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后进生心理特点的三重视角

2019-01-14 09:15陈敏
考试周刊 2019年91期
关键词:后进生小学生

摘 要:我们面对的孩子各有不同,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智力并不低于常人,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缺失,而导致其在学业和品行上与同伴之间产生差距。通过对这些孩子的深入了解,分析原因,才能更好地与之建立对话渠道,让他们有所改变。

关键词:小学生;后进生;对话渠道

我们每位老师所面对的班级学生都是各有不同,虽然,我们都希望班级学生有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优秀的品质,但现实中,总会遇到让我们头痛的孩子,就是被大家称之为后进生的孩子。

后进学生大多在智力层面不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受到某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在学业成绩和品行等方面与同伴之间产生差距。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并具有其特有的表征。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那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集体的良性发展。

一、 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

(一) 后进生的概念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后进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按照习惯性思维,人们把那些学习不好或品德差,再或是学习和品德都不是很好的孩子称之为“后进生”。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可以发现,“后进生”可以理解为“大脑迟钝”或“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同时在研究中将“后进生”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头脑迟钝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天赋”尚未觉醒的学生、“思维”发展滞后的学生。

“思维”发展滞后的学生,那就是说他的思维有待开发。“天赋”尚未觉醒的学生,则是由于其某些方面高于常人,甚至异于常人,只不过当前的他在这方面没有真正展现出来。对于这两类学生,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去激发那些沉睡着的思维,去找出他们异于常人的能力。而第三类“头脑迟钝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后进生,那就需要老师们用更多的耐心来教会他们必备本领。

在了解了关于“后进生”的不同解释后,再根据自己平时的接触,我觉得“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能力较低,前进步伐缓慢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因为学习不如人,导致其厌恶学习,从而课堂上不能认真听讲,进而学习较差。第二类,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第三类,学习和习惯都很差的“双差”。这类学生,往往是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而用激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纵观各种研究数据,就先天来说,每个人生下来时的智力并无多大差异,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就说过,95%以上的学生可在教育得当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这一理论从侧面印证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观点。我想,我们口中的“后进生”并不是天生后进,一定是有原因的,或是来自社会,或是来自家庭,或是来自自身。只有究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威严的言表

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多数教师会在学生面前摆出严厉的表情、使用严肃的语言,这虽然能够给人以威严感,但学生往往会感到畏惧。在严师面前,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压力,内心焦虑、精神受抑制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为避免被老师指责或批评,这类学生往往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间的隔阂将因此放大,最终导致后进生的形成。

2. 教师批评上的失误

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教师会严厉批评学生,如“怎么听的?讲了几遍还不懂?”这样的话语,最容易破坏学生的情绪,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让他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

3. 课内调控上的不公

为追求开课的“效果”,或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不公平的关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芥蒂,他们会觉得发言是属于所谓的好学生的,而不属于他们。一段时间下来,就会接受这一现象,最后就索性不举手发言了。

4. 教师教学上的偏差

部分老师存在对后进生的歧视,并认为这部分学生属于教学中的累赘,在他们身上投入精力属于白白浪费,这种认知下的后进生往往与教师“相看两相厌”,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5. 学生自身的壓抑

受身体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害怕自身的表现引起同学嘲笑,如存在口齿不清、身体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沉默不应被教师忽视。

为解决上述问题,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设法实现后进生的转化,这种转化需关注后进生的自信心塑造。

二、 后进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 矛盾心理

从表象中看,后进生貌似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缺乏荣誉感,但“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后进生的背后一定有过强烈的自尊,有过求胜的欲望,有过不服输的劲头。只不过,他们暂时藏起了这些,或是说暂时失去了这些,他们的内心有时是充满困惑和矛盾。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后进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渴望得到又得不到的矛盾

每个学生,包括所谓的后进生,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尊重。可是,成绩不如人的后进生往往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凌,为此,后进生的自尊与自信就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慢慢消磨。矛盾的心理使得后进生的心理逐渐失衡。在这种状态下,身边人哪怕无心的一句话语,都会引发他们的不满与愤怒。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后进生充足的信任,只有真正信任、理解后进生,才能够通过持续性的鼓励,引导后进生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后进生的行为和愿望也能够同时得到较为积极影响。教师需认识到严格要求与尊重的统一性,后进生会基于教师对其要求的严格程度认识到自身的受信任程度。所以,教师必须高度尊重后进生,保证教育的推进能够有效调动后进生积极性,为将后进生导向良好的发展方向,教师还需要关注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表演。考虑到多数后进生喜欢在班集体劳动、体育等层面表现自己,因此可通过举办小型体育比赛的方式发挥后进生特长,也可以定期开展“做好事”活动,培养后进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以此引导后进生成长。

2. 愿望,因薄弱意志而无法实现的矛盾

后进生与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双方均存在追求进步的愿望,后进生同样不愿意落后于别人,同样愿意进步,但是,他们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自控力,让他们无法按照要求去完成相关事情。俗话说,下决心容易,真正去做并非易事。特别是后进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不良习惯,就为他愿望的实现更加增加了难度。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后进生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或是遇到一位关心他的新老师,后进生就会发生一定的积极的改变,但最终因为长时间积累的不良习惯很难一下子纠正,于是又会回到他原来的状态中。很多后进生希望改变自身当前的状态,但往往缺乏力量和勇气,因此教师需设法给予后进生外力帮助,因此改变其矛盾的心理。在工作中教师还需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配合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即可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后进生转化,并积蓄班集体的积极力量,他们定能不断进步。

3. 道德良知,与自我为中心无法统一的矛盾

后进生在家庭中,他们往往是中心。长期这样的家庭教育,他们就是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在处理任何事时,总是从自己为出发点,以我为主的心态很容易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在娇生惯养之下,很多后进生多度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引发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实际上,后进学生并不是都不懂得道德良知,明辨是非的,只是在他们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自我,这和他们以往的家庭教育是有关的。

4. 求胜,但又无力取胜的矛盾

老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表扬属于大多数后进生的追求,但自身不足的影响,使后进生在校园生活中往往会更多受到斥责,严重的甚至经常被冷嘲热讽,后进生的好胜心、自信心均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于是,他们就会在别的地方寻求满足,如以不良行为来博得与众不同。如教师在引导存在出现不足,后进生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并导致自身品行、学习层面每况愈下。

5. 融入集体,与被同伴排斥在外的矛盾

儿童都喜欢与伙伴一起玩耍,并在活动中得到认可与肯定。他们也十分希望得到班级同学与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但是,后进生因为种种原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十分抗拒的情绪,从而使得他们往往会脱离于集体之外。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学困生同样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快乐玩耍,但同学们对后进生存在的错误认知往往会阻碍这一切。

(二) 自卑心理

一旦后进生的消极情绪强于内心积极上进的愿望,那他们就会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情况下的后进生往往害怕失败且不相信自身在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源自消极的自我暗示。在众人的指责、批评中,他们对自己不断否定,不断放弃。其实,当后进生听到比人的赞许,也会有高兴的表达,所以说,他们不是没有自尊,而是因为自卑而掩藏起了他们的自尊。

自卑心理能否克服,是后进生能否有改变的关键。

(三) 厌恶心理

后进生在学校学习中,已处于劣势,在家里,他们又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有时还会受到指责与打骂,为此他们的内心是恐惧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十分敏感,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们生怕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对自己一直处在不信任的状态中,于是他们总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家长不相信他,老师的话,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也变成讨厌的声音。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厌恶心理。他们不喜欢这种不良状态的环境,包括环境里面的人。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内心的厌恶心理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促使他们与集体渐行渐远,进而也就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免疫力”,让教育在他们身上效果甚微。

因此,解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与他们对话的渠道,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帮到他们,让他们逐渐树立自信,摘掉所谓后进生的帽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戴琴芳.對后进生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华章,2013(22):78-79.

[2]管天霞.施教之功,贵在融情——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33-34.

[3]王清,葛春.论班级“后进生”的教育——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7):102-103.

[4]陈高峰.用爱心转化激励后进生[J].快乐阅读,2013(20):80-81.

作者简介:

陈敏,中小学一级,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后进生小学生
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谈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如何对待后进生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