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合教学探究*

2019-01-14 18:22
江苏教育 2019年43期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合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践行课标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多次提到“整合”理念。如“设计依据”部分,“‘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课程内容方面,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教学建议方面,“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可见,“整合”正是此次语文课改的题中之义。

2.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备整合教学的可能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专题为纲,各专题之下分设两至三个板块,兼具整体的统摄与局部的灵动。教材改变了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创设了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

同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兼顾人文精神与语文因素。教材以人文专题为纲,如必修一的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等。每个专题下的选文,或内容上对专题做多角度思考,如必修五的“直面人生”专题,包含《渔父》《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三篇文章,文章皆呈现了生与死的艰难碰撞抉择;或选文上兼顾专题内容与文学发展史,如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专题,该专题又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风骚比兴”,选取了早期诗歌《氓》《离骚》,第二板块“诗从肺腑出”,选取了盛唐、中唐、晚唐的《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则选取了《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四首词,体现了词作自南唐、北宋至南宋的演变发展过程;或选文上关照文体特征,如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该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两篇散文:《荷塘月色》《金岳霖先生》,第二板块则为三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教师只要合理编排,即可将单篇的散点,连缀成完整的面,进而建构起整体、有序的语文新天地。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合路径

所谓教材的整合,即立足核心素养,对现有文本大胆取舍重组,凝练出一个个“指向素养、相对独立、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教材整合路径——

1.板块内的有机融合。教材同一板块内的不同文章,往往从不同角度阐释同一专题,教师在进行整合设计时可明确主从,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的第二板块是“回旋舞”,该板块包含了《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旋舞》三首诗,教学时教师应该以《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重点,《回旋舞》一诗则点到即可。板块内的文章还可以对比阅读,如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的“遭遇战争”板块,包含《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两文互融,通过绘制人物命运轨迹图的方式,呈现苏联士兵与纳粹士兵的遭遇,引导学生看出“一个人的遭遇”亦是所有人的遭遇,战争之下,无有完卵;再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我与地坛》跟《最后的常春藤叶》进行对比阅读,带领学生探究得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源于自己的内心,亦来自外物,一个人可以寻得精神支柱,亦可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

2.专题内的熔铸共生。教师秉持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整体关照专题内的所有文本,整合设计,可避免单篇教学的重复、琐碎,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包含《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三篇文章,三篇文章揭示了人性的真假、美丑、善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丽。再如,必修五的“科学之光”专题,其中的《<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四篇文章,全面呈现了说明类文本常见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风貌。

3.跨专题的整合。经典文本意蕴丰富,可解读的空间广阔、维度多元,教师可以超越教材预设的专题限定,对现有文本自主重组,重新排布,开发出新的学习专题。如教师可将《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古从军行》整合为边塞诗专题,能清楚把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特质;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整合为楚汉之争专题,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刘邦、项羽的形象,探究汉兴楚亡的历史缘由;将《登高》《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等五首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唐诗加以整合,利于学生对登高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建构起整体的、系统的认知。

4.课内选文与读本的整合。每套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均配有课外读本,选文文质兼美,是教材的有机补充,亦是优质的整合资源。如《祝福》(必修二教材)、《曹七巧》《箓竹山房》(必修四读本)的整合教学,可让学生对女性压抑与扭曲的隐性心理及背后的时代因素有充分了解。将《六国论》(苏洵,必修二教材)、《六国论》(苏辙,必修二读本)、《六国论》(苏轼,必修二读本)进行整合教学,则能从不同视角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感受史论的特点。

5.课内选文和整本书的整合。以选文切入整本书,由整本书再反观选文,彼此互渗。如可以由《边城》选文引入《边城》整本书的阅读,由《林黛玉进贾府》进入《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

6.文体整合、作者整合。以体裁为原点,同类组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一类文本在手法、语言、审美上的异同。如,教师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三篇文章组合成“永远新的旧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作品,提升小说欣赏能力,建构起对小说叙述方式、叙述视角、塑造人物常用手法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以作者为原点,将视野延伸至该作者的传记或其他作品,将同一作者的作品整合呈现。在集中的文本学习中,学生会对该作者的作品风格、语言风貌、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建立起直观感受和深刻认知。如将《边城》《长河》《三三》《萧萧》整合阅读,学生可对沈从文笔下纯美的湘西世界,纯真善良的湘西女性,满溢于作品中的人情、人性之美有更全面的认知,并能透过表象看到作品背后的“隐忧”。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合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整合的灵魂是核心素养。整合设计的出发点当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最后挑选合适的学习文本。文本是教学的终点而非起点。

2.找准整合点。不同的文本的整合要找准好的接入点,或在内容上有层次、角度的区分;或在主题上有相近、相左之处,有思辨空间;或在风格上,有相仿、相异之处。如此整合才富有学习的空间、展开的余地、探究的价值,否则只会貌合而神离。

3.不可全盘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在整合教学的大背景下,单篇教学不可全盘否定。教学时教师仍可以单篇文本为主,引导学生把握一种文本的特有知识、要点,理解一种手法的形式、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以其他文本为证。如以《金岳霖先生》为主,教师讲清细节传神的写法,那么《亡人逸事》一文则可让学生自学对照。而富有探究价值的单篇文本则更需要深入开掘。如《林黛玉进贾府》,此文在人物形象、语言、手法、主题等方面均有独立开掘的余地。

猜你喜欢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