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路径探索

2019-01-16 10:20李倩是安琪王艺豪
时代人物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育人

□文|李倩 是安琪 王艺豪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新时代的中国对高校育人提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要求,思政育人不仅在思政课堂上,更要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我国高校学生住宿区域社区化的大趋势下,关于大学生公寓社区的研究趋势也从原先的对学生公寓社区的管理模式研究、服务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逐渐加入了对大学生公寓社区育人功能的研究。如何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寻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社区为重心的思想教育乃至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现行问题调查

项目组发布了一份名为《思政育人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实践与探索》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85份,有效问卷681份。据调查显示,就“是否了解思政育人在高校社区的实践”这一问题,37.89%的同学表示很了解,29.66%的同学大概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也有32.16%的同学并不了解。说明思政育人理念在高校社区的普遍度与推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在社区的思政育人工作还需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深入学生群体,使思政育人功能可以切实发挥。

其次,部分高校会在学生宿舍区建立党员工作室等一系列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场所,调查显示62.11%的同学了解这个场所,同时也有37.89%的同学并不知情。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在社区建立的党员工作站等思政育人场所存在识别率不高、场所不够明显、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欠佳等不足。

当询问至学校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时,40.97%的同学认为思政教育模式传统,僵化;52.42%的同学认为思政教育形式单一,不够多元,比如说只是单纯地在教室上课,极少有课外社区实践的机会,更有多至61.67%的同学认为思政教育理论性太强,缺乏实感。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追求多样化课堂,并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课堂理论。

面对不足,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对于“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学生社区”的态度,51.1%的同学认为此项工作很有必要,持赞成态度;41.41%的同学认为只要通过适当形式都可以接受;也有6.71%的同学没有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为此项工作对于日常生活毫无意义。可以看出学生对此并无很强的抵触情绪,态度较端正,只要学校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社区的此项工作就可以渐入佳境。

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问题剖析

社区思政育人工作定位还较模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互联网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多元,更容易接触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高校学生住宿区,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休息生活场所,但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活社区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成长的区域,开展价值引领等思政育人活动也变得尤为重要。高校社区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很好地迎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育人的需求,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但在传统思政工作思维惯性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工作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位,还停留在重管理、轻育人的局面,社区内除了管理员每日的宿舍内务检查,思想政治育人氛围不浓。部分高校在社区规划时缺少前瞻性,将党员工作室等思政工作场所设立得较偏僻,空间也较狭小,这就导致社区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党员工作室的存在,对学校在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了解。

社区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建设还不完备。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政育人工作在队伍建设上高度依赖辅导员队伍,其他教师参与率低,还没有形成一支完备的有战斗力的工作队伍。2017年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岗位配备都是不足的。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需一人管理一个年级400多名学生,称之为“年级辅导员”,同时还需对接多个职能部门的多个条线工作,身兼数职,精力有限,单靠辅导员来开展社区思政育人,效果是有限的。所以在社区中开展思政工作需要教师队伍、关工委老同志、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依靠辅导员。

社区思政育人工作形式还较单一。高校在思政育人方面,“两课”的第一课堂教育开展较为顺利,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做法。但是反观学生社区,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及有关可借鉴的实例较缺乏。部分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生活社区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但基本还是照搬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忽视了生活社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忽视了思政育人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育人手段单一化,简单化,认为只要抓好宿舍内务卫生,搞好“文明宿舍”、“标兵宿舍”评比就是抓了思政工作,使得学生参与缺乏兴趣与认同。对教师进社区开展育人工作的考核也仅限于统计教师进社区的次数与时间等,难免会使社区育人工作流于形式。在开展社区文化节等社区思政文化教育活动时易形成娱乐功能大于思政育人功能的偏离,社区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及创新性有待提升。

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有效路径

创建社区辅导员工作室,使社区思政育人有阵地。要想在社区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把大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化载体,首先要有设施完备的育人阵地,高校可以在社区人流量大的明显位置设立“辅导员工作室”,依托学生社区的地理优势开展思政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可以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这五个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紧密结合当下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专业学习,涵盖党团建设、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是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完善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和有机整体。

完备思政工作队伍,使社区思政育人有抓手。将党务工作、党支部建设推进社区,请关工委老师、党员教师进社区,派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学生、学生干部进驻社区,旗帜鲜明宣传党,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学生意识阵地。打造一支由辅导员、党员教师、关工委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社区辅导员工作室骨干队伍,积极整改值班制度,加强教师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形成全员育人体系。同时,加强思政宣传,定期举办一定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社区思政育人在学生群众中的受众面与普及面,在意识上让学生重视起思政育人的概念。

结合大学生文化需求,使社区思政育人有活力。高校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何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社区育人相结合,走一条渐进式的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社区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社区的日常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依托社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大学生社区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校团委的要求,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团日活动;利用好学校相关公众号,开展青年大学习的线上活动;定期开展社区文化节,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社区文化。高校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育人”,在组织社区思政文化活动时,需将重点落实在思政教育上,提升活动的思想性、学习性和认知性,避免活动过于娱乐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也要进社区进学生头脑,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政获得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