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019-01-16 10:20窦智
时代人物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院校

□文|窦智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宝库,对培养高职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深远意义,也是全体高职思政教师在新时代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意蕴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推己及人、仁爱好礼”的社会美德以及“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理性等,都可作为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宝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大大丰富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同时兼容众家思想所长,“以‘仁爱、中庸、谦和、真诚’为人生观;以‘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为价值观;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为世界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造就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功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方式契合。我国自古就有“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文化渊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时代匠心精神为标杆,将工匠精神和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练就过硬的实操技能,培育坚韧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认同度欠佳。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愈加复杂,生源地的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本身的起点弱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因素使得师生精力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度都相对偏低。高职大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普遍表现为发展空间受限和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于片面强调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导致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

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大多存在重实用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重知识轻内涵的现象。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规划。教学模式上,不能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联系;教学手段上,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运用较少;考核方式上,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的占比,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上,课程的感染力不强,实效性不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模式过于单一。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质,更多强调企业文化进校园,片面强调校企文化的互融互接,并不能切实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岗位目标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导向与贯彻出现偏差,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不符等情况多有发生,并未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高职模式”并未真正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策略

加强体系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贯穿于高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打造一支过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开设课程和开展活动等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化的文化育人模式,深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丰富活动载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内外社会实践。首先,依托校内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实践载体,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传统技艺传承人走进学校,以文艺汇演、学术讲座等形式弘扬和解读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完美契合。其次,依托校外文化基地,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现场参观和学习,使学生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腹地,更加直观和深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同时,建立课堂教学和课外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拓宽教育平台,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网络新媒体。首先,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层次融合,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网站与图书馆资料库,遴选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板块。其次,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生阅读方式,尽可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量多精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全面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要借助易班、微信、QQ、手机A 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做好传统文化的推介推广工作,建设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打造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园”,鼓励高职学生学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干劲,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新时代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多方合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效融合,才能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新氛围,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