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的探讨*

2019-01-15 15:55赵雪琪
山西青年 2019年21期
关键词:美育协同美的

赵雪琪

(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育人教育是其工作核心关键,提高育人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个高校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育人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育人方式,那就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理念,可以让德育美育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同时增强育人效果。

一、德育美育之间的联系性

从目前高校采用的育人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围绕着信念、理想开展的教育理论灌输,或者是一些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从教育目标上看,德育和美育是相同的,美育是利用美的知识,来优化学生的自身知识修养,让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德育是利用德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将二者结合,可以形成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陶冶情操。从教育方法上看,美育属于德育的一种手段,德育美育是相互作用的,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就是要在美的事物中,接受道德教育,与此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让道德教育转变为情感陶冶。美育是德育的旗帜;是德育的根本;是德育的中心思想;更是德育的升华。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而言,德育是第一位,但美育也不可或缺,借助这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育人教育过程[1]。

二、高校育人工作发展现状

育人教育在各级各类院校中都是教育重点,但是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育人教育效果较差,存在形式化、片面化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育人教育功能被弱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政策不断改变,经济建设成为发展重点,人们的发展观念出现了严重分化,而且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学生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育人教育的开展受到很多学生的排斥,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育人教育方式单一化。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本身对实践性、实效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教材内容和现实脱节,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较低,学科吸引力下降。再次,育人活动内容枯燥。育人教育不仅存在于理论课程教育,还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区对实践育人教育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区的开展形式不一。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育人活动缺少创新性,无法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实践活动的举办次数降低,育人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教育功能。最后,人文素养缺失,人生追求出现偏离。人文素养是育人教育中的重点,是人的精神、道德支柱,而人生追求是推动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重要因素,这两方面的缺失,会对育人教育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导致学生的智力和人格教育无法同步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无法实现。

三、德育美育协同发展价值

新时期,实现高效德育美育协同发展,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在增强育人有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美与协同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第二,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交往人才。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对国家经济产生了影响,对国家文化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威胁。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教育资源得到整合,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让思政工作有效性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思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育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美育和德育的协同发展刚好满足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同时,提高品格修养,继而提升人文素养,以此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德育美育协同发展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具有的作用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德育美育协同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推动社会进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理想信念放在教育首位可以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创新协同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会得到根本上的提升[2]。

四、高校德育美育协同发展育人途径

(一)确立全新的高校育人理念

想要实现德育美育之间的结合,第一要素就是要确立全新的高校育人理念,赋予大学德育、美育全新认识,以及新的指导思想、教育原则。德育美育之间的协同发展要从思维上、情感上、心理上进行全面结合,在高校教育中,德育和美育的基础部分存在差别,德育教育的基础是要学生产生正确的思维判断,理论联络实践,让大学生自觉感悟道德,从而产生美的行为,而美育教育的基础是要学生通过对美的感知,产生审美感知活动,进而产生感动效应。道德是美育教育的客体,道德行为则是美育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开展德育美育协同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思维开开始,指导大学生开展道德行为。从情感上也要实现相互渗透,情感培养是德育的基础,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情感不断生成。由此可见,德育美育的情感表现相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素质发展目标。由上可知,当前的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从心理陶冶上进行结合,利用美育的手段开展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用性、实效性。

(二)借美育方法培养道德品质

美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三种教育方式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道德性情、道德品质、道德自觉性得到提高。首先是自然美,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会让人产生一种审美愉悦,运用大自然可以让大学生形成丰富的审美领悟,陶冶大学生的性能,开拓大学生的心胸,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美的教育方法以欣赏为主,比如: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观赏自然形成的景观,以此释放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又比如: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历史遗留下的艺术品和自然景色,了解历史变迁,如圆明园、红色革命村等,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祖国的情感,提高责任感。其次是社会美,就是利用不同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社会模范人物事迹,可以有效感染学生的心灵,利用这些社会模范人对学生的思维、行为进行规范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最后是艺术美,借助艺术品来完成教育,让学生通过欣赏字画、名著、乐曲、影片,来激发学生自觉的感受体会其中的美,增加艺术细胞,形成具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自觉的遵守道的规范,让育人教育效果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完全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育人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多样化、多元化,必须要形成对应的道德教育方式。高校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此实现德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只有从制度上明确要求在德育教育中介入美育,才能够真正调动高校育人教育发展,提高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同时,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进行规范,健全道德行为的约束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情况,让大学生正确处理道德行为,实现德育美育的完美结合。此外,要实现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通过家校合作、综合教育,可以让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大高校德育教育力度,展开科学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欺诈问题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高学历人才丧失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高校加强教学改革,针对各专业、各学科提出德育教育结合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直接感受审美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以艺术类专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品形象感受真善美,以此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判断力和自觉性。

(四)借助教师和榜样的影响力

榜样是推动育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借助教师和榜样的影响力,让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要塑造出美的形象和美的品行,从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此外,还可以寻找具有美的形象、美的品行的个体,将其塑造成学生的榜样,继而带动学生,让学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构建和谐的育人校园环境,明确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为师生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最好的一面,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语言表能力较强、感情丰富、活泼可爱的教师都会产生好感,而教师的良好形象会成为学生的发展模板,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想要提高道德教育效果,需要塑造出好的自身形象,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3]。

五、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德育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让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结合方式以及恰当的内容,以此让育人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塑造学生个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协同美的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公民美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