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质量教育的同步再强化

2019-01-28 07:03
质量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层面意识职业

郭 骁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1 引言

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方位设想,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宏观层面而言,这一文件的发布既是对当前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配套改革举措之一,也是面向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配套举措之一。而无论是经济的“换挡升级”,还是“中国制造2025”,这些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微观层面的真实改进为基础的。这种微观改进,既包括职业工人技术技能的提高,更包括职业工人质量意识的提高,甚至可以说后者本身就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在思想层面没有质量意识的提高,就难以在行为层面不断磨练出更高的技术技能。因此,除了提高全社会对职业工人价值的再认可之外,还需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同步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从而把质量教育放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

2 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塑造质量意识

质量问题的学理根源究竟归属管理学范畴,还是教育学范畴呢?早在1996 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 年》草案的讨论中,刘院士就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质量工程或质量科学的教育和培训”,甚至“要求中、小学教育也应有一定的质量教育内容”[2];后期又进一步指出,“对于企业而言,质量是个利益问题,‘见利忘义’在质量问题上特别适用,认为质量就是‘秩序’,秩序的维持靠诚信”;并在2009 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不诚信、不认真是我们在质量上的‘癌症’”。可见质量问题的学理根源还是教育学范畴,需从教育学的普适性出发去对人的质量意识进行培养和提高。

当前,恰逢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我们应该“借此东风”在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同步开展质量教育。而质量教育的核心是质量理论、工具和方法,还是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呢?美国质量学者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其代表作《质量免费》曾发出疑问“是人就会犯错吗?”,指出“我们有双重标准,一个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即作为客户对生活设立高标准,不允许产品有问题),一个用在工作上(即作为生产者对工作设立低标准,认为错误无法避免)”,并指出根源在于“家庭为我们立下了比公司更高的标准”,同时指出“错误由缺乏知识和缺少关注两种情况引起,而大多数属于后者,而当我们意识到质量症结如此简单、直接且老生常谈时又会感到难堪。”[3]这段论述中,缺乏知识指向的就是“质量理论、工具和方法”,而缺少关注指向的就是“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因此可见质量教育的核心还是塑造质量意识。企业领域中常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只是质量问题显性化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其实正是由于日常生活中质量意识的薄弱,才会使人在不知不觉间将这种不良的质量意识带到了工作情境中。正如克劳士比所言,“质量管理的问题不在于人们不了解,而在于人们自以为了解”,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出在“在这方面,质量与性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每个人都需要它(当然是在某种条件下);每个人都觉得了解它(尽管人们不愿意解释它);每个人都认为它的执行很简单,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毕竟我们就这样过来了);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方面的问题是由对方所引起的(如果他们愿意花时间把事情做好就对了)。在一个许多婚姻以离婚或分居终场的世界里,这样的看法实在值得探讨。”[3]

因此,质量意识的塑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职业教育改革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同步强化质量意识的机会。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在学校是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产业工人,只有在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技能,同时还学习质量管理的理论、工具、方法和意识,尤其要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步强化具体技能操作中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技能”与“德行”相匹配,也才能在微观的产业工人身上实现“硬技术”与“软管理”的融合,从而为未来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3 树立质量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强化职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承认其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在微观层面助推产业升级,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最终推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标志就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是相呼应的,前者是目标,而后者是手段,只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才能换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既然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向是提升实体经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手段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那么职业教育改革就应该把质量教育放在核心的位置,将质量问题与现象、质量意识与理念、质量理论工具与方法等等,通过职业教育来对每个学员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好为此提供了契机。

首先,职业教育需要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长期价值虽然巨大却难以量化,因此由教育机构自行组织存在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回报,难以长期开展。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职业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国家层面对此十分重视,包括质量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等都将协同推进,未来各级政府也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

其次,职业教育中质量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之前的质量教育往往缺乏新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质量教育更多采取电视讲座的方式,而现今世界,人们尤其是参加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更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方式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质量教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需要在方式方法上紧跟时代潮流。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应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质量教育需凝聚社会共识。质量教育虽然一开始便在职业教育机构中面向学员来开展,但若社会缺乏对质量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那么职业教育机构在质量教育的课程设计、课时量以及师资等方面都难以充分投入,这将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在职业教育中,需求主体是每个学员个人,只有需求层面的个体受众具备主观学习和提高的意识,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而只有凝聚社会共识,才会引起学员个人的重视,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正如克劳士比所指出的,“工人是按照管理者的态度来工作的,一个没经验的工人跟管理者聊一下就知道他真实的质量水平和要求。”只有质量教育获得了社会共识,才能使每个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营者、职业教育老师,以及每个学员,都认真开展这项工作,都从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的普适化情境出发来做出改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质量土壤。

4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在宏观层面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而在微观层面则既包括职业工人技术技能的提高,也包括职业工人质量意识的提高,后者也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质量意识的提高,需要强化质量教育,把质量教育放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而质量教育的核心则是塑造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利用年轻人更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特征来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质量教育。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同步强化质量教育将有助于放大职业教育的效果,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层面意识职业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我爱的职业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