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利用
——以明程伯祥刻本《颜氏家训》版本考为例

2019-01-21 00:52白丽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宁颜氏家训刻本

王 通,白丽萍

(廊坊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华优秀典籍中,方志就占据十分之一的数量。方志由地志、地记、方记、图经发展而来。方志谱写了一个行政区域的全史,补充了国史、“正史”的不足,详其未详。体裁多种多样,有罗列事目者、经解者、编年纪事者,大多则为纪传体形式。纪以记重要史事;志以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分专传、附传、汇传,以详人物事迹。凡涉及地区生产生活的一切行为,无所不包。流传至今约8千余种,11万卷的方志。地方志记载史事,因多属本地发生,且记述者往往是当事者,故其真实性较强,可以补他书之不足,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

《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隋颜之推撰。颜之推(公元531-591年),字介,琅琊临沂人。是书宋、元刻本均为七卷,至明代多二卷本行世,至清中期撰修《四库全书》收录亦为二卷本。

一、《家训》明刻二卷本简况

《中国古籍总目》对《家训》明代刻二卷本的著录主要有:(1)明正德十三年(1518)颜如環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明万历颜志邦本以该本为底本翻刻,流传颇广之程荣万历刻《汉魏丛书》本又以颜志邦本为底本再次翻刻;(2)明嘉靖三年(1524)傅鈅刻本,明、清两代流传不广,民国时收入张元济主编之《四部丛刊》,得为人熟知;(3)明嘉靖年间程伯祥刻本,明万历三年之颜嗣慎刻本即以该本为底本翻刻。可知,明代之颜如環刻本、傅鈅刻本因《汉魏丛书》和《四部丛刊》均得以广泛流传,唯明嘉靖间程伯祥本较少被关注。

二、前人对程伯祥刻本的著录及其问题

前人对该种版本之利用,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卢文弨抱经堂丛书七卷本《家训》及今人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1,p1-18]均以该本为参校本。卢文弨于《颜氏家训·例言》说:“宋本经沈氏订正,误字甚少,然俗间通行本亦颇有是者,今择其长者从之,而注其异同于下。”[2]按:“程伯祥本《家训》”,即为“俗间通行本”之一。王利器《家训集解·叙录》:“这部集解,是以卢文弨《抱经堂校订本》为底本,而校以宋本、董正功《续家训》、罗春本、傅太平本、颜嗣慎本……”[1,p12]按:“罗春本”即是明嘉靖程伯祥本,为王氏《集解》之参校本。

然而诸种书目及收藏单位检索目录对程伯祥本版本的著录不同,将其说列于下:

1.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中著录:“《颜氏家训》二卷,明刊校宋本,此书为明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前后无序跋,用朱笔照宋本校改分画七卷。”[3]按:丁丙之善本书室收有明程伯祥本《家训》一书,然只提及为明代刻本。

2.傅增湘《传本书目》著录《家训》颜嗣慎刻本说:“上卷题建宁府同知程伯祥刊,下卷题建宁府通判罗春刊,为沿成化本旧式。”[4]按:傅增湘先生认为万历三年(1575)颜嗣慎刻本的卷前署名是沿袭明代成化年间的刻本。其所谓“成化本”即是程伯祥、罗春本《家训》。

3.王利器《家训集解·叙录》提及“罗春本”,其注释说:成化刊本上卷题署为“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下卷为“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而日本宽文二年(公历纪年为1662年)壬寅三月吉日村田庄五郎刊行本,则上下卷俱题为“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两本前后俱无序跋,取其与程荣本有别,故称“罗春本”。按:王利器与傅氏说同,认为程伯祥、罗春本《家训》即刻于明成化年间。而《集解》中提及之日本宽文二年(1662)之村田庄五郎刊本为日人翻刻明罗春本。王氏为了与《集解》中程荣《汉魏丛书》本之简称“程本”区别开,在此处注出日本刊本即有“罗春本”,故其行文中将程伯祥、罗春本《家训》简称为“罗本”。

4.刘半农《藏书题识》之《颜氏家训》条目下说:“十六年夏,取卢、程两刻本与此本校订异同。卢本即乾隆末乡先辈赵敬夫先生曦明所注,刻入卢氏《抱经堂丛书》。程本即赵氏所谓俗本之一,明成化间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刻,万历间翰林博士颜嗣慎复刊……。”[5]按:刘半农与傅氏、王氏所说亦同,“程本即赵氏所谓俗本之一,明成化间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

5.台湾学者尤雅姿《颜之推及其家训之研究》叙述该版本说:“明神宗万历三年(西元一五七四年)翰博颜嗣慎覆刊成化建宁本。书末于慎行后序记颜得成化刊本之始末,曰:翰林博士颜君,今所为奉復圣祀者也。雅重其家遗书,顾此编无藏者,而鲁望洋王孙故好积书,尝购得一帙。博士君造其门请观,迺其故本,多阙不可读。博士奉而藏焉,又惧其逸也,于是重加校定,梓之其家以传。”[6]按:尤氏亦认为颜嗣慎重刊之底本为明成化建宁本,且举于慎行之序作论据。

6.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其检索目录著录为“《颜氏家训》二卷,明嘉靖(1522-1566),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缺页”。按:是书上下卷端均题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卷前、卷后均无序跋,仅有黄丕烈跋语一首述其补缺页一事。

7.《中国古籍总目》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将明程伯祥本《家训》著录为明嘉靖年间刻。

以上材料总结为三种观点,第1条只指出程伯祥本为明本;第2、3、4、5条即傅氏、王氏、刘氏及尤氏均将明程伯祥本《家训》认定为明成化刻本;而第6、7条即国图藏本、《中国古籍总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则将明程伯祥本著录为明嘉靖年间刻本。

三、程伯祥刻本刊刻时间考

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查知,程伯祥为明嘉靖间绩溪人,字吉甫,任保定府通判,建宁府同知,刻印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二卷[7]。检《(嘉靖)建宁府志·官师》之“同知”类下,即有“程伯祥,直隶绩溪人,由监生嘉靖十三年任”,继任者“汪玩,直隶婺源人,由举人嘉靖十四年任”。推知程伯祥在明嘉靖年间担任建宁府同知的时间只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故明嘉靖程伯祥刻本《家训》最早刻成于嘉靖十三年(1534)。

傅增湘、王利器均是古籍版本学大家,傅氏之版本目录学著作《藏园群书经眼录》亦是版本学之重要参考书目。为何傅氏、王氏认定程伯祥本为明成化刻本呢?笔者认为源自明万历三年颜嗣慎本[8]卷前之刻书者序:

(《家训》)自唐、宋以来,世世刊行天下。迨我圣朝成化年间,建宁府同知程伯祥、通判罗春等,尝命工重刊,但未广其传耳。今予幸生六十四代宗嫡,叨袭翰林博士,窃念此刻诚吾家之天球河图也,罔敢失坠。

按:该序文可以概括两条信息。颜嗣慎认为:(1)明万历三年刻本《家训》即是以建宁府同知程伯祥、通判罗春刻本为底本重刊而成;(2)程伯祥、罗春本《家训》为明朝成化年间刻本。故前文提及之傅增湘、王利器等据此认为程伯祥本刻书时间为明成化年间。

颜嗣慎本《家训》二卷,卷前序题名“重刻颜氏家训序”,卷上卷端署名: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卷下卷端署名: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可知颜本确为重刻本,且翻刻之底本为明程伯祥、罗春刊本①。

检《(嘉靖)建宁府志·官师》之“通判”类下,“罗春,吉安永丰县人,由举人嘉靖十一年任,考满擢同知”[9],下一任为“林秉全,广东吴川人,由举人嘉靖十四年任。”可知罗春担任建宁府通判的时间是嘉靖十一年(1532)至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吉安府志·人物志》中“罗春”在“正德十一年丙子江西乡试[10]”栏目下。故,罗春于明正德年间赴乡试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任建宁府通判,是而,明嘉靖十三年(1534)与时任建宁府同知的程伯祥共同刊刻了《家训》一书。

所谓“迨我圣朝成化年间,建宁府同知程伯祥、通判罗春等,尝命工重刊”一条,颜嗣慎“成化年间”之说有失考察。从而亦可知,上引资料第1条丁丙所说不详;第2、3、4条实误;第5条尤雅姿提出之“于慎行后序”作为颜嗣慎本翻刻成化本之证据并不充足,序中并未提及“鲁望洋”所藏本的版本情况,不可得出其翻刻底本为成化本之结论;第6、7条则著录时间不确切。通过考察刻书者仕宦经历,可得出结论:明程伯祥刻本《家训》的刊刻时间最早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

以上对程伯祥刻本《颜氏家训》一书的版刻时间的考证,说明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 《中国古籍总目》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于《颜氏家训》所列版本均未著录明嘉靖程伯祥、罗春本,笔者认为由于该本与程伯祥本《家训》实为同一种版本,故未将程、罗合刻本单独列出。

猜你喜欢
建宁颜氏家训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美术作品
颜氏家训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建宁“花海跑”:春风十里梨花飞舞
颜氏家训千古传
门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