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风景”不只是她们的视觉之物

2019-01-28 04:38
北京青年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笛子房间风景

被刻了字的灯管、充满年代感的黑板报、甚至是随处可见有点平淡无奇的琐碎事物……于你我眼中大抵是匆匆一眼随即忘却,但它们却是艺术家眼中的风景。

在这个不时研发新技术,不断寻求最新表达方式的新时代,艺术家们如何面对个人身份的建立与消解,微观与宏观围度间的交融和依附?常青画廊此次呈现的《“我”的风景》一展,邀请五位当代中国最前沿的女性艺术家以视频、装置、混合媒介等多元形式作品展开一场关于“个人”与“普世”间的讨论。

她们将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作品,如放大镜般,一方面揭露了隐匿在日常背后的神秘;另一方面,亦将事物形而上的意蕴,化为有形之物,从而适合于我们所有人去感知到它。艺术家们所直面,并塑造出来的“风景”,不只是她们的视觉之物,亦关涉她们的意识、态度和存在方式。

作品《细枝末节的风景2017-2018》摄影:杨灏

作品《未来症》Tick Away2015灯管及刻字 (6件)

陈丹笛子展览空间现场,摄影:杨灏

细枝末 节对话自然:陈丹笛子

“我感兴趣的是日常的、细枝末节的东西,我喜欢与这些东西对话,并产生各种联想与想象,这是我们对自然界无法沟通的一种感知。”陈丹笛子作为一位90后艺术家,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一位。她的作品,涉及文学、摄影、装置、电影等多个知识领域。在她的最新作品中,探讨的是对偶然邂逅自然或人为日常现象时的体验和认知,其中不乏疏离之感,以及对周遭环境和氛围的观测之间,有一种难以捕捉的隐秘关系。

秦晉《新编故事园地》2016&2018,黑板:101x259.1x11厘米,摄影:杨灏

彼此含糊 共存一体:秦晋

于艺术家秦晋而言,“风景”更多的是关注她自己本身,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对身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一种理解。她的创作和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她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历经社会的巨变。因而在她的作品里带有这个时代特别的烙印,一种充满困惑与焦虑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个人的和集体的记忆,与细小的叙事,彼此含糊地共存一体,它们形成一种新的逻辑,让观看者感觉分离,同时有所归属。她能辨认出自己,却又不免迷失,体会到一种不确定感,她因此质疑自己的感受,以及什么有助于创造她自己的真实。

《无题》2017苔藓22x155x18cm

《无题》2017含羞草尺寸可变

垂直落下 正好错过:王凝慧

“过去5年间,我的创作主轴一直围绕着‘地球正朝着太阳垂直落下而正好错过它这句诗经文。这句话中的事实描述了我们的生活现实及由想象召唤而来的一个启示性的奇迹。”王凝慧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并且探索了多种新型材料,以雕塑形式进行创作,如使用敏感植物、苔藓、化石、陨石、银、金、水蒸气、风、蜂蜡和其他变质物质。这些物质都是由地球运动孕育而来,包含着自然界的力量。她的作品的物理边界不仅限于其可见尺寸。运动往往是不可察觉的,它置于作品之中,其千变万化的特性体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现象。

视频截图《138元》2018录像装置30分钟

献给它们 安静颂歌:阚萱

阚萱的创作大多是录像作品。以此为介,她将我们日复一日在经历,却甚少注意的一切,那琐杂的事与物,情与感,聚而成集。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阚萱曾经住过的不知名小旅馆的房间,这件作品,就像是献给它们的一首安静的颂歌。这些房间,它们的内部和物品,虽破旧,却标准,见证着日光的流逝,和普通人的短暂驻留。对于每一个房间的细节,阚萱不做提升,也不落入怀旧。相反,它们的稍纵即逝,被拍下来,凝固在时光之中。与之并列的,是另一个录像,放映她从每一个住过并确切描绘过的房间里,收集来的小梳子的图像。

《结石4号》2016树脂,不锈钢等

《结石6号》2016树脂,不锈钢等

相互碰撞 相互质问:杨光南

杨光南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不同材料之间的反差、冲突和张力。在这些新近的作品中,既发挥了材料的固有属性,又让它们相互碰撞,相互质问,将它们转化成对个人所遭遇的更大、更普遍的社会问题的隐喻。“作品不管使用了哪种语言,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一样的,它们都与我一直关注的个体与社会强力之间的摩擦有关,都在帮我更深入地去解读现实。譬如,‘消化不良这一想法,就是我作品《结石》的一个主题。‘消化不良的感受和状态一直伴随着我。对于一个容易怀疑和焦虑的人来说,我们生活的现实有很多的东西是让人无法消化的,它们会慢慢沉淀、变成结石一样的东西,悄悄渗透到作品里。”

猜你喜欢
笛子房间风景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房间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锁在房间里的云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