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视域下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

2019-01-19 18:19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产业体育

杨 虎

(四川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雅安 625000)

学校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高校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是高校体育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多种因素,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加快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保证我国全民族的健康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产业共享化模式是实现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和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有效举措。

1. 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政策、体制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其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体育维持费,用于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维护与更新。[2]高校体育经费有限,渠道单一,高校等、靠、要思想长期存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入不敷出,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除了个别重点院校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的资金支持外,大部分高校只能靠自己解决体育经费问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3]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采取举国体制,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举措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第一,忽视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第二,人民意识中形成了固定、错误的思维——体育就该国家办。

1.2 意识形态认识片面化

1.2.1 产业化、市场化观念淡薄,竞争意识不强

“重教研轻产业”的办学模式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传统办学观念认为,高校是人才培养和进行科研的场所,主体目标和活动放在人才培养教育和科研项目上,校办产业的发展常常被轻视,高校各级领导对体育学科和体育产业缺乏深入了解,将体育学科边缘化或一票否决的现象长期存在。在经营模式上各高校囿于一己之地,没有把体育产业放到市场环境中去发展;产品开发上目标单一,高校间体育产品和服务重复多;吸引社会投资方面,社会企业对高校举办的体育产业发展并不看好,投资热情不高。观念上的束缚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处于浅层次,商业化程度低,商业开发价值吸引力不够。[4]

1.2.2 重文化,轻体育的偏激思想

我国学校教育中,体育课可有可无的思想根深蒂固。在高校,体育长期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处境。从领导到学生都在淡化体育课程,都在为文化课程让路,我国学校教育的偏激思想在有形和无形中削弱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旨在规范体质测试方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高校随意更改测试数据,减少体质测试次数。

1.3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陈旧

1.3.1 体育教学工作不思变革

高校课程项目设置一刀切或千篇一律。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学生已学习了十几年,兴趣不高,参与度低。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比如将体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体育丧失了其真正魅力。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的管理上太松散,2学时的体育课仅上50-60分钟;甚至部分高校将教育部规定的144学时的大学体育课程缩减至48学时。

1.3.2 场地器材资源严重匮乏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高校体育场地数量为4.97万个,面积0.82亿平方米,数量和面积分别仅占全国体育场地的2.94%、4.15%。截至2015年,十年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增长了41.75%。达到1.57平方米/人,但这仍不足美国几年前相应数值的1/10,不足日本的1/12。高校体育场馆不开放、部分时段开放及全天开放率分别为55.1%、20.7%、24.2%。[5]《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名来自中国。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26%,到2015年的66年间增长超过150倍,达到40%,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发展势态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场地数量偏少、体育器材更新慢。

2. 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又能创造经济效益。高校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要走这条道路才能盘活高校体育,也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必然之路。缺乏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产业,犹如无水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体育产业就是不断开发和利用好各类体育资源的过程。如何正确整合高校体育现有资源,深挖高校体育潜在优势资源,是改善高校体育产业现状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难点。

2.1 政策法规坚持与时俱进

1995年至今的22年间我国先后颁发了十几部与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但却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无法可依,在法律制度建设上还处于空白。高校体育产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需要国家层面在政策、制度上提供支持。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可在政策制度上扶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如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政策,减轻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负担;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审批上简政放权,简化审批制度,尽早解决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不足的现状;学校层面应当制定相关奖励制度,激励高校教师大力参与高校体育产业事务,增加高校体育产业收入。

2.2 转变观念,强化竞争意识

高校应转变“重文化,轻体育”的旧观念,平等对待体育学科。教务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可在每周一个时间段不设置任何课程,让学生和教职工走出教室、寝室和办公室,走向体育场馆,参与体育锻炼。同时高校应改变“重教轻产业”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优势,将体育产业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还应认识到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高校的发展应与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体育产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主动融入市场经济,与社会信息互通,做到资源共享;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向渗透,才能达成共赢。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禁锢在体育用品业,也应开辟体育服务领域,开设体育俱乐部,成立体育公司。提供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体育场馆建设咨询业务,丰富体育产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拓宽体育业务市场。培育高校特色体育品牌,树立标杆,是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突破口。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全方位、协调发展的重点。

2.3 更新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2.3.1 优化体育教学管理工作

设置高校体育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应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为目标。首先,应避免千篇一律的课程设置,在项目开设上做到新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度高的课程,提高参与度。其次,要符合体育学科特征与规律,多开展体验式项目。第三,保证足够学时量的体育课程。在课程项目的选择上切忌盲目追求数量,应注重质量和品质的建设。以足球课程为例,为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可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开设不同层次的班级,形成一系列,延续性强的课程。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第四、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将参与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课程考试成绩挂钩。摒弃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2.3.2 场地器材管理,做到物尽其用

场地器材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质量的低下和数量的缺乏又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高校应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整合现有场地、器材资源,适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在解决场馆资源不足的措施中,应注重规划,多收集体育教师等各方意见,避免独断专权。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与场馆建设。体育场馆的使用应制定年度计划和规划,拒绝零星,杂乱无章,低规模化。为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和影响力,在满足学校教学的前提下,场馆采用免费开放、低收费开放等多措并举的开放方式,开放一年中长达5个月的非教学时间段,吸引更多人进入场馆参加体育锻炼,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成全民健身基地。高校还可引入高水平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大众接受度高的活动,增加门票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是高校体育产业中最大的一笔有形资产,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场馆拥有了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场馆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3.3 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人尽其用

高校体育产业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周围居民组成。打破高校体育人才聘任固有模式,革新聘任制度,根据业绩采用“宽进,宽出”的人事制度。面向市场引进优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职业体育经理人及高水平教练等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结构,将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树立主人翁意识,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当作自身事业,细心经营;将教师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所做的贡献纳入业绩考核,与评优、评奖挂钩,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教师自身不能仅拘泥于上好体育课,应让进修常态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体育产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体育师资培训和社会体育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多方面、多途径学习体育产业相关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水平,成为集体育、管理和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不应被分割成独立个体,应作为一个团队来打造,优势互补,才能产生团队效应。高校在校大学生、教职工和周围居民是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主要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保证高校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要引导消费者形成有偿消费观念,围绕他们的兴趣、爱好开设品类齐全,丰富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培训项目;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收入水平人群需求;在项目设计中可举办系列赛、循环赛、杯赛等体育竞赛,延长体育项目时效性和影响力,打造高校体育培训和竞赛市场,形成规模化运营。

2.4 研发科技产品,激活高校体育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应借助自身优质的研发资源,开发适合体育项目特征的科技产品,诸如全民可用的健身、跑步软件、以及高科技运动产品等。体育产业彰显高科技元素,在一定程度可降低人力成本,增加体育产业附加值。高校体育产业只有依靠创新型科学技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体育产业市场中立足。

3. 结语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必经之路,只有遵循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优化现有资源、开拓体育产业市场,建立体育市场运行机制,才能摆脱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同时,完善政策法规、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更新管理体制、研发高科技体育产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坚持开放、共享、创新原则才能突破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瓶颈,才能抓住历史契机,促进高校体育产业长期、有效、快速、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产业体育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