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矛盾类型与原因分析

2019-01-20 18:06孙永霞李金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园幼儿教师矛盾

孙永霞,李金华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2.马鞍山市妇联实验幼儿园郑蒲港分园,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矛盾是指幼儿教师和家长在互动中,因为一方或者双方的原因导致的信任瓦解以及情感疏离的现象。通常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家长认为教师教育水平差、专业素质低、对幼儿负责程度不够等。早期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较为隐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矛盾将变得越来越外露,久而久之,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会导致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无法客观公正地教育幼儿、评价幼儿,有些教师为了避免矛盾甚至会故意歪曲隐瞒一些关键信息让家长无从得知。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对幼儿园和教师的猜忌心理更加严重,对家园共育的配合度越来越低,对教师的态度越来越差,也无法客观地和幼儿教师进行沟通。激烈的矛盾割裂了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统一的教育战线,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探讨矛盾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最终化解矛盾,共建和谐的家园共育氛围。

一、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的类型分析

(一)教育观念差异产生的矛盾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在学校受过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也有丰富的关于幼儿教育的经验积累,相对来说教育观念比较科学先进。而幼儿家长普遍是幼儿教育的初学者,在教育观念上和幼儿教师的差异比较大[1]。尤其是性格较为固执的家长,很有可能会因为教育观念的差异对幼儿教师产生不认可、不满意的心态,进而产生亲师矛盾。

(二)彼此沟通不当产生的矛盾

不当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不当的沟通频次、不当的沟通技能和不当的沟通方式。在沟通频次上,有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频次较低,幼儿教师没有及时和家长沟通幼儿在幼儿园中发生的事情,家长也没有主动询问。还有些教师在回复家长的问询和反馈时,速度慢、效率低,容易使家长产生教师在推卸责任,不愿意沟通的错误认知[2]。在沟通技能上,有些幼儿教师较为缺乏,虽然他们能够和家长进行沟通,但是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沟通态度和沟通行为,容易使家长认为幼儿教师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高高在上、不尊重家长和幼儿以及推卸责任等不良形象,容易使矛盾激化。在沟通方式上,幼儿教师和每一个幼儿家长的沟通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幼儿家长自身的特征进行选择。有些幼儿教师不完全具备分辨使用合适的沟通方式的能力,导致在和家长沟通时沟通方式无法被家长接受,进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

(三)对角色错误认知产生的矛盾

无论是教师亦或是家长,都会有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有些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是权威者,能够全权决定幼儿的教育事项,家长只需要做接受者和配合者就可以了。而有些幼儿家长则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幼儿教育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承担起责任者的角色[3]。当双方都有较强的角色认知时,如果一旦对方没有承担起自己预期的角色或承担的角色和自己的预期有出入时,亲师矛盾就会接踵而至。

(四)职责归因不当产生的矛盾

由于职责归因不当产生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家园合作本身存在问题。当幼儿在园内出现问题时,家长认为应该由教师负责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则认为问题的出现和家庭教育不无关系,需要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之间因为职责归因不当的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冷静处理问题,导致双方之间关系的僵化,进而产生亲师矛盾。

二、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沟通机制的欠缺和迟滞滋生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

首先,沟通机制的欠缺来自于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幼儿园内的幼儿普遍年龄在3-6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尚未建立清晰完整的思维认知,常常没有办法将现实和自己的想象区分开来[4]。举个例子说,在笔者调研的班级里,有一名幼儿有一天带来了一个新的玩具,他告诉其他幼儿这是自己的爸爸带自己去上海迪士尼游玩的时候买回来的。很快,相似的事情出现了,其他幼儿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某个玩具也是爸爸去迪士尼的时候买回来的。但是经过老师的求证,其实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是这个年龄段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他们的想象可能来自于平时看过的动画片或者其他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们对外的描述是虚假的,但却是无意的。因此,当家长和幼儿针对幼儿园发生的某件事进行沟通时,常常会出现幼儿描述给家长的信息被幼儿的想象过度加工的情况,如果家长不加以甄别,而是对幼儿的话偏听偏信,那么很容易会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产生对幼儿教师的不信任和不满意的情绪。

其次,在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沟通的迟滞。幼儿教师每日要负责幼儿的日常教育和日常生活照料的工作,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繁重,有些幼儿的事情常常会因为工作的忙碌或教师之间交接不畅的问题忘记和家长沟通。还有些幼儿教师对事件严重性的判断和家长存在差异,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这些沟通上的迟滞会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发生的问题不重视、不在乎以及推卸责任的猜忌心理,极易导致家园矛盾的发生。

最后,在当代的新闻报道中,和幼儿园幼儿教师相关的丑闻频发,如虐童、食品质量不过关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家长对幼儿园安全环境问题以及教师教育问题的担心,稍有问题就会产生对幼儿教师的不信任,进而发生家园矛盾。

(二)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滋生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

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上的差异[5]。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幼儿园就应该全权负责幼儿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授幼儿看书、识字、计算等方面的技能也好,还是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也好,幼儿园都应该做到尽善尽美,达到自己的预期。这部分的家长一旦发现幼儿的成长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比如成绩不达标或思想品德出现问题时,就会先找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问题,觉得是幼儿教师没有教好幼儿,进而对幼儿园产生抱怨和不满的情绪。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幼儿存在很强的爱护心理,认为幼儿只要出现问题就是教师的责任。尤其是性格冲动着急的家长在处理幼儿问题时,常常不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而是直接跑到幼儿园来质问或辱骂教师,这样的行为被其他家长看到也会产生他们对幼儿园的疑虑和猜忌,对日后的家园配合产生心理障碍。

(三)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缺乏滋生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经验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在遇事时处理方式欠妥。

当一名幼儿教师欠缺教育经验时,他虽然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但却会常常忽略幼儿教育中的细节。比如,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将两个平时关系不好的幼儿分到一组,出现了幼儿打架受伤或者在午餐时让某名幼儿吃到了会让其过敏的食物等。这些事件都是幼儿教师对班级幼儿缺乏了解、经验不足导致的,如果处理不妥当,没有及时和园长或者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谅解,那么极易导致家长对幼儿教师产生不满意和不放心的心态,进而滋生家园矛盾。

而幼儿教师在遇事时处理方式欠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幼儿教师的处理方式符合幼儿教育原则,但是教育动机和教育背景未及时准确地向家长说明,导致家长产生误会和隔阂。这一问题主要来源于幼儿教师对幼儿设置的惩罚机制上,合理的惩罚机制能够帮助幼儿改善自身问题,但是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其中的教育原理,就有可能会误认为教师对幼儿的惩罚过重、解决问题无方等,极易和幼儿教师站在互斥的两个阵营中看待问题。第二,幼儿教师出于担心自己被家长刁难或者不想承担责任的心态,在沟通时故意隐瞒或扭曲部分信息。这样错误的行为虽然是出自于幼儿教师自我保护的心理,但是一旦被家长发现识别,那么幼儿教师的信任将会崩盘,家长在未来很可能不会再相信幼儿教师提供给自己的信息,不断激化家园矛盾。

(四)幼儿教师无法正确处理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滋生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

每一名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幼儿教师不应该以幼儿家长的职业、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将家长和自己的关系划分成三六九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社会中,很多家长都存在父母需要和幼儿教师攀关系来让幼儿教师优待自己孩子的错误心态,一旦他们发现有些条件不错的家长和幼儿教师走得过近的时候,就会给幼儿教师贴上虚荣拜金的标签,对幼儿教师下发的家园共育的任务也更容易存在不配合和敷衍的心态。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注意和每一名家长之间的关系距离是平等的、相近的,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够让自己对每一名幼儿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外,也让每一名家长感受到自己对每一名幼儿的爱都是相同的,避免因为距离处理不当导致的家园矛盾。

三、解决幼儿教师和家长矛盾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运用完善的及时沟通机制避免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误解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也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双向的沟通,来避免可能因为信息传达不到位而带来的误会[6]。对于家长而言,每天可以在接送幼儿的时候主动和教师聊一聊幼儿今天在园内都发生了什么,是否有需要家长帮助了解或调解的事项,避免幼儿表述信息的片面性。另外,在面对负面的媒体报道时,家长要秉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被一些夸大性的信息瓦解了自己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幼儿教师对幼儿是否关爱应该是由家长在沟通和日常接触中用心感受到的,即使当代负面信息纷繁复杂,家长仍然需要从心出发,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第一,除了和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之外,还应该善用当代流行的社交工具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比如,使用QQ或者微信群拍一些幼儿午间吃饭、做游戏时的场景等发送给家长,让家长第一时间能了解幼儿在园内的生活。当幼儿在园内出现问题时,比如打架、生病、受伤等,幼儿教师不应该隐瞒,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地将事实发生的经过和处理方式告知家长。第二,相互搭班的幼儿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了解不足,因此彼此之间也应该做好交接和配合的工作。当幼儿出现了需要幼儿教师进行关注的事项时,教师除了要和合作教师口头沟通之外,更应该做好详尽的事件记录,方便自己的合伙教师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至于当家长问询起来时一问三不知,影响幼儿教师在家长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二)统一教育理念共同开展家园共育事业

在统一教育理念时,幼儿教师应该首先判断出产生矛盾的家长属于何种类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家园矛盾中常遇见的家长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为粗暴型的家长。粗暴型的家长脾气比较暴躁,在面对事件时,常常直接找幼儿教师以质问或者辱骂的方式发泄脾气,很少会听幼儿教师的解释。第二种为推卸型的家长。这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事情,因此幼儿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幼儿园的责任,很少从自己的身上来找原因。第三种为溺爱型的家长。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幼儿比较溺爱,在面对问题时,要么觉得是教师在故意针对幼儿,要么觉得教师的处罚不合理,很少正面看待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面对粗暴型的家长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和他们顶撞,也不要着急澄清,而是应该以耐心友善的态度来面对家长情绪的发泄和抱怨,分辨家长的诉求。在家长情绪发泄完毕后,理智地友善地和家长讨论事件真相,用以柔克刚的方式解决家园矛盾。在面对推卸型的家长时,教师可以从幼儿入手,通过教育的力量来规范幼儿的言行举止,让家长逐渐看到幼儿的改变,从而慢慢承担起幼儿家庭教育的责任。在面对溺爱型的家长时,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用身边发生的实际例子告知类似事件可能会对幼儿未来成长产生的危害,引起家长的重视,从而统一战线共同解决幼儿问题。另外,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无论面临的是哪种家长,都需要具有换位意识,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解决矛盾时充分考虑和照顾家长的感受。

(三)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来处理可能存在的矛盾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化解亲师矛盾是十分关键的[7]。首先,在处理矛盾时,幼儿教师必须秉承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专业性的知识和沟通技巧完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帮助家长缓解情绪,重新树立起对幼儿教师的信任。其次,幼儿教师在面临矛盾时,不能存在任何隐瞒和扭曲关键信息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将完整的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确保双方获取信息的一致性,同时也可以在家长心中建立起幼儿教师负责任、不推卸的良好形象。最后,幼儿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座谈会,用案例等多样化的方式将最新的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双方能够站在统一的战线上开展幼儿教育。

(四)幼儿教师注意保持和家长之间平等的距离和关系

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本质上属于工作关系,当然并不能排除随着彼此之间的沟通和接触,教师和幼儿家长之间志趣相投,慢慢从工作关系衍生为朋友关系的情况[8]。首先,笔者鼓励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之间成为朋友,因为朋友本身代表着教师和家长之间良好的关系。成为朋友后的幼儿家长可以更加信任和认可幼儿教师,在家园活动中会更加配合,教师也能从家长的口中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成长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工作场合中,幼儿教师需要恰当地审视和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切忌不能因为朋友之间的亲疏或者家长身份的特别对相应的幼儿区别对待,保持平等客观的距离来教育每一个幼儿,是幼儿教师需要秉承的职业素质。最后,幼儿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班级游戏活动或者座谈活动,邀请幼儿的父母共同参加,在实际的接触中让家长感受到幼儿教师对待每一名幼儿都是平等的、公正的,从而打消家长关于是否要和幼儿教师攀关系拉距离的猜忌心理。

猜你喜欢
家园幼儿教师矛盾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寻找失落的家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