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回眸

2019-01-14 03:36谭玉琴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朱自清父爱背影

作者感言

无巧不成书,语文老师因为要去上《背影》公开课,所以在班里提前上了这节课。老师要求我们也选一个角度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仿佛上天安排,就在当天,父亲来学校看我并给我送吃的。

父亲待我很好,在家里对我百依百顺;然而在外面,有时父亲确实让我感到很没面子。我不愿意和父亲在一起,我也从不和同学谈父亲。那天,我的父亲,把他的农民形象,把他的唠唠叨叨,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暴露无遗,当时我有些无法接受,甚至还发了脾气。

父亲离开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朱自清先生当年过于“聪明”,嫌弃父亲的“迂”,最终愧疚而自责。我又怎能嫌弃父亲的“老”呢?以后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要尊敬慈祥的父亲!

同窗评说

老师把谭玉琴同学的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时,我们没有看不起这位父亲,反而很尊敬他,我们为玉琴同学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作文的语言文字真的很有魅力,玉琴把她的真情灌注其中,我們听到了同龄人对父爱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也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慈爱的眼神。我想,我们每个人对父爱的感受的角度不一样,但天底下的父爱肯定是一样伟大的。

(毛显卿)

老师评说

朱自清先生独辟蹊径,把“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转化成了一种艺术美,这背影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触动了小作者的情思,它让人知晓,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去好好地理解父爱。

小作者将情感的触动点定格在父亲离开时的一个回眸上,而之前,“幺妹仔”的吆喝、背着胀鼓鼓的蛇皮口袋、分给同学们“土特产”的快活、被“我”责怪后的委屈和瘦弱矮小的身材……小作者极力渲染了父亲的“唠唠叨叨”,极力描绘了父亲不懂规矩的老农民形象,为后面“那一回眸”的瞬间醒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文中,小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得很有特点,细腻、真实而贴切。开头第一段点明了和父亲产生隔阂的原因,不喜欢与父亲同时出现在公共场合才顺理其章。第二段先预感那“声音”是父亲的,段末用动作表现猜测正确后的惶恐不安的心理。第四段用语言描写表现自己对父亲既亲密又排斥的复杂心理。第五段是全文的高潮,写“我”揣测同学对父亲的看法,从而感到丢脸的心理,并将其外化为“丢”的动作和恶狠狠的语言,让父亲从快乐到愧疚、委屈。而“那一回眸”,让“我”感到愧疚,让“我”因深刻理解父爱而流泪。最后一段的“盘算”,是对父亲的爱的升华。“那一回眸”,让小作者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符礼科)

猜你喜欢
朱自清父爱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