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广府文化丰富课程资源

2019-01-14 02:28黎秀贞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通草广府技法

黎秀贞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有丰富的人文、自然及历史资源,因历史发展而湮没的艺术奇葩——通草画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为了让这失落百年的本土文化再现它的辉煌,让所有的本土人与外来人认识这一独特的广州民间艺术,笔者将通草画引入课堂,对通草画的传承及创新等都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追根溯源,了解通草历程

1.通草技艺的历史沉淀

“通草”是产自贵州、台湾等地,学名叫“通脱木”的五加科植物,可以入药,治病,具有清凉、散热、通气和镇静之功效的中药材。由于它唾手可得,吸水性强,易于造型,成为两百年前广州画家绘画所追捧的材料,通草画就是指直接描绘在通脫木茎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上的水彩画。两百年前的广州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西方人对广州的风土人情甚感兴趣,于是广州的画家开始制作通草画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异域的好奇心。通草画因为价廉物美、画作鲜活灵动、中西合璧而受到西方人的喜爱,行销欧美。最兴盛时整个广州城绘制通草画的画匠多达两三千人。然而,后来由于摄影技术的普及,令曾经在十八九世纪在西方风靡一时的通草画在相隔两百年后,在原产地广州渐渐湮没在时光的烟波浩渺中。如今大多数通草画保存在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上至皇家宮廷、博物馆、图书馆,下至寻常百姓人家中。

2.通草技艺的卷土重来

通草画不仅只有美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它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文化和社会史的生动见证!我们不应该让这种珍视只存在于异邦,应该赶在历史把这种艺术永久封存之前,留住它的美好,引导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广州以至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把珍惜自己的文化作为美德传扬下去。近年来,这失落将近两百年的通草技艺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大主办机构联手要寻回这失落的记忆,纷纷在各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各艺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通草画的探索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传承这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独特的历史,更好地弘扬优秀的广府文化。

二、因地制宜,挖掘本土资源

1.在地域资源中提炼

广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尤其是越秀这片土地,文化古迹、名人旧址、著名建筑众多,如大佛寺、越秀骑楼、农讲所等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校的考察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自己的居住地产生久违的亲切感,知道了自己前所不知的历史知识,体会到越秀古迹的内涵与魅力,爱家、爱校、爱广州之情油然而生。

2.在生活习俗中挖掘

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处处能领略到传统文化习俗的独特韵味,如扒龙舟、过中秋闹花灯、逛花街迎新春等,这些生活习俗不但反映了广府人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更成为特定时期的广州记忆,为积极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笔者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生活了解节日习俗,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以节假日为契机,以考察为载体,以表格为形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图书、请教长辈、填写表格、拍摄图象,加深了解,为开发美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自然生态中发现

大自然是提炼素材最好的居所。虽然广州地处繁华闹市,却是名副其实的花城,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有许多能代表广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并把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笔者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生活,将它作为第二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描绘;在观赏、写生活动中领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更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从而唤起他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三、探索实践,丰富美术课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使之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体验美术的创新表达所带来的新鲜的视觉刺激。

1.多设渠道,重在传承

(1)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摄影技术的广泛普及,令曾经在广州风靡一时的通草画淡出人们的视野将近两百年,今天的广州人已经不知道通草画为何物。如何让通草画在校园内广泛深入地普及呢?我校与广州博物馆联手共建,先在校园内全面铺开,通过视频、网络、书籍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草画的前世今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再根据不同的年部开展相应的活动深入开展,如:一二年级即场体验、进行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三四年级参观展览、进行写生活动;五六年级听讲座、实地考察抒感怀;集体参与一年一度的广府庙会向群众大力宣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及身边人了解这段独特的历史,更好地弘扬优秀的广府文化。

(2)注重技法传承

两百年前的通草画在材料上注重毛笔和水彩颜料的运用,在技法上注重工笔细描和中西融合,题材上注重写实。笔者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选取当代广州的民情风俗、自然景观和越秀古迹作为写实题材,注入西方透视和明暗阴影处理等技法,既讲究皴擦、晕染、溶和、重叠,也讲究造型、笔触、色彩的处理——在色彩节奏上体现强弱感觉、明暗及冷暖关系;在色彩构图上体现色相、明度和纯度对比鲜明和色调柔和之感。

2.多方尝试,力求创新

由于来自晚清的通草画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画面非常珍贵难得,从今天的角度看,它比善通艺术品更具艺术性。但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在不断进步,通草画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延续生命。怎样在前人的基础上,再结合当代的形势,创作出既保留前人的传统理念、技法优势,又能赋予强烈的时代感,是笔者通草画技法探索的主要方向。

(1)创新技法“通草孔版画”

通草纸吸水性强,水份不轻易流失,使画面的完整度和清晰度更为明显。颜料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片上,经过光的折射,能呈现出几近马赛克玻璃那样斑斓缤纷的效果,可以媲美漆器或刺绣。利用它吸水性强、易于染色和染色后色彩鲜亮瑰丽的原理,笔者在保留通草画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力求变化与创新,研发了一种新的技法“通草孔版画”,它经过一系列的创作程序:构思→定稿→镂空→裁纸→加湿→喷绘→装裱,难度最大的是镂空和喷绘,与传统工笔勾描的通草画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剪刻配合彩色喷绘的手法,不但形成新的风格,还使通草画呈现出非同一般孔版画的似画非画的磨沙效果,技法独特、图案清晰,可观性强,给人耳目一新的視觉享受。

(2)创新技法“通草压痕画”

通草纸质地轻盈松软、既像海绵又像绸缎,如果力度掌握得当,用略粗一点的笔尖压在通草纸上,就会形成需要绘画的图像,笔者研发了另一种新技法“通草压痕画”,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工笔细描,用略粗的绘图铅笔代替勾线笔绘稿,用压痕的手法配合粉画笔在通草纸上形成凹凸有致的效果,它少了几分死实呆板,多了几分灵动质感,画面颇有层次感。但由于绘图铅笔的笔头比较坚硬,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极易弄破通草纸,所以画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即使这样,这种形式还是很受欢迎,因为独特少见,美感强烈,是在其他画纸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作为各界人士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创新技法,我们理应继续开拓创新,开发新课程,让这些新技法得以继承和发扬!

通草画是广府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广府文化是广州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曾一度失传近百年的奇特工艺会像印度的贝叶文书一样被作为广府人共同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通草画技艺作为一门奇特的地方校本艺术教育课程,是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草技艺作为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进行传承与开发,也是寓教于乐、多姿多彩、受益无穷的,给学校的教育活动增添的一道亮丽的色彩,所以我们则要更用心研究和揣摩,将生活中的经验、时代精神与创新技法融入其中,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发并丰富通草艺术课程,使之成为屹立不倒、永远芬芳的广府艺术之花。【注: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批准号:2019GZGJ259),子课题名称《通草画校园传承的实践研究》(子课题批准号:2019GZGJ259—1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通草广府技法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猜谜游戏谜底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传承通草水彩画技艺,弘扬广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