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创新路径研究

2019-01-16 07:5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安徽安徽省

靳 艳

(安徽新华学院,合肥 230088)

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阶段,创新的价值不单是完成从落后到先进的蜕变,更是要占据产业链高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1]。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安徽制造业虽发展迅速,但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本文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对安徽制造业创新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了其创新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

1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总产值自“十二五”以来一直稳居全球第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制造业外部市场持续低迷,产业发展受阻。新形势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我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制造业“三步走”发展模式:到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到2035年制造强国跻身世界中等水平,到2050年居于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2]。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创新现状

2.1 安徽制造业发展状况

历经多年发展,“安徽制造”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3]。安徽制造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依靠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量子通信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在全国已具有一定优势,语音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科大讯飞、马钢集团、淮南矿业、海螺集团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2017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7 518.7亿元,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10 081.2亿元,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9.8%,主要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由图1可见,2010—2017年间,尽管有所波动,制造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始终在40%以上,足见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图1 2010—2017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创新状况

2.2.1 创新投入状况

为促进安徽制造业创新发展,安徽省政府制定《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但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从创新投入总量指标来看,2011—2016年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创新投入绝对数增长显著(表1)。研发机构数从1 514发展到4 536个,增幅高达199.6%。R&D人员6年间增长4.32万人,R&D经费增长208.07亿元。但从创新投入强度指标看,创新机构的设立密度、创新活动的执行密度均较小,创新经费投入强度不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为13.06%~17.6%,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平均不足16%,R&D经费占主营业务的比重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速较低,即使是2016年的最高值也只达到0.88%,而依据国际制造业的经验,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可见,安徽省制造业创新资源投入不足,无论是科技机构、科技活动还是人才投入与发达地区制造业都有着较大差距。

表1 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情况

2.2.2 创新产出状况

图2可见,2011—2016年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从2011年的3 461.4亿、3 182.6亿元增至2016年的7 531.6亿和7 321.1亿元,结合表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12.75%提升至17.4%,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1—2014年增长较慢,但在2015—2016年增幅明显,这和此期间创新投入增加密切相关。

图2 安徽省制造业创新的新产品情况

2011—2016年,安徽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均增长快速(图3)。专利申请数从2011年的48 556项增至2016年的172 552项,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均实现翻倍增长,可见制造业创新热情高涨。但专利申请数和最终授权数差距较大,加之专利数增长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不突出,反映出安徽省制造业在专利数量上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在专利质量上却没能改变较为落后的状况,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出能力不强。

图3 安徽省制造业创新的专利情况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创新面临的困境

3.1 创新体系不健全

安徽省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但很多制造企业创新意识弱、动力不足,还有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其创新的重点在于专注产品的外观和实用功能,仍停滞在低层次技术模仿阶段,部分企业未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完善的分工协作,安徽制造企业大多单打独斗,很难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这与“中国制造2025”协同创新的要求不相符。

3.2 创新投入不足,产品竞争力低

当前,来自国外制造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外制造业重心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转移,并不断加大对中低端市场的投入力度[4]。安徽省工业基础薄弱,与其他省市相比,制造业在技术设备和产品上都比较落后,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加上创新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制造业研发设计水平较低,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很多关键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造成产品技术性、功能性等方面竞争力不足。

3.3 创新人才匮乏

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制造业创新的前提[5]。2011—2016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从5.63万人发展到9.95万人,其中2013—2016年间仅增加1.35万人(表1),这与提升安徽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的目标是相冲突的。创新人才匮乏,使得安徽制造业科技创新缺乏活力、后劲不足,只能徘徊在中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的争夺上处于劣势。

表2 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安徽上榜品牌

3.4 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薄弱

《中国制造2025》指出,质量是实力的体现,是制造业创新的关键,品牌是质量的反映,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6]。安徽省虽然制造业体系庞大、品牌众多,但自主品牌建设薄弱,影响力有限。据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的品牌排行榜(表2),安徽品牌实力堪忧,全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安徽省仅海螺、科大讯飞、古井贡、江淮等品牌入榜,其中跻身前100强的只有海螺。此外,安徽省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及品牌形象。

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

4.1 全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

4.1.1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安徽省应进一步健全创新机制,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建设一批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4.1.2 积极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整合创新要素,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是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7]。政府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与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启迪科学城、合肥北航科学城、合肥高新云制造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等合作项目,加强中科大先研所、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等协同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4.2 提高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安徽省制造业应以《“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为指引,加快组织重点制造企业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进步计划,力争关键技术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7]。安徽制造业应依托国家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4.3 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力度

创新的主体和关键是人才[8]。安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安徽省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需要培养和引进人才,打造一支懂技术、通管理、能创新的新生代团队。政府、企业、高校形成合力,从制度层面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参照国内外同类成功企业的经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有的放矢,对创新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物质、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机制上吸引人才,调动创新热情。

4.4 强化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安徽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质量和品牌建设。一方面,提高质量及创新水平,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安徽省制造业要联系实际情况打造品牌特色,不仅仅打造单个企业品牌,还要注重集群品牌的建设,比如黄山市要结合旅游特色制定品牌,合肥家电可以作为产业集群品牌来建设。

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安徽省制造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健全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早日实现制造强省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