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超越作战

2019-01-15 12:39祁帅盖伟孙晗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大战役解放战争

祁帅 盖伟 孙晗

摘 要:超越作战指的是部队越过当面之敌作战部署或己方前方部队,深入敌纵深或后方进行的作战。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期间,我军通过实施超越作战,实现抑留敌人于现地与我决战,通过灵活机动地选择进攻目标,打破敌人的重点防御体系,夺取战役主动权,最终赢得决战胜利。

关键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超越作战

一、超越作战确保了决战歼敌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国民党实施重点防御政策,在全局上,确定了黄河以北取守势,黄河以南取攻势的战略方针,企图巩固东北,确保华北,以利黄河以南之作战。在局部战场企图通过重兵固守主要城市,诸兵团驰援的方式与我进行主力会战。为打破敌人这一企图,我军必须闯过“带有带决战性的攻坚和大的会战”这两关。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发起济南战役,成功攻克敌重兵防守的省会城市济南。此战不仅打破了华东敌军以济南、郑州、徐州三大战略要点构成的鼎立之势,同时也打破了国民党军重点防御计划。我华东、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后方可以给前线提供更大的支援力量。美联社在9月26日评论道:“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国民党重点防御计划破产,全局性的收缩撤退已在酝酿之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敏锐觉察到敌人撤与留的举棋不定,当机立断,发动了战略决战。在敌人有明显撤退迹象的情况下,攻坚敌正面坚固据点不仅会使战局变得旷日持久,增加敌人反应时间,而且攻击得手后有可能加速防御体系已被打破的敌军撤退。为了抑留敌军于现地加以歼灭,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每一个战役中,我军都有意避开了敌正面设防的坚固据点,运用超越作战的方法,直接将战火烧向敌军纵深,将其一线据点置于无用武之地,打打不得,撤撤不得。并且通过超越作战断敌后路,迫敌决战。在战争全局上,我们同样实施超越作战,当我军全部解决东北敌军后,为了不使中原敌军撤退,越过华北,首先在华东地区展开了决战,最后歼灭华北

敌人。

二、解放戰争“三大战役”我军超越作战实践

(一)千里南下北宁线,封闭蒋军于东北

1948年初,东北我军已将敌人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据点,关于下一个进攻方向,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指挥员将目光指向长春。但在5月,我军尝试攻打长春时遭敌顽强抵抗,东野指挥员认为长春不好打,遂改为长围久困。1948年下半年,随着我军在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东北敌人相互之间孤立无援,撤入关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我军此时再坚决打长春,丢掉长春的敌人有可能猥集于锦州一带,造成东北我军下一步作战困难。1948年7月,东野首长决定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率大军南下北宁线,切断东北敌军后方交通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1948年9月初,东野主力秘密南下北宁线,敌人丝毫没有察觉我军动向。起初,东野司令员林彪仍将北宁线作战重心放在锦州、沈阳之间,准备以7个纵队、另6个独立师置于新民、沈阳及长春之间,做“围锦打援”的打算。9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纠正了这一部署,指出:“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东野遂调整部署,将主力用于锦州、锦西、义县,10月1日攻克义县,10月15日攻克锦州。锦州失守,东北敌军完全被封闭于关外,身陷绝境。身居战线最北端的长春守军斗志全无,10月17日,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郑洞国无奈只得率剩余部队投降,长春和平解放。由沈阳出发西援锦州的敌“西进兵团”,在锦州失守后一下子徘徊在彰武、新民地区不知所措,蒋介石、卫立煌和兵团司令廖耀湘本人,从一开始对该兵团如何使用就有不同意见,相互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蒋、卫之间意见依旧不同,廖耀湘不敢拿主意,等待上级命令白白错过了几天时间,被我东野主力一举抓住,于10月27日全歼于辽西平原上。敌东北主力丧失殆尽。

(二)超越徐州切断徐蚌线,看住北线先打南线之敌

1948年11月6日,我华野在中原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的配合下发起淮海战役,最初,战役计划歼灭敌黄百韬兵团、两淮和连云港的敌人,中野负责在徐州以西牵制敌军。因敌军在陇海路上战略收缩,中野主力沿陇海路轻易直抵徐州西南,同华野一道对徐州形成了钳形攻势。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顺势将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大决战,由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歼灭徐州刘峙集团。当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在徐州以东展开时,已完成钳制徐州之敌任务的中野主力越过徐州,于11月16日攻克宿县。这一胜利为战役全胜创造了重要条件。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在兵力上居于劣势,但由于我军攻克宿县,切断了徐蚌间联系,使战场分为南线和北线,使南线敌人和北线敌人相互不能联系,我军则可集中优势兵力,以宿县为枢纽,自由选择在北线或是在南线歼敌。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军主要作战任务是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最初,中央军委设想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继续在北线歼敌,在快要歼灭黄百韬兵团时,阻援兵力主动后撤,吸引徐州来援的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深入我方阵地,继而围歼这股敌人。但随着战局发展,我军指挥员发现,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始终提防我断其后路,其阵型前轻后重,并不积极救援黄百韬,我军也很难切断敌人退路,围歼该敌。而南线增援之敌也发生重大改变,隶属国民党武汉“剿总”的黄维兵团加入了战局,与固镇的李延年兵团分路北上,企图夺回宿县,打通徐蚌线,增援徐州。此时,战局呈现出北线之敌集中,南线之敌相对分散,且南线黄维兵团呈现出孤军冒进之势。我军若继续在北线歼敌,需投入大量兵力,阻援兵力就会不足,敌人可能趁机打通徐蚌线,扭转兵力被分割的不利态势。南线之敌相对好打,我军仍可保留必要兵力保持切断徐蚌线的态势。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当机立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留7个纵队看住徐州敌人,防守徐蚌线,抽调4至5个纵队越过徐州之敌,协助中野南线歼敌。在反复沟通后,决定先打黄维兵团。11月25日,包围黄维兵团,12月15日,中野在华野的协助下歼灭黄维兵团。其后,南线其他部队见势不妙,纷纷撤退,突围徐州并企图向黄维兵团靠拢的杜聿明集团,此时被包围在了陈官庄、青龙集一带,已成为瓮中之鳖,淮海战役大局已定。

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我军的超越作战主要特点

(一)集中兵力,灵活选择作战目标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前,敌人采取重点防御政策,企图通过重兵固守的坚固据点消耗我军,然后通过诸兵团驰援对我实施反包围。这种打法虽然总体上看依然消极,但也给我军发展胜利的进攻设置了三个困难,一个是重兵固守的坚固据点,另一个是诸兵团驰援,第三个则是既有重兵固守的同时,进行诸兵团驰援。我主力野战军单独面对敌人重兵固守的据点,或者单独面对敌人驰援而来的两三个兵团,都有把握解决,但如果同时面对敌人重兵固守的据点和敌人驰援而来的重兵集团,就会不占优势,打起来很吃力,战局就会陷入很紧张的状态。例如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负隅顽抗,敌方的杜聿明集团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向被围的黄维兵团靠拢,造成了整个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我军如果在敌人一线部署的坚固据点消耗过久,也会给敌人增加许多应对时间,敌人或可组织增援力量,解救被围部队,或可组织全线撤退,使我丧失决战歼敌机会。

为了避免同时应对敌人重兵固守和诸兵团驰援的战局,并且抓住敌军,不让其撤退,我军采取灵活选择进攻方向的打法。主要方式是针对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击能力”这一特点,跳出国民党盘算的坚守据点、诸兵团驰援的决战打法,集中兵力越过敌人重兵防守的坚固据点或重兵集团,深入敌人纵深,先打敌人纵深部署的驰援力量。虽然此时也会遇到敌人相互增援的情况,但由于敌人固守一线要点的大量兵力已置于无用武之地,我专而敌分,我军在局部战场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对付援敌的难度已经降低。当我将敌纵深部队歼灭或打退后,再回头解决重兵固守的据点时,我军对敌人已形成绝对的优势,陷入四面楚歌的敌人,往往已经失去了抵抗意志,结果多是“传檄而定”。

(二)速决歼敵,各个击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我军灵活机动地实施超越作战,主要是通过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来夺取战役胜利的。集中兵力于一处就必须忍受其他方向上的不利。正如克劳塞维茨说过:“在将要进行主要进攻的地点上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为了在这个主要地点上更有把握地取得胜利,宁可在其他地点上忍受不利。主要地点的胜利将消除其他的一切不利。” 在我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一部之前,敌人或可进行增援,或可袭扰我后方,如果始终不能歼灭敌人,战局陷入僵持,被我置于身后的固守据点的敌人,还很可能会作为生力军加入战局,大大增加我作战风险。这种不利情况,只有在我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一部之后,才会消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这样。我军不能快速歼灭黄维兵团,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向北增援,徐州的杜聿明集团突围出来向黄维靠拢,极大增加了战役风险。我军歼灭黄维兵团,从蚌埠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慌忙撤离,在陈官庄企图同黄维靠拢的杜聿明集团变成了瓮中之鳖。

因此快速歼灭打击目标是战役获胜的关键。正如辽沈战役时毛泽东指示前线指挥员所说:“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粟裕曾说过:“我从历次参加的战役指挥中体会到,每个战役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在对战役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我们掌握了主动,打赢了敌人,从而使我军确有把握取得战役的全胜。”“在敌人有强大兵力增援的情况下,转折出现得越早越好。” 我军快速歼灭被围之敌,部队在攻坚、阻援中受到的消耗就小,就可以尽快投入下一次作战,通过不断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牢牢掌握战场主

动权。

(三)合理控制超越作战规模,有效规避风险

在超越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要合理控制身后之敌的规模,不能让后方敌人变强、变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我军进行超越作战主要是以各个歼灭敌人为目的的,将部分孤立无援的敌人抛在身后,主要目的是将其置于无用武之地,剥夺敌人主动权。因此,超越作战不能将太多的敌人抛在身后,以致其超出我应对能力,使其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拥有了行动自由权,这样我军就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反而会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辽沈战役前,中央军委指示东野采取超越作战的办法,出北宁线作战,把长春、沈阳敌人抛在身后,东野首长了解到华北敌军空虚,一度设想把敌人北宁线汉杰部主力也抛在身后,直出华北作战,这一设想,虽然可以和我华北部队合力打击傅作义集团,但如果将整个卫立煌集团抛在了身后,东北敌军仍旧可以相互救援,摆脱孤立,甚至可以合兵一处,从身后打我。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你们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地位。”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央军委原先估计黄维兵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解决,指示华野南线部队越过徐蚌线,向蚌埠及以南地区进攻,粟裕则作出了相反的判断,认为中野短期内无法解决黄维兵团,如将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两股敌人抛在身后大举南下,我后方部队应付不了,建议中央军委收兵回北线作战。果然,杜聿明集团在黄维兵团被围5天后便从徐州突围,并且企图解救黄维兵团,此时我华野南线部队已返回北线,4天后就将杜聿明集团牢牢包围在了陈官庄、青龙集一带,打破了敌人摆脱困境的企图。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第三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037.

[2] 粟裕. 粟裕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44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8.

猜你喜欢
三大战役解放战争
2018互联网江湖之“三大战役”
今年四川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目标出炉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不动产统一登记报道“三大战役”手记
中国强起来须打新“三大战役”
中国须打新“三大战役”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