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误会,兴波助澜为情节

2019-01-14 03:36王晨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黄鸟鸟笼老刘

王晨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郑振铎《猫》

阅读心得

因为猫对黄鸟的“关注”和“凝望”,“我”和妻子误以为猫杀了鸟!这是第一重误会。大伙找猫却未果,“误会”加深,猫“畏罪潜逃”了!这是第二重误会。找到猫时,猫的“态度”又使“误会”深入。这第三重误会使情节达到高潮。于是,猫受到了惩戒。但随着黑猫的出现,误会解除,“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后来我就经常见到这老头了,人家都叫他老刘,听同学说是附近村里的一个老农民,跟县里的某位领导有点亲戚关系,托后门进来的。

虽然老刘兢兢业业,每天停车场收拾得井井有条,地上连一片落叶也不见,但越这样,我们就越瞧不起他。特别是男孩子,经常故意捉弄他。车停成一排,看着是好看,但往往靠边的一辆倒掉,会连累其他,一整排像骨牌一样跟着倒掉,彼此挤压,非常难扶。

老刘耳朵不好,加上腿有残疾,根本追不上那些调皮的男生,没办法,他只好一辆一辆地自己去扶,我经常见他肩上搭着条毛巾,弯下腰气喘吁吁地扶起一辆车子,然后再扶起另一輛。

……

老刘在的那几个月里,自行车一辆也没丢过。很快,我们要搬校区了,新校区院墙上都装了电子脉冲防盗网,再也不用担心丢自行车了。

搬迁前一天,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传说中跟老刘有亲戚关系的县领导也来了,发言中他提到了老刘。领导说老刘是他的老排长,当年两人都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刘的左腿和耳朵就是那时候受的伤。后来老刘解甲归田,在乡里粮食站里做了半辈子职员,退休后想发挥余热,所以才找他帮忙找个活干。老刘是不要工资的,他有退休金。

——白诗淇《白杨林里的看车人》

阅读心得

一个耳朵不好、腿有毛病的看车人,因为他的出现,原本可以随意停放的自行车都要规规矩矩放好,这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以至于连走后门这样的话也泼来,他却不澄清,直到“亲戚”县领导的讲话说出实情,大家才明白原因。

写作借鉴

在写作的时候,为了掀起波澜,使作文情节发展曲折多变,可采用误会法。那么,如何运用误会法呢?

1.在铺陈叙述中巧设误会。运用误会法,可以在开头先巧设悬念,然后在叙事铺陈中不断地制造误会,将读者的思路引向与故事结局相反的方向,到最后突然笔锋一转,呈现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2.在细节描写中加深误会。为了让读者在“歧途”中越陷越深,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让误会加深,使作文内容曲折生动,更加耐读。如片段一,作者在设置误会过程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加深误会,坐实猫的罪状:猫对鸟的凝视、妻子的提醒、“我”和妻子的愤怒、猫的逃匿、猫晒太阳的神情等。

3.在合情合理中解除误会。让读者产生误会,是为了使作文情节一波三折,更有起伏感。但是,设置的误会不能没有“回头路”,要在设置误会的过程中,为下文的“解误”做铺垫,使作文在最后亮出谜底时更加合情合理。

猜你喜欢
黄鸟鸟笼老刘
天上掉下一只小黄鸟
黄鸟
创意数字“2”
鸟笼逻辑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老刘和老秦
老刘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