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9-01-15 15:55
山西青年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中生价值观政治

陈 涵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中国标识”,明晰其内涵界定、形成机制以及教学培育路径是实现政治认同素养育人目标的关键。[1]在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是学生提升政治素养的重要时期,高中生受自身经验、政治认知等因素的局限,在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会产生相关政治认同的问题。为全面、准确了解高中生政治认同现状,笔者在四川省乐山市中学中选取4所重点高中做了一个包括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本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0份,开展数次随机个人访谈。调研结果表明,高中生政治认同状况存在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所反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喜忧参半

(一)积极方面

1.高中生爱国热情强烈,个人使命感较强。为了解高中生对于国家统一的认同意识和关注程度,在问卷特别设计了一组问题。在“你对祖国和平统一台湾如何看待?”的选项中,选择“尊重台湾自己的选择”的有10.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有87%;在“您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认可?”的选项中,45.8%的人选择了“非常认可”,48.4%的人选择了“比较认可”。这些回答可以基本看出高中生对于国家认同的心理状况,他们对于国家领土主权和道路选择的关注程度很高,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

2.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了解高中生的价值观认同,在问卷中设计了3个问题,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充分看出大部分高中生在价值观方面有一定的共识。如在问及“共产主义能否最终实现?”时,39.1%的受访者选择了“一定能实现”;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选项中,回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的占到了62.0%;在“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项中,56.3%的人选择了“非常认同”选项。从问卷结果的情况看,大部分高中生对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充满信心,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一定认同。

3.高中生对党的建设与改革较为关注,坚持党的领导。在“您关注近几年党的反腐等一系列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吗?”的选项中,27.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在“政党制度改革设想中,你认为实行哪种政治制度较好?”的问题中,81.8%的人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高中生关心党的未来发展及改革趋势,对党的领导有充足信心。

4.高中生能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民族意识较强。为了解高中生对于我国民族的认识程度,在问卷中设计了2个问题。在“你如何看待近年来藏独、疆独进行的民族分裂活动?”的问题中,63.0%的人认为“坚决反对和抵制,维护民族团结”;在“在课程学习期间中,你愿意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吗?”这个问题中,23.4%的人表示“非常愿意”,41.7%的人表示“比较愿意”。由此反映出高中生较为清楚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在民族问题上有明确认识,民族意识较强。

(二)消极方面

1.个人价值观取向来源的功利化因素明显,缺乏合理引导。在“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何种因素?”的问题上,47.9%的人选择“财富”,38.5%的人选择“权力”,57.8%选择“社会声誉”。在随机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学生轻视价值观的重要性,缺少正确的义利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有待增强。

2.对国家未来文化发展态度消极,冷落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的发展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中,50.5%的人表示“比较有希望”,33.3%的人表示“不太有希望”。在对一些高中生访谈过程中,有的对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前景持消极态度,缺乏文化自信。

3.对制度性知识容易混淆,重要概念认识模糊。为了解高中生相关政治知识掌握程度,在问卷中设计2个问题,从结果来看高中生政治知识的熟练度有待提高。在“您了解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家机构是如何产生的吗?”的问题中,40.1%的人选择“比较清楚”,55.7%的人选择“不清楚”;在问及“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时,76.6%的人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8.8%的人选择“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由此反映出对于制度性的概念,大多数高中生对其定义和本质没有深入了解,当与其他概念加以区分时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

4.对党的建设成效认同度低,入党动机认识不充分。在“对于我们党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你的看法是什么?”问题中,44.3%的人表示“成效显著,我们的党大有希望”,50.0%的人认为“斗争力度不够,有待加强”。为了解高中生对于入党动机的认识程度,特别设计一个多项选择。在“有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的问题中,46.4%的人表示“毕业工作有优势”,71.4%的人认为“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34.9%的人表示“信仰共产主义”。从结果上看,高中生对党开展的反腐工作比较关注,但在大部分人不太满意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入党动机上高中生缺乏全面认识,有功利化倾向。

二、高中生政治认同现状的原因呈两面性

(一)积极方面原因分析

1.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成效显著

在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家大力提倡爱国主义教育,高中生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高中生整体爱国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其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通过重大纪念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烘托爱国主义氛围,社会上利用舆论媒体对爱国人物或事件进行广泛宣传,家庭成员通过良好家风的培育给学生以思想熏陶。在三方共同作用下,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深入学生内心

近年来在许多中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交流体验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现实性。有的学校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很大的思考、实践操作的空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课堂,进一步丰富了传播形式。

3.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

高中生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主体,其活动地点大多在学校,接触国家及社会事件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堂或案例分析,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政治活动,因而他们对于社会实践的渴望度较高。同时,政治参与方式也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创新,高中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主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如微博热搜、微信公众号等,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言论自由、监督权等权利参与到一些政治热点的讨论中,这种网络化的方式途径大大满足了他们政治参与的意愿。

4.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对课程学习主动性提高

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政治学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改革强调将学业考试的等级作为高考录取依据之一,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改变以往轻视政治,只注重主科成绩的想法,从而对政治学科的关注度有所提升。特别是思想政治学科独有的时政性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相关新闻热点,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对时政信息的捕获能力。

(二)消极方面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多元价值观影响,对政治认同的消解明显

“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发生变化,部分学生把个人利益放首位,出现拜金主义的倾向,追求金钱享乐,不能对政治绩效进行理性评价。[2]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其个人价值观等容易受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以学习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作为个人职业规划目标,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价值观冲突与矛盾,对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带来很大挑战。

2.传统文化吸引力不足,文化自信较为欠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同时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也随之渗透到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忠孝观等道德理念造成一定冲击。特别作为中学生群体,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快等特点,对于外来文化有明显倾向性。

3.教学环节中学生缺乏辩证思考,政治认知较浅

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个人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追求课堂效率,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课程以讲授为主,较少采用活动性讨论交流、角色扮演互动等教学形式,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压缩,对于一些概念性、结构性强的知识点缺乏清晰的逻辑认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主动质疑、批判性思维受到局限,部分学生容易片面理解教材中抽象性强的概念,缺乏逻辑性、结构性、全面性的政治认知。

4.教师对学生时事教育方面的培养未予高度重视,活动开展较形式化

时事教育是体现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具有趣味性、故事性,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社会热点把握事件本质。但受学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学生了解新闻热点后,大部分教师仅简单以此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容易造成解读不到位或理解过于粗浅等问题,学生难以合理把握事件本质。

三、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策略

(一)优化宏观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保障和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同时,高效率、高速度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质量和效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关键领域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足,因此必须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人民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环境。

2.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提供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盛行,新媒体以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网络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利用和改进网络新媒体话题形成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发表意见[3],通过学生对话题评论的言语就可以掌握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新媒体时代下,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使更多党团、理论、文化等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1.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课程时效性

高中政治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4]而学生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内容创新是作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如何增强其政治认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注重学科之间的穿插渗透。思想政治作为高中必修课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如历史、地理、文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学科模块之间有其差异性,取长补短,相互吸收,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丰富新颖的素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时政热点引入的科学性。时政热点可以为理论知识的讲授提供必要的材料补充,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但简单地将知识点与时事进行拼凑,是不正确的做法。首先应紧贴生活,还原案例情景,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其关心政治生活的意识;其次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注重分析与导入紧密结合,将理论寓于实际,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高教师获得感和自信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特别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应担负起培育、引导、关怀的角色,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但从调查数据来分析,思想政治的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往往课堂教学的开展陷入被动的局面,教师的学科自信随之大大降低。另外,社会地位不高、个人价值与现实的落差、学校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使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因此如何解决当前教师困境的问题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应紧抓思想政治学科的龙头地位,加强学校之间的深入合作,建立学科实践基地,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以此促使教师在经验交流中拓展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其次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教师更多学术交流机会,提升教师思想水平;同时学校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学科体系,在教学评估和绩效考核中注重信息公开透明,保障教师应有的权益,使其成就感进一步提升。

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成为改革的重要对象。只有改革教学模式,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堂摆脱枯燥乏味的原始特点,成为受广大学生热爱的课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5]一是积极探索课题式教学,提升学生关注问题深度。教师可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题,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调查问题,在课堂中进行问题预期分析,课后由教师带领调研小组展开实地调查,学生在相应理论分析与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二是鼓励采用互联网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平台的实用性。互联网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有关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为下一阶段教学实施提供实际有效的学情数据。

(三)重视家风建设,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影响并伴随着人的一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6],特别是相关政治立场、观念的培养,在弥补学校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的缺位上尤其重要。高中生在思维与认知能力上趋于理性,当面临如社会争议事件等敏感话题时,家长应当担负教育的责任,认真回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为学生树立良好教育形象。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心理特点,采取激励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与孩子共同探讨热点话题,鼓励发表自我看法与观点,引导孩子通过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带动家庭成员主动学习,如共读书籍、分享心得等。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也能对国家及社会时事热点深入了解,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提升个人政治认知水平。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但同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及家庭各方依然需要共同努力,为改善高中生政治认同现状,提高其政治素养而提供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高中生价值观政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