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创新路径研究

2019-01-21 00:52唐朝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化政治生态

唐朝晖

(唐山师范学院 美术系,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与此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和对等传播形式,新兴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生态思维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全新思维方式[1]。基于生态思维思考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以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实现德育思维方式转换,为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进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的理论内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理论,强调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生物有机体基于良性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性的稳定平衡结构[2]。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应用,生态学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综合研究有机体与人类社会的科学”,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生态思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独立的高校环境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从现代生态思维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内部特定的大学生群体构成一定意义上的社会生态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大学生群体社会发展的主观心理,对其实施社会客观层面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能动影响与积极优化,赋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生态化特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生态化中的“生态”内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物系统,而是代表一种基于某种社会生态的特定价值取向[3]。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受到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内化的教育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化建设是以生态学视域审视和反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修正传统的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内外结合、各要素相互关联的开放性系统。生态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其本质是应用自然界和谐共生与协调共处的理念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以生态观正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校园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生态学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思想融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工作目标、功能、理念以及载体等教育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生态循环[4]。系统性思想强调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以全局最优的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整体性思想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教育主体和教育介体等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多样性则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工作主体、介体、环境等要素的多变性特征,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的主旨在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即根据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主体、客体以及介体等各种构成要素的实时变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不断调整其内容和方法,最终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状态。

二、生态思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诉求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和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与思维空间。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创新,引发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独特的优势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手段和空间[5]。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网站、博客、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以及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向用户进行信息传播和娱乐互动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和生动性进一步扩充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量和受众面,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趣味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手段的广泛应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效果等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地位发生动摇,同时工作对象也变得更加隐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是将生态价值、生态观念以及生态思维内化为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生态思维审视和厘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价值[6]。随着生态思维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生态思维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认知、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全新方式,将生态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积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促进维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生态平衡,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维和研究视野的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和应用生态思维,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关注。有效性问题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层面来看,研究思维的单一化和孤立性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过于突出对教育工作者、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等因素的孤立分析,而忽略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生态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能够打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性思维,为从与现实社会关联性角度思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生态思维有助于促进和维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生态平衡。当前,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和约束的形式出现的,常常忽略受众群体的个体独立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出现失衡的现象。生态学理论认为,每个生态个体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在与其他生态个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都是有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使命是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教育理念上的主体缺位倾向,单纯地强调大学生群体应接受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约束,未能考虑受众群体的真正心理需求和认同度,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主客体失衡。生态思维的和谐共生性与动态平衡思维能够有效平衡系统内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协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地位。

基于生态思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视野。生态思维是新媒体时代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这种思维理念为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从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走向主客体统一协调。生态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和融合应用能够在系统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的基础上,以更加广博的思维视野审视和关注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局,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与效果产出的关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生态系统的主体无法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生态系统内外部的各种生态关系,不能遵循教育生态的发展演变规律,将生态思维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从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低效乏力。基于生态思维审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化发展是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创新思路。

基于生态整体性思维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生态整体性反映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和相互协调性。基于生态整体性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内容重构与创新,一方面,要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把握;另一方面,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重要要素和关键要素,以此为突破口精准定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施力点。在工作内容创新中引入生态整体性思维,应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基础,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以层次性思维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导向,创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内容体系。

依托生态多样性思维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变革。从生态思维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被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需要具备工作内容、工作主体和工作客体以及系统运行环境等系统要素以外,工作方法也是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生态因子,同时也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性要素。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受众个体、工作内容等具体情况。依托生态多样性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在充分尊重个体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认识要素间绝对关联性基础上,应用生态思维的要素有机联动思想,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选择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达到工作方法与工作对象的契合,实现工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立足生态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优化。系统内外环境变化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将会产生直接影响。生态思维的和谐共生思想和动态平衡性强调对系统内外环境的主动适应、改造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工作主体、工作客体以及工作介体与系统内外环境的互惠共生,在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立足生态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优化,应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生态环境,在积极适应和维持思想政治工作有利环境的同时,改造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不利环境,并以发展变化的思维关注系统环境的动态演变,不断创新优化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环境生态。

猜你喜欢
生态化政治生态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