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1-18 14:17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俱乐部改革体育

孙 俊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2)

1. 国外高校俱乐部现状

相较国内,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历史悠久,尤其是美、日、德等国家发展比较成熟,取得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总体而言,国内外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后者以运动项目组织体育活动。

比如美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主要分为职业、非职业两种。职业性体育俱乐部通过竞技比赛这一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参加职业体育联赛为主要目的;而非职业性质的一般不参加比赛活动,而是依据会员的喜好、习惯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交友等为主要目的。

日本得体育俱乐部内设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以个人兴趣为主,学生自主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课程评价时不以成绩为考核指标,学习任务富有弹性;必修课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实施,最终考核依据的是学生成绩,学习任务充满硬性。相对而言,选修课因为课程较为轻松,学生兴趣较高,其人数往往比必修课要多,已成为主流课程。

鉴于德国国内体育的良好氛围,德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校内和社会体育俱乐部。通过二者互通,高校课外体育纳入社会活动并得到学校的认可,促进了学生体育社会化程度,同时,学校和社会体育实现了资源、优势共享。

2.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体育俱乐部引入我国,90年代高校出现了学生自主选项的“专项课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俱乐部”以及在两者基础之上的特色体育教学,即“项目+特色”模式等。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推动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三自主”(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教师)教育理念涵盖了先前诸多的教育思想。至此,高校体育不再千篇一律,逐渐变得千姿百态。

俱乐部教学模式形式多样,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素质和兴趣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因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纵观进行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高校,大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比赛成绩、校园体育氛围培育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相关研究很多,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方向集中于理论、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一般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涵入手,进而探讨其管理和制度建设,进而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实证研究则主要对目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以问卷调査和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师资配备、器材状况、场地场馆、组织管理、课程设置等)为基础,以对策研究和影响因素等为主要内容,最终通过实践分析和经验总结,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施提供实践支撑。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相比较于传统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的班级式授课模式,体育俱乐部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转变观念自愿融入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部分高校存在简单模仿、迎合时尚的浮躁倾向, 甚至片面地追求学生自主,出现体育教学质量明显下滑的尴尬局面。另外,学生健身观念淡漠、高校体育氛围、师资力量不足、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考评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也制约着高校体育俱乐部向更高层次推进。

我国高校情况不一,体育教学发展极不平衡,推进体育俱乐部改革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要求和评价。而应深入调查研究,立足校情和体育教学实际,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并最终使学生课外内体育锻炼相统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地提高。

3.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对策

3.1 明确政策导向

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需打破原有旧体制和旧机制,需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创新发展,有时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为了确保其顺利推进,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层面应统筹策划,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方向性的政策规定;各级政府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制定改革推进方案,成立专门组织推动工作措施落实;要建立改革试验示范点,不成熟拿不准的举措,先在试点学校进行试验性探索、论证,待成熟后再将相关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普及;教育厅要建立改革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会商座谈会、专家论证会、观摩交流会,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体育俱乐部会员、评价考核、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文化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及时总结改革经验、解决改革问题。

3.2 学校强力推动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组织,切实解决推动俱乐部模式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细化的改革方案;要整合资源,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要广泛动员,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发挥全校师生集体智慧,凝聚共识和力量,减少改革阻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活动,拓宽俱乐部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发展后劲和动力;要适时对学生会员的费用进行减免,提高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要出台激励措施,改善教师待遇,激发体育教师开展俱乐部教学的激情,多措并举,形成推动改革的组合拳,提升改革成效。

3.3 整合利用资源

必要的场地设施是高校俱乐部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效整合、合理利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资源,加强管理和调度,既能满足俱乐部活动的场地需求,又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要做好课内、课余、室内、室外场地资源分配,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运动形式,必要时可采用预约使用场地方式,提高场地利用率,尽可能使场地利用最大化。场地资源受限的高校,要对场地进行优化调整,加强场地维护保养,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场馆建设和添置相应体育器材设施;要加强邻近校际协商合作,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利用各自场地优势,采取租用互换等方式,弥补学校场地设施等资源不足。同时,可以开展适度的校际联办活动,既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又能提升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

3.4 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各高校要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拓展学校部门尤其是体育部门和俱乐部的沟通渠道;要制定周密的俱乐部活动计划,按照活动内容,细化教学、组织、场地、器材等管理分工,并确保责任落到实处;要健全俱乐部绩效考核机制,每项活动内容均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要开展以会员参与度、支持率为依据的年度绩效考评;要建立民主、透明的人事任免制度,采取公开测评、竞争上岗方式,适时调整俱乐部管理机构,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断激发俱乐部的内在活力。

3.5 丰富活动内容

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内容是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俱乐部的领导层和组织者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多出新创意,拟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脚踏实地的组织实施;要广开言路,多征求会员意见,集思广益,凝聚会员的共识和智慧,吸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校教学特长和优势,因陋就简举办一些特色俱乐部创意活动;要联系邻近高校,举办一些联办、联谊性俱乐部交际活动;要利用相关赛事,组织会员参赛,举办竞争性、对抗性的俱乐部比赛活动。总之,通过健康、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俱乐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推动俱乐部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高校多年来采用传统体育课模式,在体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体育比赛成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不能贸然否定传统体育课模式,使体育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迷惑,使体育课程改革变成无源之水;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继承,否则就会受到束缚和限制,陷入沉迷于过去成绩不思改革和发展的尴尬境地。当今,推动体育教学从传统模式向体育俱乐部模式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将体育教学改革真正引向深层次的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俱乐部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