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0年的图书馆民歌创作

2019-01-19 12:38韩淑举山东省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跃进民歌图书

韩淑举(山东省图书馆)

图书馆来是个宝,劳动人民少不了,

学习政治和文化,思想才能得提高,

科学技术更要学,祖国才能建设好,

人人都来读好书,共产主义早来到。[1]

这是图书馆大跃进时期群众所编写的一首赞颂图书馆的民歌,它真实地写出了大跃进中图书馆在为工农兵服务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广大群众对祖国的美好祝愿。1958-1960年,图书馆民歌创作是图书馆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事情,它是在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开展起来的,为图书馆学理性研究注入了感性元素。

1 图书馆民歌兴起的社会背景

在诗歌发展史上,1958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数以万计的新民歌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席卷了整个中国。诗棚、诗亭、诗坛、赛诗会、墙头诗等民间诗歌创作形式层出不穷,全国到处都成为“诗的海洋”,[2]一场波及全国的“新民歌运动”拉开序幕。有研究者这样定义这场运动:“新民歌运动指的是1958年在中国诗歌领域内发生的一个由毛泽东发起的、各地积极响应的一个收集、创作民歌的群众性运动。”[3]1958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酝酿大跃进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表示了对民歌的重视,提倡大家收集和创作民歌。[4]

此后,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自上而下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关于搜集民歌的通知中,对如何组织搜集民歌都有详细的要求。以贵州省委的通知为例,通知提出“希望所有的上山下乡的干部、中小学教员、民校或扫盲教员、业余文艺爱好者、在乡中学生以及广大农村知识青年都动起手来,人人搜集,不让民歌散失。”[5]87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的社论,指出“在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大规模的生产斗争中,农民认识到劳动的伟大,集体力量的伟大,亲自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就能够高瞻远瞩,大胆幻想,热情奔放,歌唱出这样富于想象力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杰作”,大力推动了这场民歌的收集与创作活动。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扬代表文艺界做了题为《新民歌开辟了诗歌的新道路》的发言,对新民歌运动作了高度评价。他强调“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民歌,它开拓了民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拓了我国诗歌的新道路。”[6]8月和10月,文化部先后在安徽、郑州召开了省文化局长会议和全国文化行政会议,部署文化工作的“大跃进”。会议提出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会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郑州会议还提出文艺创作要“行行放卫星,处处放卫星,层层放卫星”。[7]

可见,新民歌运动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层层要求和舆论的广泛推动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来说,1958年出现了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诗人徐迟在其编选的《一九五八年诗选》序言中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这一运动的盛况:中国成了诗的国家。工农兵自己写的诗大放光芒。出现了无数诗歌的厂矿车间;到处是万诗乡和百万首诗的地区;许多兵营成了万首诗的兵营。几乎每一个县,从县委书记到群众,全都动手写诗;全都举办民歌展览会。到处赛诗,以致全省通过无线电广播来赛诗。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诗选和诗歌刊物不可计数。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歌传单在全国飞舞。[8]“全民皆诗”的文化跃进迅速展开,诗歌收集和创作走向大众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省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民歌集达700多种,至于专区、县、区、乡,乃至(公)社出版的民歌集,那更是无法计算。截至1958年10月,四川省141个市、县已编印了3,733种民歌小册子,仅古兰一县就印了600多种。[5]10-11史星宇统计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馆藏的1958-1960年出版的民歌集共305本,其中于1959年出版的有92本,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几乎全国每个省都有。[9]

2 图书馆民歌创作概述

在“新民歌运动”中,图书馆民歌创作在大范围内以图书馆工作“场地”为中心开展起来。所谓“场地”分“场内”与“场外”。“场内”指图书馆实体馆舍内的诗歌活动,“场外”指开门办馆、送书上门后,图书馆人所到之处参与组织开展的各类民歌活动,诸如赛诗会、民歌演唱会、诗歌展览会、诗擂台等形式的民歌展示。在当时民歌集聚地诗棚、诗亭、诗窗、诗栏、诗碑、田头山歌牌等都留下图书馆人诗歌创作和朗诵的印记。从几则资料可见当时图书馆民歌创作的盛况。

黑龙江省图书馆,以读书运动促进群众性的民歌创作。群众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学到的文化去歌颂自己的生产斗争,许多乡村成了诗的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黑龙江省成立创作组9,029个,群众作品达到379,465篇,参加创作的有38,615人,创作紧紧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鼓舞了生产干劲。[1]

为了庆祝南通市解放10周年,南通图书馆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了“庆祝南通解放十周年赛诗会”。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每天有800人参加赛诗,3天共收到400多首诗,一位观众的诗非常恰当的概括了这次赛诗会,他说:“十年不为远,南通一片新,诗歌琳琅壁,读后喜融融。”[10]

山西翼城县东关前进农业社图书馆,在地头开展图书流通活动,他们主动将书送到田间地头,方便农民读书,学习模范马芳廷、张兆河、周桂英等46人在一个月内就写出了634首诗。[11]

首都图书馆配合北京市大兴区黄村人民公社王立庄开展读书活动,送给图书站很多优秀的文艺读物和农业知识读物,社员们利用田间、地头及其他业余时间读书,用诗歌、快板、散文等形式写读后感700多篇,选编其中较好的印成读后感两册。[12]

2.1 图书馆民歌创作主体

2.1.1 图书馆工作者创作的民歌

图书馆员投入到与民歌创作有关的各项活动中,他们用民歌表达对图书馆职业的热爱和自豪,休宁县文化馆丁殿英在一首“我打开图书室”的诗歌中写道(节录):

每天,我打开图书室的门窗, 把一册册书本送到读者的手上,

像一个水库的工人,打开闸门让河水向田园流淌。

春天,禾苗受着水份的滋养,到秋来果实累累泛金光,

我啊,我却用知识的乳汁,哺育着人们的思想。[13]

2.1.2 读者创作的民歌

读者创作的民歌占民歌总数的绝大部分,所创作的民歌反映了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肯定和赞扬,对读书的热忱。一首“给图书管理员”的民歌这样写道:

你;工作在报纸书房,

你,游历在智慧的海洋;

你,把知识——力量的种子,

播进人们思想的土壤。[14]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郑州实习小组部分师生于1958年10月下放到河南省高山人民公社。他们一边进行劳动锻炼,一边兴办人民公社图书馆,并帮助公社图书馆做了不少工作,此举得到社员们的表扬:

图书馆员不简单,背着书本来回串,

东村出来到西村,书报杂志送门前,

男女社员有书读,个个学得红又专。[15]

细析这两大群体的民歌创作有一个共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集体性特征。① 创作的集体性。在“下乡上山”送书上门中产生的民歌,不少都是在田头地尾、小高炉旁,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也有你一首我一首编成一个大联唱的。② 创作方式上的集体性。许多民歌都是在集体活动中创作的,他们被诗歌活动的气氛和语境所感染而开始民歌的创作,他们的灵感源于集体劳动,作品的产生往往受到集体的启发和鼓舞。如赛诗会、演唱会、联唱会、展览会、打擂台等,在这些活动中写出来的诗,较多是受到集体的影响。[5]135-138

2.2 图书馆民歌文本呈现形式

2.2.1 在官员的讲话中引用民歌

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关于“文化必须大力支持农业”的发言中对文化活动有这样一段话,“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下,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局面。它们的活动内容密切结合生产、结合中心工作,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农民用诗歌赞美文化活动,有一首诗写道:文化十到田(指十种文化活动深入田间),千里百花香。还有一首诗写道:文化搬上山,铁水滚滚汇成川;文化到田间,庄稼长的顶破天;文化进食堂,饭菜样多味道鲜。”[16]这些诗歌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农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活跃。

2.2.2 在撰写的论文中引用民歌作为论据

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殷增简的《高山人民公社图书馆在前进》一文中有一首题为“当好图书管理员”的诗这样写道:

当好图书管理员, 耐心服务不怕烦,

各样工作走在前, 有时社员不得空,

大家休息我宣传, 我就把书送门前。

大家休息我宣传, 要叫人人有书读,

热情推广好图书, 处处读书声不断。[15]

2.2.3 图书馆专业期刊刊载部分民歌

《图书馆学通讯》《图书馆工作》等专业期刊,都用一定篇幅刊出民歌专栏或专页。1958年,《图书馆学通讯》第5期推出专栏“文艺之页”,刊载图书馆员或读者创作的图书馆诗歌,反映了图书馆事业在大跃进中的精神面貌。在当期上发表陈晓华和成斌的两篇来稿,并特请北京图书馆张全新副馆长创作一首“清点大库歌”。[17]

1959年,《图书馆工作》第2期刊发陕西省图书馆李乃良的诗画“人民公社小景”,其中4首诗反映了人民公社社员生产学习读书的场景。如其中一首诗写道:

社社都办图书馆,书刊画报样样全。

书刊画报是法宝,生产学习少不了。[18]

3 图书馆民歌创作内容分析

图书馆民歌的文本向我们真实展示了大跃进时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话语,透过图书馆民歌文本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图书馆在大跃进时的真实状态。

3.1 用民歌歌颂党、赞美党的领导

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是当时火热的一种社会风尚,民歌更是高唱赞歌的一种极佳方式。广东惠阳惠州图书馆吴定贤的“歌颂毛主席”,抒发了对毛主席的热爱:

人人欢唱“东方红”,个个歌颂毛泽东,

世界有了毛主席, 东风永远压西风;

葵花需要阳光照, 红旗迎风才能飘,

中国有了毛主席, 锦绣山河更多娇。[19]

这类民歌亦被作为推荐作品用于馆内各类墙报和展览中。《图书馆工作》在推荐图书馆如何利用“图书宣传窗”向读者进行宣传时,从民歌选集中选出一些歌颂党的民歌,供各地布置宣传窗时参考。[20]

3.2 民歌反映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

3.2.1 民办图书馆遍地开花

民办图书馆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其创办方式是“群众自办,大家献书;人人出力,个个学习”,受到了各界人民热烈地欢迎,提出了“人人都献书,大家来管理”的口号。[21]

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民办图书馆工作开展起来,天津市河北区仅1958年7月1日至20日就建起民办图书馆103个,有的街道在图书馆建立时编作了这样的歌谣:

民办图书馆的办法新,图书上门便居民;

大家齐把书来献,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总路线的红旗遍地插,图书送上咱的家;

学习政治开脑筋, 钻研技术也靠它;

学习文化把书看, 民办图书馆人人夸。[22]

有的甚至用民歌介绍兴办民办图书馆的办法。甘肃武威县高坝乡同益社的群众在兴办图书馆时采取“夜晚上车站、抽空把货搬、劳动得了钱、买书大家看”的办法解决了图书的经费问题。[23]

3.2.2 食堂图书室红红火火

“食堂文化”是大跃进时期的文化一景。“大跃进”时期,食堂是公社文化教育活动的基地之一,食堂中不仅有图书室,还有其他文化机构,兼具多种功能。如文娱室、会场、课堂、俱乐部、文工团等。因此,政府大力提倡以最接近社员群众的食堂为中心建立民办图书馆和流动图书站,最能满足社员群众的要求。[24]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到社员经常进行活动的食堂建立图书站。社员从图书站获得知识和再教育,对食堂图书站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社员这样赞扬食堂图书站:“图书站,办得好,桌上摆书都看到,书里意义深,画中意思好,看了生产更有劲,多亏党的好领导。”[25]

万荣县委在生产队公共食堂内,建立了展览室、图书室、游艺说唱室、会议室、红专教室;并相应地建立起三台(鸣放台、赛诗台、理论演讲台),一栏(学习问答栏),一站(学习指导站),使公共食堂变成了全区社员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室搬到食堂,社员们在饭前饭后的时间读书看报,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家大事。社员们歌唱“一堂变五室”:

五室在一堂,社员喜洋洋,

要啥就有啥,百货大商行,

书报放满架,展览挂满墙,

乐声不间断,歌声四处扬,

全民学理论,文化大进军,

队里有啥事,大家能商量。[26]

3.2.3 反映图书馆技术革命或为技术革命服务

青岛市图书馆把钢铁冶炼资料目录主动送给工人、技术员和厂长时,在介绍几种技术书的宣传单中

有这样一首诗歌:

千军万马总动员,奋战渡江上前线。

日夜苦干炼钢铁,又抓时间把书看。

书中藏有金钥匙,打开关键破困难。

炼铁知识学得多,高炉长寿又丰产。[27]

1958年6月,甘肃省图书馆负责在引洮上山建设工地上进行送书上门的同时开展读书写文章的活动。快板中队、秦腔中队、诗歌中队、“花儿”中队等在各个工区的工地上不断地涌现和活跃起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在视察引洮工程时,对民工们的这种革命浪漫主义大加夸赞,他说:“这种劳动,干的轻松愉快,像玩一样,干的巧。”在改革工具的高潮中,直接与图书有关的创造发明约在50种以上。工人们用山歌唱出了图书与技术革命的关系,并极力赞扬工地开展的图书流通活动。他们唱道:

牡丹对着春风笑,技术革命传捷报,

人人都进图书室,个个心里开了窍。

读书看报好处多,个个献计赛诸葛,

人人都成万能手,劈山引水通天河。[28]

3.2.4 进行图书宣传和阅读辅导

图书宣传和阅读辅导始终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被图书馆员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关于“我是图书馆员”中有两首诗:

我是图书馆员,宣传工作当先,宣传马列主义,

宣传方针路线,宣传时事政策,大搞兴无灭资。

我是图书馆员,服务态度周全,指导读者阅读,

好书大力推荐,工作耐心细致,接待热情诚恳。[29]

此外,宣传图书、推荐阅读的形式在民歌中也有体现:

宣传图书试着搞,好书、新书要介绍。

广播筒、大字报、黑板报、讲书、谈书、读书都有效。

表扬积极读者不要忘掉,图书起了什么作用,常常介绍。[30]

3.2.5 图书流通和服务

为促进图书流通,解决大跃进时期工农兵忙于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无暇到图书馆借阅的矛盾,图书馆提出“开门办馆”的方针,“下乡上山”、送书上门、开展多种读书活动,成为各类型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普遍形式,民歌对此有所体现。

(1)送书上门。陈晓华的一首诗《我们自豪》生动地反映了将书送到田间地头这一过程:

冒着炎炎矫阳,顶着雨露风霜,

我们踏着三轮车、骑着自行车、

走着路、背着书,从这一个工厂到那一个工厂,

从这一个社到那一个社,

从这一个点到那一个点,来来往往,

给人们输送着文化的食粮。

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工作,

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更紧张地工作,

“艰苦”就是我们的幸福。

我们自豪,我们亲手把,文化革命的浪潮,

推得更高更高。[31]

洛阳市图书馆组织图书流通组,深入工地,把优秀图书、画册、报刊等送到生产第一线,在工地举办图片巡回展览,建立活动据点。河南叶县坟台公社草寺杨生产大队开展的“万能图书箱”活动,丰富了社员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田间流动的图书箱装有红专课本、图书、连环画、各种报刊和棋牌、口琴、光荣榜和竞赛图。这项服务得到农民的赞扬,他们称赞:

图书箱,真新鲜,样样东西放里边,

介绍农业新技术,包工包产好经验。

娱乐工具里边有,谁会哪件玩哪件,

文化跟着生产走,个个社员笑开颜。[32]

(2)“下乡上山”。关于“下乡上山”,笔者有专文进行叙述,[33]此不缀述,唯节录一首题为《欢送你,亲爱的同志》的民歌管窥图书馆界对“下乡上山”运动的热情:

欢送你,亲爱的同志,让我们握手,紧紧地握手!下乡,上山,劳动,锻炼,多么激动人心啊,祖国的召唤!像那古老的传说一般,经过烈火燃烧的凤凰,它的羽毛更加光辉灿烂,党指给我们这条道路,也就是为了使我们经过千锤百炼,成为建设共产主义的钢材,成为优秀的人民勤务员。[34]

在走出图书馆,面向工农兵,“下乡上山”,为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员不畏艰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时下乡的吉林市图书馆职工康百合负责大孤家子乡三个农业合作社的图书流通和服务工作。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难行,他背着三百本书和简单的行李,这些东西加在一起的分量,几乎超过了他的体重。为了赶走寂寞和疲乏,他作了一首短诗:我的意志比天高,我的干劲冲九霄,艰苦是光荣,困难为幸福,标新又立异,送书到山中,计划能实现,指标不落空,劲上加把劲,擂台比英雄。[35]

(3)举办读书运动。为了促进图书流通,各地图书馆根据生产形式提出生产到哪学习到哪的口号,组成各种各样的读书小组,如地头读书小组、河堤读书小组、打鱼读书小组等。有些农民下地时一带生产工具,二带图书,三带文娱活动工具,利用工余开展读书活动。1958年,昌黎县开展共产主义读书运动,其中民歌创作颇为有趣。8月20日,昌黎县委号召全县300多个图书馆(室),大力开展“一人朗读大家听”“万人阅读大家读”的共产主义读书运动。截至11月25日,全县建立共产主义读书会3,800多个,有15万人投入了共产主义读书运动,在田间、工地涌现出大量的关于读书的民歌。正如中共昌黎县委文教部长黄德玉在《昌黎县开展共产主义读书运动的情况介绍》—文中这样总结开展共产主义读书运动的结果:

人人都学习,人人受教育,

技术大革新,扫盲没问题,

文化大开展,创作大普及,

永远争上游,干劲争第一。[36]

山东省图书馆在开展县乡镇图书馆辅导工作中,向广大社员提供了大批毛泽东著作,迅速在农村开展了一个以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中心内容的读书运动,如大临池公社1958年春天以来创作了歌颂党的领导,反映生产大跃进等诗歌七万多首。读书运动开创了一个“人人学文化,男女写诗篇,大力创作搞宣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技术革新创奇迹,生产干劲冲破天”的局面。[37]

(4)配合扫盲开展服务。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劳动人民迫切要求巩固提高扫盲成果,提高文化水平,渴望看各种书刊,学习各种知识本领,群众高声歌唱:“摘掉文盲帽、人人哈哈笑、刚离扫盲班,又进文化校,家家读书声,处处大字报。”这反映了群众的学习要求,也是开展读书运动、建立图书馆的有利条件。[1]各级图书馆配合扫盲运动做了大量工作,为当时“扫盲大跃进”发挥作用。

撰文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图书馆网的建立情况,其中引用了多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如,献书民歌,“扫除文盲、人人读书、社里没有、家家互助,一本小书,千人传读,小书传破,消灭老粗”;听书组民歌,“老年人炕头坐,大烟袋手上托,小伙子来读书,乐得老人笑呵呵”;歌颂总路线的民歌,“有了总路线,人人有方向,内心如灯亮,事事不作难,有了总路线,群力战胜天,改变大自然,生产干劲欢”。[1]

4 对有关图书馆民歌的总体评价

4.1 内容评价

从内容上讲,大跃进时期的图书馆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性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1)内容有较强的政治意蕴,几乎所有图书馆民歌都与大跃进倡导的理念相关,与反映图书馆员大干快上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有两首民歌这样写道:

祖国建设万马腾,文化战线比英雄,

图书馆员不落后,我们也要争上游。

贯彻党的总路线,宣传任务重如山;

借还图书快如风,一问三答笑吟吟。[38]

它把党的方针政策以文学化的方式迅速传达深入到工农群众中,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使得政治宣传话语形象化,起到了异乎寻常的宣传效果。

(2)读者创造的民歌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情况,反映了读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种干劲冲天的劳动、这种生产口号歌谣化,无不带有大跃进时代的特征。其原因有两方面。① 图书馆人直接参与大跃进劳动建设,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代同步,亲身感受到生产大跃进的时代气息,他们最有条件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② 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其民歌创作于田间、地头、高炉、车间,创作及时且迅速,能够全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图书馆员投身于大跃进中,无论是图书馆人还是读者,他们在劳动中取材、创作,与那个时代融为一体,诗为心声,他们顺口念来的民歌最能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

4.2 文学艺术性评价

从上述图书馆民歌可以看出,民歌中太多的口号和套话削弱了民歌至情的浅唱低吟。这是由于当时的工农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大多刚经过普及性扫盲,从语言到艺术表现尚无从谈起,因此未经修饰的口语充斥在大量民歌中。此外,当普通群众成为创作主体时,诗歌的含蓄性被适合群众理解的直白式语言代替,但在当时却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

1958年的图书馆民歌作品就文本意义而言绝对算不上是经典,实质上它只是特殊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的自我生产和消费,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大部分民歌未能保存下来,湮灭在时光的流逝中。尽管那段历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散存在图书馆专业书刊中的图书馆民歌依然显得特立独行,成为大跃进时期图书馆精神风貌的历史原生态回声,也是图书馆学写作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猜你喜欢
大跃进民歌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班里有个图书角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