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火,历史之光
——评叶小纲《开罗宣言》电影音乐创作

2019-01-27 12:08陆敏惟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红星音乐

陆敏惟[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由刘星与胡明刚执导、叶小纲作曲的电影《开罗宣言》(

The Cairo Declaration

,2015)曾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和第7届“中国影协杯”十佳优秀电影剧作奖等殊荣,并被美国《电影音乐》杂志评选为“2016年最佳电影音乐”(Best Scores of 2016)。影片虽有20首配乐之多,但每一首不仅具备独特的音响气质和内涵,且与电影画面同声共响,一同演绎了1943年“二战”期间中国及其盟友在南太平洋抵御日本侵略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主要从主题音乐创作手法、音画组合关系与影片叙事功能三个方面对电影音乐创作进行具体深入的探析。

一、《开罗宣言》主题音乐创作手法

尽管《开罗宣言》的电影音乐创作集中采用了西方管弦乐队的配器音色,但在整体音响上却呈现出鲜明浓郁的东方意蕴。在20首配乐中,《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

)主题音乐有着贯穿整部影片的核心母题的作用,使得电影中各个主题音乐呈现出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的情态和意致。

1.《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音乐

《红星照耀中国》(1:31:55—1:32:40,第一次呈现时采用弦乐队编制)为A大调2/4拍aba的三乐句单乐段结构形式,而其第一小节强调的三度音程(叠加为五度音程)起到了对这一主题音乐集中控制的作用。《红星照耀中国》的a乐句采用了与画外独白同时呈现的方式,而背景则是毛主席在黄河口岸对几位少年儿童殷切教导的画面;随后,画面转向波茨坦会议,这时音乐顺其自然地进入b乐句。《波茨坦公告》是在德国已经投降,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的背景下签订的。因此,和a乐句的初露曙光相比,b乐句采用圆号作为主奏乐器,使旋律更加宏伟昂扬,增强了正义必胜的确定性和期待感。再现的a乐句沿用了开头的音乐材料,但将其中的旋律进行下属方向的移调。这种材料集中的处理方式和变换的表现手段使得音乐既统一又富有层次感,而最后五度音程的连续进行将音乐结束在一个耐人寻味的点上,赋予剧情更多的深意,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内涵。

《红星照耀中国》母题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曲家通过对其中调式色彩、配器音色的处理和把握,已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埋下意味深长的伏笔。《开罗宣言》《进程》等主题音乐都可以看作是母题音乐在调式色彩、音乐情绪上的一种延伸与发展,它们构成了影片中国家之间、人物之间剧情发展的线索框架,并完整地传达出导演、作曲家等主创人员的创作主旨。

2.《进程》主题音乐

作为《红星照耀中国》母题音乐的延伸,《进程》(1:03:56—1:05:07)主题音乐依然使用弦乐队进行呈现,D大调主题旋律采用分解和弦、循环模进的形式来渲染和强化开罗会议期间复杂严峻的国际关系。

场景视线由宋庆龄女士为学生募捐展开,随后宋氏两姐妹走进客厅,这时,圆号奏出的主题动机(D—A—D—F)掀开了《进程》主题的音乐帷幕。宋庆龄含着眼泪对宋美龄说:“人民的生活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了,很多学生都因此而自杀……这笔账必须算在日本军阀身上。”随后,重复段落运用模进的方式在四个升号属方向的E大调上呈现,此时的镜头转向了独立寒秋、望黄河滚滚而去的毛泽东同志。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比战败国更加严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中国应当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随后影片同样采用了《进程》主题的音乐蒙太奇技术,将镜头再一次转接到开罗会议之前,蒋介石夫妇、石剑锋、王惠宠等中国代表前去参加开罗会议的激动场面。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作曲家利用音乐来调整叙事节奏,为接下来影片的核心部分“开罗会议”的召开进行铺垫。《进程》多用三度音程,以一种进行曲的音乐风格烘托气氛,而主题音乐《红星照耀中国》核心音高和旋律片段也不断穿插其中,共同奠定了影片庄严、肃穆的风格基调。可以说,是《进程》中的交响乐形式丰富了《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音乐的音响层次,而且,作曲家以小号作为主奏乐器,同时巧妙地将《进程》主题音乐的速度放慢一倍,渲染出相较《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更为沉纡凝然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乐曲的后半段运用调性多义等现代技术,加剧了叙事进程中的戏剧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对峙的手法与接下来苏联间谍被捕画面的相契相合,营造出悲剧性的艺术氛围。

二、《开罗宣言》影片音乐中的音画关系

作为不同于纯音乐的结构形式,电影音乐须遵循影片叙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与画面相融相契、相得益彰,方能显示出它别具一格的艺术特性——既有电影视听语言的部分特征,又有其音乐的本体属性。在《开罗宣言》这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形式基本分为音画平行与音画对位两种。

1.音画平行

音画平行也称“音画并行”,是介于音画对立和音画同步之间的组合方式。在音画平行中,剧情不受音乐节奏的控制,但始终和音乐的情绪保持一致。音画平行就像是复调音乐中多声部的进行,既对比又统一。

影片的另一条叙事线索讲述的是:中国情报员石剑锋通过对战争情报的侦破,进而为“二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事迹。石剑锋的妻子是一个名为江户英子的日本人,她为了丈夫毅然与自己的家庭决裂,却在看到他和中共特工黄怡青的约谈后心生误会。之后,江户英子又在重庆轰炸中失去了女儿,并被哥哥威胁杀掉自己的丈夫。经历了种种世间辛酸后,她的内心痛苦不堪。影片中的一处场景特写集中体现了“音画平行”这一手法,如1:02:10处江户英子手中有毒的戒指和杯子里的水。此处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江户英子有没有听从哥哥的话,下毒将自己的丈夫杀死?石剑锋回到家后,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并坐下来和妻子解释。当石剑锋和妻子和好如初的那一刻,场景音乐与幸福温馨的影像形成音画平行的关系。这一场景运用了明亮的E大调《盛开的浪漫》主题音乐。主题旋律以级进为主,采用连续切分的节奏营造出流畅如歌、如梦如幻的气氛,而悦耳动听、轻灵飘逸的钢琴音色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石剑锋夫妇之间的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盛开的浪漫》将剧中江户英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最终升华,将伉俪情深的夫妻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里的主题音乐与影像画面的平行处理不仅达到了控制影片节奏的效果,同时也起到了支撑剧情、深化影片内容的作用。

2.音画对位

音画对位的理论,是在有声电影发明的初期,由苏联著名导演艾森斯坦、普托斯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在《创作宣言》中首次提出的。音画对位技术是音画同步技术的对立面,也就是说,音画对位中电影配乐的情绪常常与当时电影中人物或剧情的情绪互为相反。音画对位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起到预示剧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当音乐表现出的情绪与画面构成对立关系时,音乐便可以成为画面的潜台词,从而使观众细心思考影片中隐含的寓意。

影片1:22:01—1:24:02处讲述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初露之时,中、英、美三国首脑为对日战争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而举办“开罗会议”。此时中国代表王惠宠对于澎湖列岛的归属问题和英方进行了激烈的商讨,双方僵持不下、互不退让。这时弦乐队主奏的d小调《商议》主题音乐响起。主题采用三段体曲式结构,高音区带有钢琴装饰音的旋律轻快活泼,增添了单纯、美好的气氛。作曲家用音画对位的手法将主题音乐中天真灵动的暖意与开罗会议中庄严肃穆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恰恰预示了中国将最终取得澎湖列岛的主权并得到应有的权益。这种音画对位的处理方式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观众们不得不思考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所体现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导演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音乐与画面的协调一致或对比反差,都可以为整部影片的叙事发展推波助澜。《开罗宣言》中音画对位的技术处理,使音乐与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视听合一”的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

《开罗宣言》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可根据其功能性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现场性音乐,它通常作为电影原声中的组成部分,伴随画内音一起出现。这类音乐主要起到增强电影现实感、烘托气氛等作用,如影片中战争时伴随着战斗机的背景音乐《空袭》、珍珠港事件时的背景音乐《珍珠港》等。另一类为功能性音乐,如《红星照耀中国》《盛开的浪漫》等。这类音乐相对独立,针对场景或个人而作,常常可以揭示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起到补充电影画面无法直接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作用。

1.烘托影片气氛,刻画人物心理

我们知道,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音乐经过历史文化的推移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后,会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和独具特性的民族乐器。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带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在无形之中强化观众的艺术感受,调动观众的观影热情,使他们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上述特征体现在影片数次运用日本民俗调式的方面,如00:59:17—01:01:53处江户英子和哥哥谈话、00:13:27—00:16:15处日本军官商议战事的场景等。这些场景音乐或采用尺八独奏,或采用散板节奏,由此呈现出的独特日本地域特色,足以将观众带入影片叙事的历史情境之中。

《开罗宣言》的两条剧情主线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可以说,这种双线并行叙事关系的设置加强了影片的矛盾冲突,使整部影片跃出了单纯乏味的战争历史片的藩篱,获得了新的叙事动力。电影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融合剂和衔接点,让两条叙事主线在其主导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如电影1:02:09处,石剑锋的妻子江户英子追随丈夫回国抗日,因其身份的特殊性面临着许多困难的选择。在石剑峰握住江户英子的手的那一刻,钢琴主奏的《盛开的浪漫》主题音乐缓缓流淌出来,钢琴纯净的音色、平缓的节奏,象征并歌咏了英子纯洁善良的人性光辉,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即英子最终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抉择,与丈夫一起抵抗法西斯政权。

电影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可以高度概括人的内心变化和情感体验。因此,画面与音乐的精准结合,能让音乐和剧情同时进行、互不干涉,如此不仅不会打扰到观众的观影状态,还可以使观众通过音乐的风格、旋律、节奏的处理加深对剧中人物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又准确地代替文字符号来表达出电影中的深层意蕴。

2.连接电影画面,深化主题思想

“音乐蒙太奇”是电影剪辑中重要的蒙太奇技术手段的衍生,是指一段音乐将电影中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乃至多个画面进行连接,使观众自然地思考其中的关系并且理解影片的创作主旨。通过蒙太奇技术展现出的音乐就像一根隐形的纽带,将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穿插起来,从而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另外,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能唤起观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还能塑造出特定的环境气氛,使观众跟随音乐融入影片的历史情景之中。

作为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主题音乐,《红星照耀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控制并影响着其他主题音乐的发展,其独特的艺术功能也对整部影片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起到了定位作用。作曲家以这一母题音乐为纽带,简洁而又清晰地向观众传达了不同时空、不同地点下的历史情况和人物形象,张弛有度而又恰到好处,这就是音乐蒙太奇的魅力。正是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无限扩大了电影的可能性,将电影的发展带入一片新天地。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如此评价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影片中的音乐不仅仅起到了艺术上的作用,它还使画面能给人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借助音乐蒙太奇技术,《红星照耀中国》向受众揭示并衍生了这样一个人文内涵:“二战”不再是一场纯粹的世界战争,而是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为了争取和平与自由而进行的一场正义之战!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由此人类战争从盲目走向自觉,从浮躁走向理智,最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四、结语

影片《开罗宣言》中的各主题音乐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呈现了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作曲家运用独特的主题写作手法,点缀别具风味的民族元素,将音乐的气势磅礴与画面的细腻柔美相结合,表现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不可磨灭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讲:“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而这也恰是电影《开罗宣言》体现的“精神之火、历史之光”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所在。

①《电影音乐》杂志是北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之一,该杂志的年度电影音乐奖代表着美国高端影评人的艺术与美学选择,是美国最权威的电影音乐杂志。

②这20首配乐的标题顺序如下:

Blossoming Romance

(《盛开的浪漫》)、

Mao and the Journalist

(《毛主席和记者》)、

Red Star Over China

(《红星照耀中国》)、

Deliberations

(《商议》)、

Pearl Harbor

(《珍珠港战役》)、

Spy Arrested

(《间谍被捕》)、

Air Raid

(《空袭》)、

American Enters the War

(《美国介入战争》)、

Bombers on the Yanghtze

(《长江上空的轰炸机》)、

Assault on Chong Qing

(《重庆被袭》)、

Enemies of Nazi Regime

(《纳粹主义的敌人》)、

Mao at the Shore of the Yellow River

(《毛主席在黄河口岸》)、

Epitaph

(《碑文》)、

Traitor

(《叛徒》)、

Briefing Roosevelt

(《罗斯福简报》)、

Progress

(《进 程》)、

The Broadcast

(《播 报》)、

Japanese Surrender

(《日本投降》)、

The Cairo Declaration

(《开罗宣言》)、

War’s End

(《战争结束》)。

猜你喜欢
红星音乐
红军战士,潘冬子!
奇妙的“自然音乐”
红星闪闪迎国庆
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
音乐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