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照护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2019-01-17 08:15周亚霖朱书平殷延玲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医养养老

秦 静, 周亚霖 ,朱书平 ,董 宇 ,殷延玲, 罗 盛 ,李 伟,**

(1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1014808890@qq.com; 2 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分析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达2.41亿,65岁以上人口数为1.58亿,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7.3%和11.4%[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儒家文化在当代有借鉴意义,用儒家思想指导和解决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探索养老照护的新思路、新举措,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1 我国目前长期照护问题

1.1 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缩减到2010年的3.10人,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2],独生子女家庭将面“4-2-1”甚至“8-4-2-1”养老模式[3],传统家庭赡养模式不断弱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对养老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4],且以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政服务人员为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资格,仅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另一方面,老年服务志愿者具有不稳定性,不能提供规范化养老服务[5]。

民政部“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维权保障工作”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为自理老人提供医养服务的占比为83.23%;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养服务的占比仅为55.9%。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行为会使最需要医养服务的失能失智老人被排斥在养老机构之外,且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本较高,助浴、助医、上门助餐服务所占的比重较低,供给不足且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老年人自付意愿较低,对助医、助浴存在不信任不理解,导致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难以有效展开。

1.2 我国长期照护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从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智慧健康养老、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配套扶持政策。但从整体来看,政策的制定有待协同和创新。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但并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权益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具体的服务内容和范围、服务主体与客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阐述并不明确,有待完善和细化。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长期照护法律体系仍不完善[6]。

2 儒家思想在养老照护服务中的借鉴意义

2.1 “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其宗旨是帮助他人。儒家主张以“仁爱”作为人本精神的纽带,“仁”的本质是“爱人”,是珍惜和善待生命,维护尊严。“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核心理念,其宗旨是帮助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仁者爱人”,儒家强调将仁爱之心施于广大群众,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应聚焦刚需、精准服务,为失能、失智、高龄、空巢等有刚性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礼”“和”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思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体现“礼”。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中的“礼”是礼貌、礼仪、礼节。儒家思想中的“礼”还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照护员应秉承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保持“慎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忠于职守,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强调“和合”“大同”,孔子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并要以“礼”制之。照护者在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中既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又要善于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文护理环境,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理解和包容老年人的立场、态度,以“和”为贵。

2.3 “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思想认为“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种最稳定的人际契约关系。我国长期照护养老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养老照护监督体制和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信”是以利他形式实现的利己,养老照护者应以“信”为行为准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养老照护职责。

3 基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照护启示

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爱”“希望”“责任”“尊重”,长期照顾服务涉及范围和人群较广,包括社区、医院、家庭,养老照护员、老龄人群、养老政策制定者等,儒家思想群众基础好,符合社会道德取向,用儒家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指导我国长期照护养老服务建设,可以使我国养老照护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7]。

3.1 建立人本化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3.1.1 培育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人才

子曰:“有教无类。”儒家思想认为所谓的“圣人”和一般平民没有绝对界限的划分,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和自身的勤奋努力均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儒家思想认为人们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着“礼”的自觉,就是在实践“仁”。对养老照护员的培训应遵循“有教无类”,聚焦“重医德、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培养道德自律、人格完善的养老照护员。养老照护者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推己及人”,凡事多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加强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等养老专科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建立分级分类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8]。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惟邦本”就是要使养老照护者生有所依、老有所终,才能安心地从事长期养老照护工作。薪酬福利体系是形成和谐医养关系的重要保障,应完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综合激励机制和补贴机制,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资待遇;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人才职业体系和专业化服务队伍,提高养老照护服务质量。

3.1.2 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提高养老照护服务供给力

儒家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政府应倡导积极老龄观,帮助老年人树立心理自立意识,减轻对政府、社会、子女的依赖;鼓励身心健康且年富力较强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开展老年综合评估(CGA),明确老年人的照护需求,监测其生理状态、疾病及治疗情况,制定整体照护方案[9]。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健康照护及评估体系,将照护需求评估结果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机结合,实现医护养服务连续性一体化[10];基于评估工具建立信息化平台,支持健康数据在不同机构间进行交换和共享,提高养老照护服务供给力。

3.1.3 打造智能养老社区,拓展智能化养老新方向

儒家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指有序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智能化养老的大背景下,应为社区注入养生、健康、成长、便利、关怀等元素,提供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健康管理、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养老服务。自2016年颁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部分城市进行了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社区是老年群体重要的社交和生活场所,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是健康老龄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区应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打造智能化养老房间,智能化侦测平台(监测温度、湿度、CO2浓度等)联动空调系统,维持舒适环境;打造智能医养病房,离床开启灯光,在床连动关闭灯光,避免起夜跌倒;提升老年辅具配置水平,开发智慧化生理侦测设备,运用人工智能持续监测老年人生理状态、疾病进展与治疗情况,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并附设GPS定位系统,用作紧急求援定位,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在医疗信息化、养老智能化大背景下,应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健康追踪及管理,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整合照顾。线上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线下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围绕“上门服务”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11],以健康数据驱动决策,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3.2 以“信”为本,和合大同,构建老年友好环境

政府应以“信”为本,以老年人对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健康老龄化长远发展规划;协调民政、卫生、财政、人社、医保等相关部门,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为长期照护养老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和监督管理。明确政府、社会、个人的筹资责任,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建立风险补贴保障机制、医疗保险赔付比例标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实行居家社区养老护理责任保险和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老年人投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以和为贵”“和合大同”的儒家思想提示我们长期养老照护服务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医”不仅指疾病的治疗,还包括卫生保健、康复理疗等服务,“养”亦包含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养”中有“医”是要义,“医”本就是“养”之必需,社区应加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建设,扩充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通过个案管理以及系统的健康评估,定制老年人护理及康复方案;合理配置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优化上门医疗、上门护理、助浴助餐等养老服务供给,提供精细个性化定制服务。医院应加强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协作[12],将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对医疗护理有较高需求的出院老人提供延续性居家护理服务,为手术康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接续性养老照护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龄服务市场,构建老年友好环境。

4 小结

长期照护养老模式可以满足高龄、患病、失能、失智等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重养老需求[13],儒家思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用儒家思想指导和解决我国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中的伦理学问题,建立以人为本、以康复保健为重点的全人、全责、全程的长期照顾系统,有利于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帮助老年人保持最大的健康状态,延缓功能衰退,使健康老龄有尊严,幸福生活有保障。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刘元堂:颜鲁公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养老之要在于“安”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