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2019-01-19 20:06李文玉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万山内涵文化

赖 全,李文玉



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赖 全1,李文玉2

(1.铜仁学院 国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国际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丹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书画、信仰等领域,由此形成的丹砂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丹砂是宝矿,丹砂文化更是另一种宝矿。在开发丹砂文化之前,需要使其从原生态转为新生态,以适应新时代。因此,可以先从哲学、历史、民俗三个视角对丹砂文化全面解剖,立体观察,而后重构丹砂文化的五重内涵。

汞矿遗迹; 工业遗址; 文化遗产; 丹砂文化; 阴阳和合

丹砂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珍贵矿产,千百年来汇集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成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围绕形态多样的丹砂文化,医学界、科技界、宗教界、史学界的专家作了深入的探究。诸如容志毅教授分析了丹砂与道教信仰的关系,李国荣教授分析了丹砂与帝王政治的关系,张觉人教授分析了丹砂与药物研制的关系,胡安徽教授分析了丹砂与人文地理的关系,张颖博士分析了丹砂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现有的丹砂文化研究成果多限于丹砂文化的某一种形态,深耕有余,但较少从整体上考察丹砂文化的内涵,没有把丹砂文化的各种形态整合在一个体系之中。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丹砂文化的内涵做整体性建构,以便全面认识丹砂文化的丰富内容,系统发掘丹砂文化的社会价值。

一、丹砂文化与万山丹砂的特殊地位

中华民族使用丹砂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医药、书画、宗教信仰三方面应用最多,赋予了丹砂深厚的底蕴,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的丹砂文化。中医药典籍中把丹砂列为一味虽有毒性,但能有效泻心火、安心神的矿物药。围绕如何抑制毒性、提高药效,历代名医苦心钻研,对丹砂进行精细研究,在中医文化中培育出丹药文化这一分支,人们更是把一切效用显著的中药称为“灵丹”“神丹”。“丹”成为“中药”的代表之一。

丹砂有时被用作药材,有时则被用作颜料。丹砂以其易于加工又不易褪色的特性,早在原始社会便被人们当做颜料在陶器上绘制图案。后世把丹青作为书画的别称,“丹青”中的“丹”指的就是用丹砂为原料制作的红色颜料,诸如印泥和红墨。因丹砂色泽艳丽显目,又经久不褪色,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用墨传统:日常书写用黑墨,重要文档用红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盟书用丹砂书写;封建王朝时期,君主赐予功臣的丹书铁券也是用丹砂书写;明清时期,皇帝批示奏折也是用丹砂调制的红墨写朱批。书画界也形成了使用丹砂的独特传统。文人作画喜欢淡雅韵味,以水墨熏染画纸,对色彩的绚烂追求集中到红色的印痕。水墨画中一抹丹色,精气神方得齐备。另外,书画中有一独特的种类:朱砂画。朱砂画中最常见的是朱钟馗和丹竹。最初,朱钟馗画像常于岁首贴在门楣,用来镇宅辟邪,后来在端午时节也会悬挂于堂屋。丹竹则用于祝寿祈福。可见,丹砂被赋予了神性。

丹砂的神性特质,在宗教领域的使用时间也很久远。诸如,匠师用丹砂作为颜料绘成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道教中则把丹砂作为炼制“长生丹”的主要材料。道教炼制外丹的传统盛行千年,并在炼制过程中逐步发掘出丹砂的药性,促进了丹砂在医学中的应用。宋代以来,丹砂的“神性”被进一步发挥,逐渐扬弃了丹砂外在的实物形式,以丹砂的神性内涵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丹文化传统。

因为丹砂有如此多的用途,故而丹砂这种产量不高的矿物成为珍贵的物产,丹砂开采成为重要的产业。武陵地区是我国丹砂主产区,生活在这方热土的各族人民围绕丹砂产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首先,丹砂与武陵地区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关联着该地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秦代,武陵地区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秦始皇礼遇巴寡妇清,为其修筑了一座“女怀清台”。在当时,武陵地区尚属偏僻之处,而身处男权社会的巴寡妇清又是一介女流,之所以能够“礼抗万乘,名显天下”[1]3260,全在于其家族世代独占丹砂贸易之利。历史上,武陵地区丹砂的开发深刻影响了族群间关系。各族群为了争夺丹砂的开采权和贸易控制权,时有纷争。后来,丹砂之利被土司群体借助较强的军政势力纳入掌中。至明永乐年间,朱棣罢免思南宣慰使与思州宣慰使,分设铜仁、思南、镇远、乌罗、思州、石阡、新化、黎平八府,贵州由此建省。贵州建省缘起于田氏土司的两支为争夺丹砂矿山而常年仇杀,危害一方社会秩序。中央王朝为加强对该地区的掌控,也为了获取丹砂的直接开采权,强力推行改土归流。丹砂成为牵动地方政治进程的一条有力绳索。随着改土归流的逐步完成,从事丹砂贩运的外省客商借助较雄厚的财力分润了丹砂之利的大部分,并定居当地,成为一地望族。由此可知,丹砂是武陵地区历史的承载物。同时,丹砂还是武陵地区各族人民品格的象征物。采掘丹砂是非常艰苦的一项工作,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才能把丹砂从山体深处开采出来。由于长期从事丹砂开采,武陵地区各族人民练成了吃苦耐劳的生存能力,炼成了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各族人民把这些优秀的品格映射到丹砂上,使人们看到晶莹剔透的丹砂便能想见武陵人民开创历史的强大精神。

辰砂之名甲天下,武陵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丹砂产地。万山集武陵奇美,汇天地灵秀,赫赫然为人间一大汞都。宋代庆元年间,沅州通判朱辅在《蛮溪丛笑》中记:“辰锦砂最良,……颗块佳者为箭镞砂,……出万山之崖为最”[2]。天下丹砂看辰砂,辰砂之最是箭砂,箭砂之王在万山。万山人民围绕丹砂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万山在丹砂文化体系中居重要地位,是盛放丹砂文化这颗璀璨明珠最合适的锦匣。

在武陵地区所有丹砂产地中,万山身兼文化遗迹保留地和工业遗址展示地两重身份,是唯一的“汞矿特区”,独得“丹砂之城”桂冠。丹砂相关的各种文化遗产在万山富集,得到集中展示。丹砂文化虽非万山所独有,然万山执丹砂文化牛首之地位则无可替代。因为万山的丹砂,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被裁撤,贵州正式建省。丹砂成为改变一省政治进程的重要推手,这是万山独占的功绩。清末,西方列强侵夺我国矿产资源,万山的丹砂也被野心家觊觎。虽经云贵总督和总理衙门的严词厉拒,最终在助纣为虐的上海道员陈明远的谋划下,用移花接木的诡计骗取了开采权,设立英法水银公司掠夺丹砂资源。为了收回丹砂的开采权,万山人民联合开明士绅发起了数次抗争运动,迫使英法水银公司停产撤离,交还矿权。保护矿权的胜利使万山丹砂呈现出绚烂的爱国光辉。之后,围绕着丹砂的开采,万山人民一方面要与各种压迫势力作坚决斗争,另一方面又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坚持生产救国。反侵略与反阶级压迫相交织,万山人民复杂的历史使命凝结在一颗颗丹砂之中。建国后,万山丹砂这一珍贵资源终于完全掌握在人民手中,丹砂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产。传统的丹砂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并完美地融为一体。周恩来总理把用万山丹砂炼制的水银盛赞为“爱国汞”,点出了丹砂文化的深刻内涵之一:丹心报国。随着丹砂矿产资源趋于枯竭,贵州汞矿停产关闭,万山人民面临新的考验。丹砂开采结束了,但是万山的丹砂文化并未消亡。面对转型的阵痛,万山人民感念百代丹雄,熏染千年丹魂,畅想万世丹梦,以丹砂的高洁观照自我,坚持为远大梦想而奋斗。丹砂文化精神充盈在万山的河岳间,融化在万山人民的血液里。综上所述,以典型性而言,万山丹砂文化不逊色于别处;以特色而言,万山丹砂文化最为鲜明;相较其他地方,万山是丹砂文化的集大成者。

事实上,丹砂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文化生态环:中国传统观念崇尚阴阳和合,而丹砂既是性寒镇邪之物,又可以变成热毒害命之物,成为阴阳和合观念的最佳表征物;作为阴阳和合观念表征物的丹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书画等领域,并逐渐突出丹砂的物质属性;人们在使用丹砂的过程中又体悟到,唯有锤炼好自身的德性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丹砂的物性,故而把内圣外王的国民品格映射到丹砂中,丹砂成为品格的象征物。从精神到物质,再重回到精神,这就是丹砂文化生态环。丹砂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其与政治、经济、信仰、民族等关联紧密,在丹砂文化生态环的外层排布了起咬合作用的齿牙。万山正是安放了这样一个丹砂文化生态齿轮环的地方。万山的其他文化形态纷纷与丹砂文化生态环咬合在一起,各种文化要素共生共存,构建起万山文化生态系统,并在丹砂文化的带动下良性循环。以万山之内而言,万山丹砂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以万山之外而言,万山丹砂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武陵地区出产丹砂之地甚多,渝南彭水、黔北务川、湘西辰溪等地同样颇负盛名,黔东万山只是其中之一。万山丹砂文化与彭水、务川、辰溪等地的丹砂文化环环相连,共同构成了武陵地区丹砂文化生态圈。从空间维度来看,万山丹砂文化是武陵丹砂文化生态圈的一环;从时间维度来看,万山丹砂文化是中国丹砂文化生态链的一环。中国丹砂的开采经历了敲凿开采、火爆开采、机械开采三个阶段,丹砂的应用则经历了信仰、医药、书画等传统应用和现代工业应用两个阶段,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形态。万山丹砂文化正是扣在中国丹砂文化生态链中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那一环。可见,万山丹砂文化处在一个有序运转的文化生态之中。这一文化生态呈现出根系繁杂、层级叠加的特征,既不限于一地,也不限于一时。由此,虽然万山丹砂文化有系统的文化生态运转机制,人们却难以形成对万山丹砂文化的系统认知。

盛产丹砂的武陵地区之社会历史处处可见丹砂的深刻影响力。作为“丹砂之城”的万山既是武陵地区丹砂文化生态圈的一环,又是中国丹砂文化生态链的一环;既涵括了丹砂文化经历史沉淀的传统内容,也具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特色。因此,观察万山丹砂文化不能限于一个层面,也不能限于一种视角。

另外,随着丹砂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万山成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人民生活陷入贫困。扶贫成为万山无法回避的历史性任务,政策、资金与人才是万山消除贫困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从自身挖掘潜力也是万山实现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必由之路。丰富的丹砂矿支撑了万山过去的繁荣,而在开采和使用丹砂的过程中形成的多彩文化是万山的另一座富矿,足以支撑未来长久的繁荣。

全面开发丹砂文化,以文化扶贫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是万山紧跟铜仁绿色发展脚步,建设黔东生态文明家园的战略选项之一。开发丹砂文化,需先对丹砂文化的内容进行整理,对丹砂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使丹砂文化从原生态向再生态、新生态转型,以便与万山发展中的社会情势相适应。原生态的丹砂文化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显得散乱无章,不成系统;一方面呈现出积极的正能量色彩,另一方面则混杂了无益于时代的旧糟粕。重构丹砂文化的内涵就是一方面剔除糟粕,另一方面建立体系。观察丹砂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历史、民俗三重视阈展开,阐释丹砂文化的哲学内蕴,梳理丹砂与黔东人民的历史关系,解读各种围绕丹砂形成的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进而科学建构体系化的丹砂文化内涵。丰富的丹砂文化可以为万山的快速发展提供锐意创新的思想资源,坚毅自强的精神资源,团结奋进的情感资源,成为万山人民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致富资源。

二、砂与汞:丹砂文化的三重观察视阈

丹砂文化是万山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原生形态的丹砂文化根系繁杂、层级叠加,致使人们难以对其形成系统而简约的认知。由此,丹砂文化的呈现趋于碎片化,欣赏丹砂文化时的感受也趋于碎片化。另外,万山虽然执丹砂文化之牛耳,仍是丹砂文化生态圈与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丹砂文化散布于不同的领域、地域、时域,难以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浓缩于万山以便人们欣赏。为了使丹砂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展示,需要把其从流光溢彩的原生形态改造成适应新形势的再生形态、新生形态。因此,有必要在不丧失丹砂文化本真魅力的前提下,从多维视阈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内涵。

虽然丹砂文化根系繁杂、层级叠加,但是可从哲学、历史、习俗三重视域切入,进而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绘制出体系化的认知图谱。首先,从哲学视阈来看,丹砂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本体论哲学层面,一个是人生哲学层面。中国古人认为世界由阴阳和合而成。丹砂“禀离火之气而成,体阳而性阴”[3]196;外显红色,被视为阳火之表征;烧炼之后成水银,水银被赋予阴水之性。丹砂外显红色,却似阳而实阴,“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3]195;性寒时能疗疾,性热时则夺命。疗疾的是丹砂,夺命的也是丹砂,性阴而含阳。化阴阳于一身,集寒热于一体,中国古人认为透过丹砂能够窥探造物的神秘,掌握化腐朽为神奇的规律,把丹砂当做阴阳和合观念的表征物。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人把阴阳和合理论从对自然的认知转入对人的认知,一方面认为人的肉体生命是阴阳和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主张人要超脱肉体的局限,获得生命的永恒,必须化阴为阳。道教把超越了凡俗生命的人称为“仙人”,成为“仙人”的途径就是通过服食外丹、修炼内丹来打造至阳至刚的生命体。之所以要用丹砂炼成“金丹”,因为丹砂化阴阳于一身,并非至阳之性,需要通过火炼,使丹砂变成水银,再由水银变成“金丹”。经过火炼,丹砂的阴寒之性被消除,成为至阳之性的“金丹”。外丹、内丹与“仙”相结合,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丹仙文化”。儒家把道德高尚、超凡脱俗的人称为“圣人”,常用“丹心”来指代“圣人”之心,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拳拳赤心,烈烈丹魂,丹心在怀便是超脱了凡俗的生命。丹砂成为高贵品格的象征物。中国医药使用丹砂的历史十分久远,甚至用“灵丹”“神丹”“仙丹”来指称一切有良效的药物。丹药文化成为丹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丹药文化的根基就是丹砂文化的两重哲学内涵。丹药文化的内容可用“丹神济生,丹道济世”来概括。丹神济生指的是医生医术高明,能用灵丹妙药起死回生;丹道济世指的是医生医德高尚,能葆仁心义胆救死扶伤。中医讲究药材的炮制和配伍,目的就是为了使药材之性达至阴阳和合以便对症治疗。然而,能熟练调和药性的人还不能算是真正懂医道的“神医”。唯有济生无邪念,济世无私欲,超凡脱俗,道德高尚,才能算是体味到了丹道救死扶伤真义的“丹神”。可见,丹砂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常常源于人们对其本体论哲学和人生哲学内涵的体悟。

其次,从历史视阈来看,丹砂文化包含了丹砂恋、丹砂烈、丹砂红三重内涵:各族人民逐丹而生,演绎的诸多传奇故事蕴藏着对这片涵养丹心之土的深深眷恋,这便是丹砂恋;各族英雄围绕丹砂各展智勇,风云际会之间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这便是丹砂烈;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红胆无畏,努力创造丹砂工作新成就,续写丹都辉煌,谱写丹城新史,这便是丹砂红。古往今来,盐丹之路上奔忙着挑砂的丹夫,穿梭着载砂的丹船,多少质朴的人民因砂结缘、以砂传情。丹溪水轻流,说不尽女子的情柔;丹峡鸟欢鸣,唱不尽汉子的情浓;丹崖云飞扬,写不尽赤子的情重。丹砂缘缔结丹砂情,丹砂情转为丹砂恋,人们把对丹心热土的眷念拟化为一场倾世绝恋,叠加在“女怀清台”上,不断演化“丹砂女王”巴寡妇清的传奇故事。口耳相传的故事与《史记》的载录融为一体,对乡土的眷恋与丹砂儿女的爱恋藏于一心,不断被讲述的历史与不断被演绎的传说化成同一份文化自信。“丹砂女王”虽早已逝去,但是香消情不负,一曲丹歌传千古。讲述的事不再是史书明文记载的事,但传达的情一直是丹砂儿女真切的情,口述史中藏着历史的隐喻,藏着割舍不了的乡土情。恋中有悲欢,烈中有沉浮。一部丹砂的开发史也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田氏家族统军远征,屯戍思州,坐享万山丹砂矿场,位列黔中豪富之雄,受封土司世家,威名数百年不易。终因砂坑之争,衅起万山,祸起萧墙。明王朝发雷霆之怒,执田宗鼎叔侄赴京论罪,田氏两支皆由此破家败族。得万山之砂长盛,失万山之砂速衰。曾几何时,猎猎丹旗遍黔中,镇关津,护百姓,铁血丹雄英姿勃发。一旦心中无民,汲汲于获利,英雄气概荡然无存,骨肉兄弟祸起萧墙。可见,心中有民,则丹砂为宝;心中无民,则丹砂成劫。是宝是劫,是福是祸,俱在能否参透丹砂的烈性,能否悟透丹砂为民的本质。从一己之私看丹砂,滴滴是血;从家国大义看丹砂,颗颗是心。丹砂硐虽幽暗,若心怀大义,却也是一处绝好的英雄冢;若心怀不轨,则不过是一抔矿渣埋枯骨的去处。丹砂烈终不若丹砂红,人民才是真英雄。民国末期,官匪沆瀣一气,丹城风满楼,百姓吁呼向天求。幸而工农红军入黔东,英雄的党和英雄的人民以血为墨,丹墨写春秋,写出丹野血染的抗争豪情,写出丹霞映天的革命浪漫,写就一篇为人民幸福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丹心谱。而丹砂与人民的完全结合,直至革命胜利之际、新中国成立之时才全面实现。从此,英雄的血没白流,丹砂的红更耀目。丹砂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映着天际的一抹朝阳红。

最后,从民俗视阈来看,丹砂文化与巫俗、丧俗、喜俗皆有关联,相互结合成丰富多样而又独特的文化形态。丹砂文化自古便与巫俗密不可分,早在夏商周时期便以“涂朱甲骨”的方式呈现。所谓“涂朱甲骨”,是指巫师在占卜仪式中,把丹砂涂在写满卜辞的甲骨上。“涂朱甲骨”的文化意蕴在后世的“朱笔画符”中得到延续。所谓“朱笔画符”,是指傩坛师、端公、神婆等民间巫师用丹砂制墨,然后以笔沾墨在纸上画红色“神符”。“涂朱甲骨”与“朱笔画符”都是希望借助丹砂的“通灵”功能来实现魂与神通的目的,进而保证巫术仪式的效果。实际上,丹砂在巫俗中的运用,大多与“涂朱甲骨”“朱笔画符”一样,源于丹砂的“神性”。而丹砂与丧俗的结合,亦自古流传,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商代遗址、妇好墓、成都金沙遗址等考古发现和吴王阖闾、齐桓公和齐景公墓葬、秦始皇墓葬等相关文献记载都显示出在墓葬中大量使用丹砂的传统。丹砂在墓葬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把丹砂研磨成粉,铺撒在墓室中,即“丹粉镇墓”;二是用丹砂制成颜料,涂抹墓室内壁,或者在墓室中绘制壁画,即“丹漆涂壁”;三是把丹砂制成水银,“倾水银为池”[4],或“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1]265,即“水银灌墓”。在丧俗中使用丹砂,多从其三种功用出发,其一为防腐防潮,其二为涂画装饰,其三为“镇恶辟邪”。“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战国秦汉墓葬的防腐措施中,较多使用朱砂,”[5]大多采用“倾水银为池”的方法,杀菌防腐,又兼具汞毒伤命防盗墓的效用。而墓室壁画则是充分发挥了丹砂色彩绚丽且久不褪色的功能,同时也是利用了丹砂蕴涵阳气可“镇墓辟邪”的特性。从东汉末年开始,丹砂镇墓的传统虽未黜弃,却有较大改革,直接铺撒丹粉的做法转变为以丹砂描红镇墓文。镇墓文是指铭刻或书写在石板、陶罐、瓷瓶等器物上的解殃文辞。著名金石学家、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罗振玉指出,镇墓文多用丹砂书写,或用丹砂把刻字描红,以此增强镇墓文的神圣性。历经演变,还形成了一种与丹砂文化相结合的独特丧俗:红棺葬,即丹漆刷棺以葬福寿耆老。相传,古有曹状元,于皇帝问询其家世门第时,为免父母失颜面、伤尊严,便以机巧诗句对答,表面上为夸耀门庭,实则隐陈寒门家境。而皇帝误以为曹状元出身豪富之家,恐其执掌权柄后借家势篡夺朝堂,借故冤杀,后查明真相,感其孝亲至诚之心,赐红棺葬。由此,红棺葬流传后世。传说不可稽考,丹葬确为乡俗。丹棺葬福老,有彰明逝者一生德行的用意,取丹砂高洁之性可观照拳拳赤子心的寓意。丹砂文化与喜俗相融会,亦传习久远。首先,全国多数地区认为朱红丹赤可辟邪,有婚庆时器物用红色的传统,充分营造福气充盈、喜庆洋溢的氛围。而在古代,丹砂是制作红色颜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也是“镇恶辟邪”的重要宝物之一。另外,相传古代女子有向新婚郎君展示守宫砂以表贞洁的习俗。所谓守宫砂,即先用丹砂喂养壁虎,然后把壁虎捣烂成红泥,再把红泥点在未婚女子臂上形成朱砂痣,与异性相合方消褪。因壁虎习惯生活在室内,又名守宫,故而这种朱砂痣被叫做守宫砂。守宫砂的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古人借守宫砂谕示爱情忠贞的良苦用心则有可取之处。

囿于时代局限,古人对丹砂的认知难以系统而科学、透彻而理性,免不了有失偏颇和陷于迷信。挥散迷信的遮蔽,丹砂的使用皆基于其科学特性,诸如易于蒸发、久不褪色、有效防腐;丹砂文化的流变皆根于其哲学内涵,诸如阴阳合一、人丹合一;而丹砂文化的哲学内涵又得自丹砂的科学特性,阴阳合一不过是“丹砂可变汞,汞可成丹砂”的哲学表达,“阴与阳的变幻”本质上就是“砂与汞的转化”,进而由“阴与阳的变幻”衍生出“丹与心的和合”及“人与丹的映照”。抓住丹砂的科学特性,站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条分缕析,剥丝抽茧,就能从纷繁复杂中精准把握丹砂文化。

三、五重特性:丹砂文化的内涵解析

由前文可知,丹砂文化经历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精神的形态转换,内蕴着从“砂与汞的转化”到“阴与阳的变幻”再到“丹与心的和合”及“人与丹的映照”的形态转换逻辑。因此,简而言之,可从慧性、灵性、药性、德性、情性等五个方面建构丹砂文化的内涵。

首先,丹砂文化是具有丰富智慧内涵的文化。中国先贤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运化而成的,然而,万物多是或秉阴性或秉阳性,丹砂却独能集合阴阳二性于一身,彰显变化的力量。丹砂本是固状晶体,稍加烧炼便能转化成液态水银,常温下水银又极易挥发成汞蒸气,条件稍作调整后气态汞可恢复成液态水银,液态水银与硫发生化合反应后重新变成固态丹砂,在三种物质形态之间变化自如。而且,三种形态的性质截然相反,或阴性,或阳性,或护命,或伤命。护命时是良药宝砂,却自我设限,不能用作它途;伤命时是毒物汞金,却用途多样,确是人间良材。良药仅仅是药,毒汞不仅是毒,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还相互转化,阴阳同体而和合共生,世间没有绝对完美,辩证看待才能完全体味,这就是丹砂文化的智慧内涵,是其慧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哲学把阴阳和合当做智慧的最佳形态,用阴阳和合作为认识自然、认知自我和改造世界时衡量效果的重要标准。阴阳和合是朴素辩证法智慧的古代中国形态之一。若无长期的体悟锤炼和深厚的智慧积累,必不能掌握阴阳和合的变化之妙,也就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极具慧性的丹砂。一砂一世界,从丹砂体悟世界,从世界映照丹砂,从世界观的高度读懂丹砂文化,获得哲学智慧。所以,丹砂文化的第一重特性是慧性:体阳而性阴,阴阳必和合。

其次,丹砂文化是极重视正邪之辨的文化。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丹砂能御魂通灵、役神驱鬼、镇恶辟邪,因此,丹砂被广泛运用于信仰领域,“涂朱甲骨”“朱笔画符”“丹漆涂壁”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古人知识体系的局限,所以“涂朱甲骨”“朱笔画符”“丹漆涂壁”等做法带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其实,本质上体现的是古人对“界分正邪”的推崇,认为丹砂是正义的象征,是获取正义的媒介。以丹砂奉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警示自己和提示人们要坚持正邪不两立原则的寓意。所以,要从是非观的维度来看待丹砂文化的第二重特性——灵性:明辨是非,崇正辟邪。古人受限于知识水平,虽然有明晰的是非观,却多不能用科学的形式呈现其是非观。古代知识分子亦常囿于这一局限,普罗民众则更是如此。“故语曾子之孝,此闻故也,如晨昏鼓钟,然语之以大士,被将敛衿衽忻悦而多之,若听钟馨之声、管籥之音也。夫语以曾子则不听,语以大士则听,人盖乐异闻,夸诩新奇也。”[6]李渭在《修观音阁碑记》中用“曾子论孝”和“观音论孝”在社会成效上的区别形象说明了古人借迷信的形式赋予丹砂文化崇正辟邪内涵的内在逻辑。如今,重新审视丹砂文化的灵性内涵,自然应该摒弃迷信的外壳,只论本质,追根溯源,把其来龙去脉、源流根系一一阐明。明晰来路,才能更好地怀丹于心,砥砺前行。

再次,丹砂文化与中医药文化长久以来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结合成独具特色的丹药文化。古人认为丹砂体阳而性阴,集阴阳于一身,极具造化生成的妙用,因此把丹砂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物,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并且把疗效显著的药以“神丹”“灵丹”“仙丹”誉美之。同时,古人又十分清楚,丹砂的药性很不稳定:正确炮制,合理配伍,丹砂就是性寒之良药;若稍有疏忽,就转变成夺命之热毒。所以,以丹砂制药,必须做到“丹与心和合”,即“丹心一体”。古人以丹砂入药,在漫长的药理研究和医道探究过程中,逐渐根据“丹与心和合”的程度,把丹药分为三个等级:以铅汞为药,以铜铁为鼎炉,制成延命外丹;以气血为药,以身心为鼎炉,制成养性内丹;以忠孝为药,以乾坤为鼎炉,制成炼神仙丹。由毒变药,由丸药到心药,由救命到救心再到救世,由丹及人,最终达至人丹合一。丹砂文化沿着“从普通的物化为珍贵的药,从有形的药化为无形的药,从救一人的药化为救万民的药”这一转化轨迹完成了自身药性内涵的升华:寒药热毒,运化于心,丹心一体,人丹合一。从境界观的视角来考察丹砂文化,其药性内涵可一言以蔽之:丹神济生,丹道济世。寒药热毒只是丹砂文化药性内涵的基本出发点。古人以寒药热毒为基点,把药性、医技衔接起来,把起死回生的医术、救死扶伤的医德、悬壶济世的医道融会进丹砂文化,以之谕示人生境界的进阶之路。

然后,丹砂文化还是具有丰富道德内涵的文化。从历史来看,人们围绕丹砂文化创造了三个典型意象:守宫砂、养生丹、爱国汞。虽然守宫砂展现了在婚姻方面对女子的严苛要求,带有压迫妇女的色彩;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守宫砂蕴含着一重正能量的内涵:对爱情的守望,对婚姻的坚贞。如果从古人历史认知的局限中破茧而出,忠于爱情和婚姻不再只是对女子的单方面要求,守宫砂的道德意涵就变得十分明晰:相爱要贞。而古人制作养生丹则从来都是希望通过借助服食丹药来调和五气,滋养性灵,造就身心和泰,消弭家中戾气;并且常常互赠养生药丸,互授养生功法,表达亲人之间的诚敬与慈爱,营造和睦一家亲的氛围。把附着在养生丹上的迷信彩妆卸除之后,一种感动人心的道德意涵便充分显露出来:居家要和。爱国汞则是周恩来总理对丹砂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进行的一次贴切命名。近代以来,丹砂文化中增添了反殖民掠夺的坚贞不屈,反侵华战争的坚守不渝,反阶级压迫的坚韧不拔,支援国家建设的坚持不懈,支持改制变革的坚定不移,面对千难万险的坚强不息等深刻内涵。“爱国汞”形象而集中地说明了丹砂文化的那一重令人潸然泪下的道德意涵:报国要忠。如果从价值观维度简要地对丹砂文化的德性内涵进行界定,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相爱要贞,居家要和,报国要忠。

最后,从“人与丹相映照”的视角来看,丹砂文化还有一重情性内涵。丹砂作为药物时,默默地发挥功效;转性之后,顷刻之间鸩杀生命。丹砂作为珍贵矿产时,心中有民,则丹砂为宝;心中无民,则丹砂成劫。可见,丹砂是一种有情性的物:爱憎分明,清柔朗烈;爱得清柔,恨得朗烈。清柔朗烈的丹砂涵养了清柔朗烈的人民。丹砂产区的人民深深眷恋着这一片乡土,静谧地看着丹枫渔火夜星空,深邃地望着丹桂飘香艳阳天。若有人要破坏这一份乡土的安详,则清柔之心爆发朗烈之性,不惜丹野血染也要斗争到底。同样的,若有困难阻碍美好家园的建设,静若处子的人民必勃发出万丈豪情。不管是清柔还是朗烈,都因为人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嫉恶如仇才能守护住心中的温柔,郎心如铁才能打造出梦中的家园。过去,丹城人民是如此情性;现在,丹城人民仍是如此情性;未来,丹城人民还将是如此情性。这种情性是千百年来丹砂文化赋予人民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值得传承,值得弘扬。只要丹砂文化不消逝,这种情性就有永久存放的宝箱,永葆活性的土壤,永放光华的展台。丹砂文化的情性内涵是“人与丹相映照”的重要结晶,丹砂得人之性灵,人得丹砂之精魂,丹砂文化滋养人民,人民浇灌丹砂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慧性、灵性、药性、德性、情性等五重特性是对丹砂文化内涵的科学归纳,有助于人们从纷繁复杂中把握丹砂文化的核心要义,理解丹砂文化的体系框架,解读丹砂文化的内在逻辑。进而找到丹砂文化的最佳传承模式,去芜存菁,传之久远,打造文化品牌,完成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

四、结语

丹砂文化自古以来便已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环、文化生态链和文化生态圈之中,发展良好,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由于丹砂文化根系繁杂、层级叠加,阻碍了人们对它的系统认知,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新时代的文化开发与利用,我们似乎该把原生态丹砂文化改造为新生态丹砂文化。但是,在对丹砂文化进行形态改造和内涵建构之前,需要先从哲学、历史、民俗三个角度剖析丹砂文化的丰富内容,梳理演变源流,解析主流支脉,辨析粗芜菁华。在此基础上,从慧性、灵性、药性、德性、情性等五个方面重构丹砂文化内涵体系。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宣传丹砂文化的意蕴,科学地认知丹砂文化的产业价值,进行合理开发。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记,1992.

[2] 朱辅.蛮溪丛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3]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 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1.

[5] 葛志毅.论丹砂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义与巴寡妇清其人[J].国学学刊,2015(5):31.

[6] 夏修恕,周作楫.道光思南府续志,贵州府县志辑[M].成都:巴蜀书社,2006:345.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innab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LAI Quan1,LI Wenyu2

( 1.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2.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Cinnabar is widely used in medici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religion and other fields, so the cinnabar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tent. Cinnabar is a treasure mine, and cinnabar culture is another treasure mine. Before development, the cinnabar culture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from original ecology to new ecology to adapt to the new era. Therefore, cinnabar culture can b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folk customs to conduct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five connotations.

relics of mercury mine, industrial site, culture heritage, cinnabar culture,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2019-03-31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团队计划项目(黔教科研发[2017]85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丹砂文化史料汇编”(2017JD127)。

赖 全(1985-),男,江西赣州人,博士,副教授,贵州黔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李文玉(1991-),女,苗族,贵州思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G02

A

1673-9639 (2019) 03-0086-08

(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万山内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团长回村
活出精致内涵
团长回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秦直道
挖掘习题的内涵
谁远谁近?
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