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0 18:06金碧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金碧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也更加突出。制造水平的提升需要依托的不是只会机械操作的流水线工人,而是基础扎实、技能突出的现代化人才,但是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这一现实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就在于受限于学校教育的固有限制,学生很难充分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尽管多数职业院校安排了相关的见习、实习工作,但是普遍来说时长较短,且多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这就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第一时间适应现代化的岗位要求,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以适应,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国务院(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当依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以此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说,新时期推行产教的深度融合,完善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创新方法,是职业院校必须攻坚克难的重点任务,也是保障职业院校发展动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现代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职业院校自身强大的应用性决定了产教融合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所谓产教融合,一般是指学校与企业依托于各自拥有的资源、体系、文化等要素,通过相互融合的手段,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在传统实践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而产教深度融合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改革的创新要求,其继承了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要求建立起明确的协议关系,用于约束双方的合作,对原组织的职权以及所承担的责任进行规定,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产教融合聚焦于解决就业困难、企业招工困难等短期性问题相比,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特征在于其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去,充分考虑市场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大势,将理论同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渗透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汽车类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要求学校找准专业定位,认识到本专业发展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汽车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优秀应用能力的专门性人才。

二、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难

产教融合已经在职业院校推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就,但是新时期制造业转型的背景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需求,这使得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就汽车类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必须加以深入解决。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的深度合作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性条件,当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受到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将产教融合视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设置实训基地的途径,在实践中存在着浅显、形式化的倾向。而汽车企业虽然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动力机制,很难找准企业同学校的深度契合点,进而阻碍了产教深度融合的进程。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产教深度融合的目的是实现校企资源的高效共享,推动理论同实践的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起到提供主要实践资源的作用,而学校则承担着专业理论的教学任务。多数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参与到了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学中去,一方面缺乏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对于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缺乏系统的深造与探索,这都会造成理论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也是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破的现实困难。

(三)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汽车行业本身的更新迭代速度就快,尤其是在“工业4.0”的背景下,这一速度也会不断提升,作为重要配套行业的汽车类专业,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纵观职业院校的教学情况,其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更新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四)校内外资源相对分散,整合效果差

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综合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共享机制实现“1+1>2”的效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校内外资源的高度整合。如何畅通校企合作机制,是双方必须突破的重点问题。

上述问题对汽车类专业的职业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值得其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索。笔者所在院校以地方性代表性车企作为合作对象,从人才培养机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体系、长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在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增强学生成长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的内在逻辑可以对于我国汽车类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纲领性文件,必须集结校企双方的共同力量,任何一方的缺位均可能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由校领导牵头组织调研组,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的行业信息,了解地方代表性车企、汽车行业以及社会整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邀请地方车企管理人员、一线骨干成立专家委员会,与职业院校理论教师共同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智囊团”,反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与优化,将其作为指导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性指引。

2.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可以有效弥补校园教学实践性差的局限性。校方在对现有用地进行统筹规划之后,参考车企的意见,提供场地开展实训基地的构建,并选取代表性车企成立“冠名班”,为企业影响力的扩大及人才储备机制的完善拓宽渠道;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实践优势,将整车、台架、诊断工具等设备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构成要素,让学生在校内即可以接受基础的实践教学,进而在其进入企业实践学习时,可以减少茫然感与不适应感,打通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壁垒。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作为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本主体,教师队伍在汽车维修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综合来说,新时期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双师型”目标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依照汽车专业的实际需要,将活跃在汽车企业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引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来,让其担任实训示范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对职业院校现有的理论教师形成补充。同时,要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自我学习与开放交流意识,将企业参访、培训学习、同兄弟院校交流等活动常态化,尤其是要关注青年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

(三)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笔者所在的院校围绕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确立了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确保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实效性的课程体系,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最大程度激发产教深度融合的强大价值。通过上述的专家委员会,参考合作企业的工作实践,将理论教学中涉及到的各个板块,以任务导向形式进行划分,细化为若干个主题清晰、共成体系的子项目,再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将其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组合成为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院校教师组织理论教学、企业教师指导实践的模式,实现理论同实践的“无缝对接”。考虑到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庞杂、细节部分较多,因而引入了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同学生的有机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摒弃了传统唯结果论、唯成绩论的桎梏,采用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综合理论教师、指导教师的意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报由专家委员会讨论,从而及时有效地为课程教学体系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长效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长效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发展优势,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所构建起的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就笔者所在的院校而言,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学制为三年,因此在构建起初步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之后,校企以“冠名班”为切入点,构建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在学生进入院校的初始两年,重点夯实基础理论,引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重点知识以及与其就业紧密相关的行业前沿理论。“1”包括两种选择方式,一是在进入第三年学习之前,依照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组建起冠名班,尝试参与到校企合作任务的学习中去,并积极参加注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社会性比赛,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二是对于未加入冠名班的学生,由学校及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引导及相关机会,让其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入合作企业,在实践中逐渐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与单一的校企合作相比,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同实践的融合价值,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欲望。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