,工作边界日益延伸,加之自身定位的模糊和飘忽,导致教科研部门很难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引擎,也很难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智库。教科研工作如何突破路径依赖?

(一)寻找逻辑起点

教科研工作应遵循“服务决策、科学研究、专业指导”价值导引,围绕“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工作任务,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不断加力,将稳定教育质量增长、促进学校生态改善、调整课程教学结构等各项重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要结合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新优质学校”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工作,帮助学校盘点家底,梳理原有基础和工作亮点,排查薄弱环节与制约短板,描绘共同愿景并同向发力,所谓“看到闪光点、发现薄弱点、找准出发点、聚焦发力点”。

(二)回归工作原点

“研究”乃教科研部门的第一属性,要让研究成为教科研部门全体同志的专业自觉。要深入研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也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方案和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还要研究中高考改革方案,特别要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化等等,只有敏锐地捕捉这些新动向,才能做出积极应对。当下,教科研部门应着力研究教育改革如何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研究如何克服教学中的“钟摆现象”,做到既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又重视培养多种能力,还关注训练思维方法;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把课堂当成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精心设计适合当时当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三)撬动有效支点

当前,要紧紧围绕基础教育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的核心任务,积极推进教育生态的重构、教学形态的改革和课堂样态的变革。教育要实现“办好、教好、学好”的目标任重道远,特别是操作层面的落实落地,需要教科研部门的专业支持和导引:帮助校长和学校逐步形成教育哲学理解、培育独特校园文化、找寻属于自己的行走方式,从而做到“办好”;促进教师有教学主张、懂课堂常规、强业务能力,精心培育有品质、有品性、有品位的教师群体专业生活方式,从而做到“教好”;最终,促进学生能学、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真正实现“学好”。

猜你喜欢
教科研质量课程
“质量”知识巩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秉持“多元一体”原则推进“目标管理”实践
——小学教科研管理策略探析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