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的绘画大师

2019-01-28 03:20邵仄炯
新民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秋兴八景册页

邵仄炯

董其昌《仿古册》。

董其昌像。

最近,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这次展览汇集了国内外154件重要作品,在董其昌的家乡上海展出。可以说,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全视角地集中呈现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因此开幕至今,观者如潮。

董其昌的绘画对明代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有“继前启后”之功,加之其“南北宗”的绘画理论,对美术史的独特视角,也给后人极大的启发。

他的山水画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形式大于内容,也有不少难别优劣的盲区。又因为时代的原因,在晚明至清末曾荣耀一生,民国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了艺术的反面教材,荣辱参半,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对笔墨艺术的阐发,的确有“丹青宝筏”,指点迷津的重要作用。

通过赏析此次展览中的重要展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董其昌的设色册页《秋兴八景图》,可以一窥董其昌的艺术世界。

董其昌《浅绛山水》。

山水不如画

董其昌在他的书画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其中蹊径指的是自然,怪奇指的是自然的奇幻与多变。

在这则画论中,董其昌提出了一个如何看画的问题。前半句是以大众的视角来看,山水画应该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变化丰富的自然会让你的视觉感官获得极大满足,因此再高的画技也很难再现自然的美,所以画不如山水,这里的“山水”指的是自然的美景。

后半句是画家的视角,作为艺术品的绘画不能仅停留在视觉的感官上,审美的主体由原本的自然转化为具有人文色彩的笔墨,因此自然仅是笔墨的重要内容,而退居二线,这样自然就不如画了。

这是一次将绘画摆脱自然,以纯粹的形式语言,即笔墨作为审美主体的再一次强调与提升。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早在北宋的苏轼、元初的钱选、赵孟頫的绘画中,文人独立的绘画语言笔墨已经出现了,董其昌则旗帜鲜明地反复强调,甚至把笔墨推到了绘画中至高的地位。

近现代的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等你看懂了董其昌,才能真正看懂笔墨,看懂中国画。明代以后,笔墨成为了中国画的主题词,甚至是代名词,所以理解笔墨欣赏对元代以后的中国画欣赏尤为重要。

笔墨的概念十分庞杂,我仅简单地概括自己的一些体会:第一,笔墨指代的是工具,中国画是用毛笔来表达物象的;第二,它有一套历代传承的完备的技术内容,如勾、擦、点、染,还有如何用墨、用水、用色等规范;第三,形态上的变化,比如笔墨中的点、线、面,干、湿、浓、淡等,好的作品是笔墨的优良形态的合理配置;最后一点就是中国式审美,笔墨能显现出雅俗之别,比如雅的笔墨清润、沉着、流畅,俗的笔墨浮躁、轻飘、污浊等等。

董其昌《水墨山水》。

“一江两岸”构图

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是一本册页,共八开,每开纵53.8厘米,横31.7厘米,纸本设色。

册页,是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册页是由古代书籍装帧的形式演化而来,因此得到文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此图册作于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的秋天,董其昌时年66岁。

董其昌官运十分通达,曾做过皇帝的讲官,按理说他有政治才能,但当时由于阉党专政,一来他为了自保,二来他又沉迷于艺术与参禅,所以努力避开党争,常借公事之由在外远游。《秋兴八景图》正是他泛舟于吴门京口途中所绘的一套册页。

吴门京口是今天的苏州、镇江一带,如果观者要问此册页画的是当地哪些景点,那就没有理解董其昌绘画的真正用意。虽然董其昌在画上题了不少宋元的诗句,但画家并没有着意于所谓的诗情画意或是自然景物的表现,他的兴趣点在运用经典图式的创意之中。

所谓的经典图式,就是对前代画家图式的修正与演变,以达到自我表达的作用。因为董其昌精于鉴藏,收罗了天下名画,因此对于前代经典的学习有自己非常深厚和独到的体会。

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一。

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二。

在这部册页中,有四开明显地运用了“一江两岸”的平远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得自于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构图。所谓近山望远山,中间隔有一江水的简洁构图形式,我们称之为“一江两岸”的平远构图。董其昌对倪云林的画尤为赞赏,常常稱其韵致超绝,可谓元四家之首。

运用这样的构图,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仔细看这几幅画的题款,有京口舟中写、中秋吴门舟中画等,从中可知晓,画家是在湖中行舟时所见的两岸景色。“一江两岸”的构图,妙就妙在“江岸之隔”,隔出了近与远,此岸与彼岸的关系。这也反映了董其昌现实的心境——他既在官场的浊世中盘旋,又在艺术的境界中游戏,这两种状态的互换,就如同在两岸之间游走,也是他人生的一种真实的转化和写照。

除此之外,此图册中还有一种构图形式尤为别致。从款识中看:“吴门友人以米海岳楚山清晓图见视”,可知董其昌此页是从米氏云山中得到的启发。

此图以董源的山头画法与米家的点染相结合,中段留白,下端的山脚处理得也十分有特点,像是山头的倒影悬置于湖面之上。董其昌借经典的笔墨图式来展示自己对米氏云山的体悟与创意,这种创作方式好比书法中的意临,不是对原帖一模一样地摹写,而是在原帖的学习中较多地加入自己主观的感受,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对经典图式的一种有意识的意临。

笔墨与设色

除了运用经典图式之外,再来看看董其昌的笔墨。

这八开的册页中,董其昌都运用了以线条为主的披麻皴来表达山石。披麻皴是董其昌主张的南宗画法的核心表现技法,这种皴法均以中锋圆润线条勾勒,不急不缓,平和自然,回避了院体式的精细刻画。

所以《秋兴八景图》并没有勾勒精细、深入刻画的痕迹,山水的形制、气韵十分朴素而又有节制,一切的景物来自于自然,但又借自然在表现笔墨形式和文人的趣味。

中国山水画有两大技法:线皴与面皴,线皴即披麻皴和解锁皴,面皴就是斧劈皴。董其昌曾提出“南北宗论”,说南宗的画家擅长披麻,北宗的画家擅长斧劈,他个人主张线皴而拒绝面皴,有明显地扬南抑北的意思。所以在他的绘画中看不到斧披皴的技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笔墨之外,设色也是此画的重要特色之一。

整部册页画面以浅绛设色为主,用赭石、花青作为画面的主调,皴勾与渲染相融合,又在局部施以青绿和朱砂的重色,以增强画面秋意的气氛。

仔细看,在画面色彩的品类上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在用色的方法上降低了明度与纯度,因此显得极为古雅而温润。这种设色方式也不同于視觉再现的光影,而是在寻找文人画的雅致与恬淡的气韵。

如何解读董其昌

董其昌的绘画解读角度很多,无法在文中充分展开,但必须强调一点:他的画不能以宋画的特点来欣赏,也不能以元画的形式来理解,而且与他同时代的吴门画派也大相径庭,他的画不是要告诉你形象是什么,而是以美术史家的眼光,从历代经典中探寻形象背后的纯粹的绘画形式。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曾经说过:“我要用圆柱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我要依照自然来重画普桑。”(普桑是西方古典绘画大师)可以说,董其昌的做法与塞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用笔墨的形式来处理自然,并依照自然来重画董源、巨然、二米和元四家。

董其昌将笔墨形式作为山水画审美的主体,将真实的名山大川隐退到画面之后,以笔墨来取形造势,营造出有秩序、有节奏、不断变化着的自主的心灵空间。当然,纷繁多彩的现实让人难以免俗,他只有在虚拟的空间中才能拂去尘世的功利,以“寄乐”的方式陶冶心境,观照自然。

简单总结一下《秋兴八景图》的观赏要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经典图式的运用,二在于线条笔墨的韵味,三则是恬淡雅致的设色。或许,从这三点出发,就能慢慢走进董其昌艺术世界了。(扫码可收听本文音频)

猜你喜欢
秋兴八景册页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书法作品欣赏
忆杜甫-秋兴
延庆巨变册页
王来文作品
秋兴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
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