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通识教育图书的出版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简评

2019-01-27 12:08郭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100022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通识传统文化

郭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 100022]

“通识课”作为一种广博的教育课程,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广为人知。“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它不强调学生掌握任何技能以及任何知识,而是旨在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基于完善的通识课程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学生复合学科的融合贯通。”近年来,在少儿基础教育领域,“通识”的概念也受到关注,相关教学实践初见端倪。人们意识到,通识教育更应从启蒙教育起步,而小学正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阶段。

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确定?对于中国小读者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内容基础。当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展有关传统美德、节日民俗、传统经典诵读的教学实践,但是从出版角度看,可结合通识课程使用的相关图书产品仍相对短缺。作为少儿图书出版工作者,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创作通识读本,使其成为少儿通识教育的有力辅助,给予孩子全面的学识和人格培养,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的策划和出版,可以作为少儿通识教育出版的一次探索。

一、知识传播与个性化表达

植根于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艺术、科学和人文知识的融合。因此,策划一套合格的传统文化通识读本,首先需要建立相对合理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促进有效的知识传播。经过十分艰苦和细致的研讨,我们的专家团队将“传统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分为六项核心内容,包括核心文化观念、重大文明成就、主要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丛书的选目融合了文学、历史、民俗、科技、生活、艺术、个人修养、求学立志等多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点。知识点框架的确立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一个相对复杂的知识体系,变为少儿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产品?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通识读本中尝试儿童化的叙事方法和论述视角,恰当处理理论阐释与趣味性叙述的关系,对于增强整套图书的可读性至关重要。经过作者的艰苦努力,本套丛书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上述原则,实现了知识传播与个性化表达的巧妙结合。

1.叙事语言的儿童化

在进入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之前,作者通过与儿童对话的方式,引出生动有趣的话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促使其走向深入阅读的基础。在“唐代的床”一章中,作者写道:“比如,你熟悉的唐诗‘床前明月光……’,其中的‘床’到底是什么,人们争论不休。不了解唐代的床,就连这首明白如话的唐诗也要误读了,这怎么行呢?”“厕所文明”一章开头写道:“如果你穿越时光回到汉代,当你上厕所时,也许会听到厕所里传来奇怪的哼哼声。……也许你难以置信,那时的厕所就是和猪圈连在一起的。”这种有趣的问题引入方式,充分考虑到小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征,吸引力很强。在讲解《秋庭戏婴图》这幅古画时,作者通过分析画面中姐弟俩生动的游戏场景,引导小读者认识和了解古代孩童的玩具和游戏内容,比如“推枣磨”“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等。在分析“道德”这一抽象概念时,作者借用金文中的“道”字和“德”字进行图像对比,启发小读者思考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写实传统”一章谈到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有这样一句话:“你看那大龟壳,画得多有质感!如果用小棍儿去敲的话……哈哈,还是别使坏了。”这些儿童化的语言为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对于帮助孩子理解相对艰深的知识内容也更为有利。除了激发阅读兴趣、实现知识普及以外,儿童化的叙述语言带来的另一个效果,就是观念的影响和传播。“兰亭集序”一章中写道:“上面就是《兰亭集序》全文。……也许你觉得并没有多么好,或者干脆没有感觉,这都可以理解。今人写字很少用毛笔了,但古人写字离不开毛笔。用得多了,就有了比较,有了追求。……所以,对一种事物的审美是需要基础的。”在讲述“黄帝四面”的传说后,作者写道:“也许,刚才讲的事在你看来都很离奇,不可信。如果你也像子贡那样去问你的老师,老师多半也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让你相信那些神奇的传说。这种尊重人、重视理性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这种基于传统文化而生成的对于生活道理的认知和体悟,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话语进行表达,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图文并茂的论述方式

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复杂原理和抽象观念不胜枚举,图文结合的方式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在插图的选取和利用方面,不限于简单的图文内容联系,追求由图文结合产生的深层次启发意义,是这套书为之努力的方向。在“元宵节”一章,作者通过引导小读者观察古画中小儿闹元宵的场景,讲述古代花灯种类样式的繁多和制作工艺的精美。“泓水之战”一章讲到宋襄公之死,作者通过一幅名为《晋文公复国图》的古画,带领小读者穿越时空、看到泓水战败后的宋襄公,引导他们理解“春秋无义战”背后的历史事实和思想观念。在“世外桃源”一章,作者借用明代仇英的《桃花源图》帮助小读者构建关于桃花源的完整想象。为了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魏晋风度”这个文化意味颇深的概念,作者又以明代古画《雪夜访戴图》为切入点,结合精彩的文献记载娓娓道来,呈现出深入浅出的阐释效果。同样,在介绍龙骨水车、古代的踏歌和簪花习俗时,作者也借用了相关内容的古画并辅以文字说明,直观易懂。

二、知识传播与个性化阐释

在当前的童书市场上,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对象的理论阐述和注解本十分丰富。然而,带有鲜明个性化认知特色和阐述风格的作品少之又少。为了帮助小读者在习得经典的同时获得开放性的思路、养成独立灵活的思考习惯,本套丛书的作者着力于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通过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开创性的理论建设。

1.经典文本趣味性的揭示

揭示经典读本的趣味性,是完成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的关键所在。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引导小读者发现极具趣味性和探索意义的问题。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关夸父逐日的记载中,“入日”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书中提出了作者本人的设想,启发小读者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合理想象,使他们产生重读这个经典神话故事的强烈兴趣。古书《尸子》中记载了“黄帝四面”的说法和孔子对此的理解,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小读者思考:黄帝究竟是有四张脸,还是选择了四个志同道合的人治理四方?《孝经》中有“仲尼居,曾子侍”一句。初看的人可能会认为“居”是“蹲着”的意思而不禁失笑,但书中通过对“居”字的考辨澄清了疑问,也为小读者还原出孔子师生讨论学问的生动场景。从类似上述非常有趣的问题入手,小读者可以沿着书中提出的思路,进行更深入和有价值的探索。

2.经典文本独特性的揭示

挖掘经典文本的独特性并以此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完善阅读感受,是传统文化类童书创作和出版的着力点。这种独特性的发现,与市场上现有的传统经典诵读本、注释本有所区别,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的撰写过程中,作者通过严谨扎实的文献考据,针对经典文本独特性的揭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最终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样貌——小读者可以从熟悉的经典中读出新鲜的感受和别具一格的思维视角。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孟子知道选择的重要性——现实慌乱,可是你还可以相信美,不屈从于恶。后者让孟子知道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讲到“孔融让梨”,作者从“兄弟无相犹”的角度,引导小读者以一种爱和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古代长幼有序的家庭观念。《训学斋规》是朱熹撰写的古代幼儿启蒙读物,初看十分枯燥,作者却引用其中一段有关“衣服冠履”的文字,用以说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胸怀大志的同时认真对待生活小事的精神,饶有兴味。此外,书中还通过对《弘历观画图》和《平安春信图》中“两个弘历”的生动解读,向小读者展现了乾隆皇帝独特的人生志向和生活情趣。可见,本书试图借助经典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启发小读者突破传统思维和认知理念的局限性,用全新的视角观察和理解古人的生活与智慧。

三、通识教育出版的“通”与“精”

综上所述,表达与阐释方式的选择,皆为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服务。此外,在文献征引、问题引出务求精准的前提下,在表达和阐释方式尽可能贴近少年儿童的理解认知能力、充分表现出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同时,我们希望借助这套丛书的策划、撰写和编辑,传达自己的通识教育观:“通识”之“通”在于古今时空之通、思维观念之通;少儿通识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在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广博性的基础上,需要切实强调独立思考、鼓励思维创新。在当今时代,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相关理念,更被看作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时代发展之需,传统文化图书应当努力寻求知识精准、视野通达的双重境界,兼顾广博性与基础性;同时必须注意避免泛滥肤浅的信息传达,在“通”与“精”之间寻求平衡。这给童书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也是难得的机遇。

①邓节军:《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科技资讯》2018年第3期。

②田玉彬:《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版。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邵威、李显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特征及实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通识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谁远谁近?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