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与行为需求视角下小学校园建筑研究

2019-01-16 06:45康馨予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场所校园空间

◆康馨予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心理学家认为,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空间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基于行为心理需求的视角,进行小学建筑和校园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对于解放儿童天性,促进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让小学生更加全面优质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这个时期生理、心理及行为发展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对于他们未来的人格成长,以及进入社会的担当感与适应性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儿童倾向于大集体的聚集式生活,这是由幼儿园到小学课程的过渡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主能力较低,适当的娱乐会促进这个阶段儿童地发展,也会促进儿童间的交往。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在行为上并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会有一定恃强凌弱的行为出现,合理空间的引导会使这种不良行为降低。高年级(五、六年级)一方面会因竞争心理而产生行为变化,逐步进入青春期的初级阶段,活力四射,精力无限,体育竞技在这一阶段会发展的尤为快速。另一方面心理的变化也让这段时间的学生尤为敏感,有自己的秘密,并有倾诉的愿望。

2.小学生的心理、行为与校园建筑的关系

校园行为涵盖了认知和语言、情绪和兴趣、游戏和群体、人格和道德等多方面,这些活动都在校园或教室等场所进行。所以校园建筑需脱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为孩子们提供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快乐趣味、极具创造力的校园生活。

研究选取了长春市的安达小学、明德路小学、朝阳实验小学、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校区小学部和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5所小学进行问卷调研,共计发放300份,每个学校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各20分。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校内活动范围、类型、喜好以及空间的布置、满意度等问题,相关数据分析如下表:

3.小学生心理和行为模式对校园建筑的需求

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创造力最丰富的时期,儿童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会影响成人后的交往行为能力,未来人际关系能力与合作技能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关注。

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可分为: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发展、兴趣发展、游戏发展、群性发展、道德发展、人格发展等。

二、新型小学建筑空间的需求解析

现代基础教育阶段,开放式的新型学校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学校建筑正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场所向以满足“学习与交往”为主的空间环境发生着转变,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让学校空间环境走向生活化、人文化。

从空间创意、空间规划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启示,探讨利于学生交往活动和健康成长的小学建筑,推动小学建筑空间环境的发展,优化校园空间品质,提升其社会价值。

1.建筑空间设计与材料色彩选择要点

从儿童的身体条件出发,在保持空间宽敞明亮和满足疏散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于细节尺度和空间形态进行处理,淡化空间的空大感。针对小尺度的局部问题,加强细节变化,通过恰当的门窗形式、栏杆扶手、洁具高度等很多方面适合儿童的行为和身体特征。

儿童成长阶段视觉以及触觉高速发展,对于外界环境特质较为敏感,因此,选择材料对儿童的空间感受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例如,在教学空间的室内材料选用时,考虑材料的冷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特性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金属的冰冷,木材的温暖,冷色的安静消极,暖色的积极正向,不同材料将引发儿童不一样的联想。

2.小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置

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是交往空间发生的核心性活动,小学建筑的交往空间就是校园建筑里的公共场所,包括了小学建筑内部部分,内外相连的过渡部分以及包括操场、庭院之类的外部空间。对于交往场所的使用者,学生是占据绝大多数,它们课余时间的交往行为被重点研究。

3.校园规划及建筑的人性化

小学校园规划需要相关人员的参与,透过集体想象,不断沟通与修正的过程中,建构学校的形象。从无到有的小学校园规划,代表着过去在不同阶段里,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小学的主体使用人群是小学生,在规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做出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4.校园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培养的多元化

校园的发展需要同社会相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十分必要。在教学方法上,反抗强迫灌输,重视启发及主动学习;在教学场所上,小学校园应当是提供观察、探索、学习等各种事物的场所。

学校是塑造人格、文化意象以及现代的精神的场所,需要依据教育的独特需求性来规划。开放教学、人本主义教学的学校,受到现阶段教育的青睐。

三、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建筑营造原则

1.参与性原则

校园建筑的主要使用者是小学生,为达到更好的教育的功能,在新的校园规划、设计及改造过程中,从功能组成的分析、使用行为需求的确认、活动场所的提供等各方面建立充分的沟通机制,确保新的校园环境适应新型教育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

2.安全性原则

小学校园建筑本身和设施的安全关系着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是校园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指标。首先,保证整体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安全,避免在游戏和跑动过程中磕碰产生伤害,可以通过加装防撞条对学生活动场所的尖角、暗角进行防护处理;其次,学校的管理设施包括消防系统的设置、智能安全系统的使用,这些对于学生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设计过程细致考虑并真正实现;最后,心理安全是安全性原则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满足少年儿童心理上需求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满足少年儿童自我庇护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趣味多样的色彩材质变化,创造特有的领域感,满足小学生安全性的需求。

3.舒适性原则

舒适便捷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交往空间设计合理可以创造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提升校园建筑的使用效率。例如教学楼的门厅、开放开敞的中庭等,这些为儿童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均应满足便捷性的原则。

足够的使用面积、合适的平面尺寸、良好的自然通风、合理的朝向以及室内声光环境,这些因素是直接作用于小学生,并影响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并且需要根据儿童生理尺度和心理特征考虑空间和设施、交往空间活泼气氛的营造。另外,空间的使用功能、规模尺度、造型造景也直接影响舒适度,同时还要考虑景观设计的效果,共同塑造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

4.趣味性原则

少年儿童对空间环境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创造丰富的空间,让孩子们不停的发现惊喜,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必要。趣味丰富的多元化空间、灵活多样的交往性空间是利于小学生学习交往和校园生活的必然选择,为少年儿童创造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

小学的校园环境既是教学的设施,同时也是塑造学生人格与文化精神象征的场所,因此小学建筑首先应当符合儿童特征,在满足合理与舒适的情况下,从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满足新型教育理念的客观需求。正面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幸福的新型教育理念下,为培养儿童注重创新、加强实践,提高与人交往能力,对于小学校园建筑的探究应持续进行并不断优化。

猜你喜欢
场所校园空间
空间是什么?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创享空间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