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2019-01-19 18:18谭晓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弹力袜患肢颅脑

谭晓

重型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由于患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多数行动受限,以卧床为主,因此,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但影响患者肢体功能,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1-3]。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及护理极为重要。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对收治的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对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护理,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将收治的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创伤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89例,女58例,年龄21~88岁,平均(50.6±7.9)岁,GCS评分<8分,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62例,高处坠落伤31例,打击伤30例,其他24例。经CT检查和手术证实:脑挫伤35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47例,硬膜外血肿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9例。

1.2 方法

1.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1)加强入院评估:入院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对其病情及全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寻找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2)加强宣教:对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不良后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3)饮食、体位和生活干预: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不能进食患者予鼻饲流质,保证水分和能量的摄入;卧床患者应抬高双下肢,保持下肢外展15°~30°,每2 h协助更换体位1次,避免下肢过度外展;(4)静脉输液护理[4]: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穿刺,尽量选择患者健侧上肢静脉输液,避开下肢和患侧肢体,避免同一位置反复穿刺,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液期间注意肢体保暖,定时巡视,观察患者下肢末梢循环情况;(5)下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腓肠肌挤压、足踝的被动运动等肢体被动活动。患者神志清醒时,指导患者做足踝关节主动运动。在家属或康复师的协助下,做站立练习。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增加运动量及锻炼时间;(6)早期联合应用医用弹力袜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衣服及高压弹力袜,根据患者的身高体质量选择弹力袜尺寸,注意松紧适宜,每日穿着时间10 h以上。护理人员定时巡视,避免弹力袜脱落、褶皱。早期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与患者相合适的筒套配套使用,治疗压力维持在60~80 mmHg,每日2次,每次30 min,至患者下床能自行站立行走。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5]。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护理 对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患肢,注意患肢保暖,避免按摩及剧烈运动。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观察肢体的疼痛及周径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情况,预防肺栓塞。

2 结果

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例(2.72%)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患肢制动、抬高患肢等一般处理,抗凝、溶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出血并发症或肺栓塞。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6-7]:创伤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需手术治疗,麻醉及手术创伤等应激反应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造成血液高凝状态;术后卧床,肢体瘫痪和制动,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率;为减轻脑水肿所致高颅压症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脱水药物、激素及止血药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期反复应用甘露醇、脂肪乳剂等药物、长期静脉穿刺、静脉置管等损伤血管壁,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至关重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威胁患者健康,且可能发生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患者健康[8-9]。

本研究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通过加强入院评估、加强宣教,提高了高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主动配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静脉输液护理减少了下肢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下肢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加速血液循环,避免血液滞缓,从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应用医用弹力袜可通过压迫下肢浅静脉,有利于促进深静脉血流回流至心脏,减少下肢静脉淤血,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及静脉的排空,提高血管壁剪切力,减少血液滞留,减少红细胞、凝血因子聚集及黏附于血管内膜,从而防止血栓形成[10-12]。

本文通过对147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4例(2.72%)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患肢制动、抬高患肢等一般处理,抗凝、溶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出血并发症或肺栓塞。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患者早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预防和积极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弹力袜患肢颅脑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如何选择合适的静脉曲张弹力袜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静脉曲张患者怎样选择弹力袜?
妇科手术后如何选抗血栓弹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