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方程E=MC2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

2019-01-15 06:22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暗物质原子弹方程式

肖 坰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一、概念

爱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式:E=MC2,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方程式结合了两个概念,即质量和能量的概念。千古以来人们认为质量与能量是毫不相干的,而爱因斯坦却认为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而更重要的是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在能量、质量与光速之间有一个深刻的统一。

爱因斯坦发现能量和质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几乎是一样的。质量可被转换成能量,能量也可以变成质量。但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有进一步地发展,它给出了任何特定质量包含的准确的能量值,E=MC2。在宇宙中任意一小片物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你能够释放手中钢笔中蕴含的所有能量,那么它爆发的威力相当于一颗原子弹。这个方程式意义深远,意味着隐藏在我们周围每个物体中的是个巨大的能量库。

二、人类宇宙观的根本改变

自从质能方程诞生起就被用来探索时间的奥秘和万物的终极问题“我们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一小份质量就可转换成巨大的能量,但这方程式的另一面告诉我们,即能量可能重新浓缩为质量,而这正是宇宙初期所发生的始于称为“宇宙大爆炸”的能量爆发。E=MC2实际上告诉我们大爆炸如何发生的,在粒子加速器中,科学家们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令它们碰撞,来模拟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条件。在那一刻,宇宙从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能量爆炸中产生。随着能量的扩散,巨大的能量转化为了质量,纯粹的能量变为了物质,即各种粒子,最终构成了第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是宇宙中的大火炉,它的光与热便来源于E=MC2。恒星最终死亡,不计其数的残骸向宇宙各处散去,在某处重新聚集,被拉到另外一颗恒星的轨道上,变为了一颗行星,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都是E=MC2的产物。我们银河系中的一切以及我们星球上的一切,甚至我们本身,都起因于潜在运行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

三、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

E=MC2在原子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弹令世人见识了质能方程的巨大破坏力,以电磁辐射为载体的巨大的能量,从仅仅几磅的铀与钚中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伟大科学家的崇高探索精神,却反而为人类带来了灭绝人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纳粹于1945年投降,美国已经没有理由使用原子武器来对付谁,但美国仍在继续研究原子弹。在纳粹投降后的两个月,炸弹已成形。此时,美国已经选定投放原子弹的地点,即日本广岛。1945年8月的一个晴朗早晨,首枚原子弹被投下了,它在空中坠落了43秒,然后由一粒中子引发了连锁反应。首个铀原子分裂释放出的能量,仅能使一颗沙粒动一动,接着的连锁反应一发不可收拾。到连锁反应的最后阶段,约有两百万的百万倍的百万倍的铀原子产生裂变,近0.6克的质量被转化为惊人的12.5千吨的能量,一切只需6/10微秒的事件,这就是E=MC2的力量。仅0.6克的质量转化出的能量就夷平了一座城市。按照现代标准来说,这颗相当小的广岛原子弹差不多瞬间致7万人于死地,它导致的辐射病以及火灾则造成了另外7万人的死亡,城市中80%或90%的建筑被摧毁,这绝对是毁灭性,随后整个世界都被改变了,这场破坏全然是源于E=MC2的应用。

四、暗能量与暗物质

仅仅几克的铀原子在核裂变时所产生的微乎其微的“质量亏损”就可以释放摧毁整座城市的恐怖力量。这种“上帝般的神力”亦绝非人类所独有。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宇宙间可能存在着人类科技所不能够发现的“暗能量与暗物质”。①

截止到目前,理论物理学家们已经统一了观点:“暗物质”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宇宙间最主要、最广泛的物质存在形式。几乎所有天文学以及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倾向于相信“暗能量与暗物质”占据了整个宇宙总体质量的九成以上。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暗能量与暗物质”,我们如今的宇宙将不会存在,人类也不会产生。

根据一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物理学家们猜测:“暗物质”也许是宇宙间最高级的能量转化模式。“暗物质”将客观存在的质量做到“全亏损”,一丁点儿都不剩,全部转化为人类依旧看不见的“暗能量”。

这种新发现事实上为某些科学家所不能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许多高层次的修炼者,无论是印度教、佛教、道教还是共济会,似乎都能做到“辟谷养生”,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不喝却依旧健康,甚至比寻常人还要健康!虽然所谓的医学专家跳出来自信满满地宣称:没有食物和水分的摄入,人体生命能量根本维持不了十天,但是谁能保证没有任何一个人,尤其是那些高阶修炼者,不会“摄取”宇宙当中无处不在的看不见的“暗能量”。

我认为,这其实也给了科学家一个启示,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才具备资格走进科学的大门。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这是绝对错误的。可供观测的仅仅都是些表象,那些视所不见的才是自然哲学背后的物质实体和隐秘的质。

[ 注 释 ]

①陶淘,著.天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3:181.

猜你喜欢
暗物质原子弹方程式
巧配化学方程式
挑战一级方程式
暗能量VS暗物质(下)
暗能量VS暗物质
教养方程式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英国才是原子弹第一制造者?
什么是暗物质
扑朔迷离的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