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贫因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初探

2019-01-15 20:24杨立新
山西青年 2019年2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杨立新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是以“共同富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基础,依据国情提出的指导性思想和科学扶贫战略。在当前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知识、智力及辅导员工作优势,积极投身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来,为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对贫因大学生资助的现状

目前,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信息对接、心态把握、资助形式和后续跟踪等方面工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1]。如对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不够精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重经济资助,轻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生涯指导、就业能力提升等能力培养;资助过程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主体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同学有“等、拿、要”思想,不积极主动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淡薄等现象。

二、高校辅导员对贫因大学生的精准认定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精准资助”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关键措施。高校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阵地,更要考虑“精准”,如何落实精准识别贫因生,把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做到位,科学区分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生,才能将精准资助工作发挥好作用。

(一)组成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辅导员、班导生、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和寝室长组成。根据制定依据充分讨论后产生结果。这样能保证更合理更准确认定。

(二)制定认定依据:主要是根据贫困生当地有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如对持有建档立卡学生可以认定为特困生;同时也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进行认定,对农村地少劳动力少收入微薄家认定为特殊困难学生;还可根据突发事件进行认定,如学生本人或家长突发严重疾病也可认定为特殊困难。在认定结果确定后进行公示,如无异议公布结果。

三、高校辅导员对贫困生大学生的精神资助

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辅导员根据贫困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等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培养他们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强自立、助人为乐,在资助的同时开展育人工作。

(一)激发贫困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经济自立的同时也能心理独立[3]。首先,引导贫困生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拿奖学金或参加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困难,不能产生单纯地“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最后,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创业[4]。

(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助人助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鼓励学习能力强的贫困生帮助学业困难同学,在同学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增进友谊的同时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人,快乐了自己。

扶贫要扶志,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依靠自己的智力和双手开创美好明天[5]。高校辅导员要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方针,剖析精准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学生资助工作,不断思考与实践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真正使资助工作发挥好“育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