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三点意蕴

2019-01-18 10:11袁留平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泡面化学家庭

袁留平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智慧,也需要乐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亲近学生,扶持并指导学生,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成长,如此,使化学真正成为学生发挥智慧的天地,培养兴趣的乐园.

一、做家庭实验,给学生带得走的体验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情境教学、加强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做家庭实验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品位,以达到学习兴趣与心理动机地有效结合.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否在家庭中完成获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实验.学生从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着手,分小组讨论能否找到实验需要的材料.学生惊喜地发现家庭使用的烧水茶壶或者盛装热水的暖水瓶内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家庭厨房中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于是他们在做实验之前就有了这样的猜想,碳酸盐遇到稀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做家庭實验时,准备很重要,准备的过程既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思维火花不断迸发的过程.比如说,在“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各组学生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蕴含的化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同学搜集的资料途径有多种,如网络、新闻、生活案例,等等.课堂中,各小组先各自展示自己的材料,本节课内容本身就贴近学生的生活,知识点的起点比较低,一些学困生也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并且在同组同学的鼓励下也能成功设计出一些证明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学生回去做这样接近他们的认知的家庭实验,能轻松地完成任务,能看到实验的真相,也能反过来巩固他们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探究的欲望也浓了,化学课上也就更主动了.

二、讲化学故事,给学生留得住的笑声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传达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笑声里感知化学原理,在愉悦中开启化学思维.故事化设计是将化学方法融入课堂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教师在讲有关盐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故事融入课堂,学生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盐的相关特性.故事如下,两个学生一起打赌,谁能一口气吃下去一袋碘盐就能赢一箱泡面,如果吃不下去就给对方双倍泡面,其中一学生为了赢得到泡面,竟然把整袋食盐拌在米饭里硬噎了下去.结果吃了整袋食盐后他就肾衰竭死了.讲故事的时候,跟学生不要有距离感,可以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体验.化学课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揭示化学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感悟、认知这些化学常识.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叙事能力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三、探化学原理,给学生启发式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在探究中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来的.每堂课教师都可以进行一两个探究活动,活动要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地去做.如果学生能把每一部分的探究做透、做细,他们的收获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表层上,这样就可增强学习深度与广度.

探究要从生活开始,比如学过化学之后,学生知道河边有种石头就是石灰石,它们是经过流水的冲击打磨而形成的.在学过“煅烧石灰石可以制生石灰”后,笔者带一个烧煤取暖的炉火到教室,学生将几块石灰石丢到煤炉中,观察每一时刻产生的化学变化.待烧红烧透后,学生用火钳取出石头,原本青色的变成了白色,冷却后往水里一放,便化成了白色的粉末.这里探究的关键点在于每做完一步,让学生猜测下一步会有什么变化.探究不是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探究是让学生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揭开事物的本真.探究也可以从比较开始.教师可以选择能够有明显差别的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当学生将钠放入水中,看到了非常激烈的反应;将铁放入水中,却什么反应也没有.学生一边进行差异化演示实验,一边主动思考,为什么Na这种元素能够让实验现象发生,而Fe这种元素却不能呢?探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现状开始,如这样一道题,四瓶无色溶液可能是Na2CO3、CuSO4、NaOH、Ca(OH)2和稀HCl溶液中的四个,基础好的学生思考后,当即否定了CuSO4溶液,原因是四瓶溶液中由于都没有颜色,所以不可能有硫酸铜溶液.对学困生而言,就要增设一个探究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相应的溶液,然后通过观察,自己探究结论.

总之,“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尽情地去探索、去设计、去验证、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失败、去成功.

猜你喜欢
泡面化学家庭
谁没有在晚上吃过泡面呢
冷水泡面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