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推广40年 让农业技术融入田间

2019-01-29 02:13刘天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力推广农作物面积

文刘天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的是科研和推广双轮驱动,其中科研是源头活水,推广是载体渠道,两者缺一不可。40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成就卓越,把大量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40年来,尽管我国人口增长了2.4亿人,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仍大幅度提高,粮食人均占有量从316公斤增长到440公斤,增长高达40%,除粮食外其他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增长更高。我国已经从过去的8亿人“吃不饱”,到现在的14亿人“吃不完”;从过去的“淡季短缺、有啥吃啥”,到现在的“一年四季,吃啥有啥”。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0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成就斐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成果。40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和手段,极大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辉煌成就。

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奠定高产优质基础

“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

40年来,全国共审定推广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品种3万余个,其中近10年来,审定推广的品种1.5万余个。推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5—6次。40年来,大田作物良种覆盖率由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25%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我国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

提高了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扩大了杂交种面积,杂交玉米种植比例从80年代初的80%推广到99%以上,杂交水稻种植比例从0.5%推广到50%以上,杂交油菜和杂交棉花种植比例分别达到80%和30%。常规品种商品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70%以上,良种对增产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7%提高到45%。

绿色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种得到推广。2015年开始,陆续开展籽粒机收玉米品种、节水小麦和抗赤霉病品种、适宜简化栽培早熟水稻品种、机采棉花品种的国家级区域试验。目前,国家已审定推广18个籽粒机收玉米品种,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推进杂粮杂豆、瓜菜果茶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截止2018年底共登记29类特色作物品种10325个。

推动土肥水科学利用 提升耕地生产力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水分是生命之源。4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稳步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新型肥料推广应用,使化肥利用率从30%左右提高到37.8%;大力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全国粮食水分生产力由1978年的0.726公斤/立方米提高到2016年的1.64公斤/立方米。

一是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土壤和耕地家底。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沃土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特别是2006年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动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到7.2亿亩,种植绿肥面积6571万亩,黄淮海粮食主产区耕地有机质从10年前1.2%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6%。大力开展土壤退化治理,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土壤酸化区、北方内陆盐渍化区、西南石漠化区得到有效治理,奠定了粮食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广测土施肥技术,通过测土化验,推荐施肥。上世纪90年代,在UNDP项目支持下,引进了先进的土壤测试方法,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探索建立了测土、配肥、生产、供给、施用一条龙服务模式。2015年以来,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生产水平,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7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5亿亩,增产9%左右,科学施肥带动化肥利用率从30%左右提高到37.8%。

三是推广农作物节水种植技术。水稻方面,我国大力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改以前的大水串灌为薄水管理、干湿交替管理,每亩省水100方以上。小麦上,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小麦节水栽培技术,从原来的浇5—6次水减少到2—4次水,亩节水100方左右。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设以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

四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我国西北地区旱作农业面积占70%左右,上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改田改土、伏秋深耕,增施肥料、科学施肥,轮作倒茬、用养结合,应用良种、科学种植”旱作农业技术,年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亩增产30%左右,为解决当地贫困人口温饱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广病虫害科学防治 为农作物生产保驾护航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全国病虫草鼠害年均防治面积从16.7亿亩次增长为83.8亿亩次,粮食作物年均挽回损失占总产量的比率由7%提高到15.4%,目前年均挽回粮食产量近一亿吨、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历史上“千年蝗灾”得到有效治理,水稻“两迁”害虫、黏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危害大幅下降。

一是植物检疫守护产业。40年来,植物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封锁了10余种新发疫情;实现了柑橘黄龙病等老疫情不爆发成灾的目标;疫情阻截带加强封锁;检疫审批监管由分到统,创建并运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种子、苗木引种、调运等检疫审批在线申请、动态跟踪和持续监管。

二是精准测报指导防控。40年来,全国逐步建立了贯穿国家—省—市—县—监测点的5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推广应用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应用了马铃薯晚疫病实时预警系统、小麦赤霉病实时预警系统等精准测报装备和物联网测报技术,显著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90%和95%以上;病虫预报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广播、简报等同时发布,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推广新型农药及药械利用技术。40年来,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不发不断加快,从1983年以来,替代了高毒高风险农药39种,高毒农药占比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以上降为目前的1.3%。大力推广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新器械,农药利用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38.8%。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到2018年底,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生育期可减少农药使用1—2次,减少农药用量20%左右。

四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的局面。绿色防控技术从小范围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7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5.5亿亩,绿色防控覆盖率27.2%,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施用达到30%以上,推动化学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

推广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促进高产稳产优质

40年来,一大批重大综合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促进大田作物种植技术实现四次大的更新升级,促进园艺作物设施化栽培广泛应用,推动农作物生产实现从低产到高产,再到高产优质高效的飞跃。

一是推广大田作物高产技术,上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到1989年推广面积达到4.12亿亩,粮食亩增产50公斤左右;推广小麦精播半播技术,2014年推广到1.87亿亩,成为小麦生产主体技术。上世纪90年代,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免耕、水稻抛秧等轻简高效技术,截止目前,全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6%。

二是推广蔬菜设施栽培。1978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约8万亩,2015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616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800万亩。我国独创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可常年不加温生产喜温蔬菜;同时,在南方大面积推广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解决了新鲜蔬菜瓜果周年供应问题。2009年以来,启动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广园艺生产关键技术,已累计创建蔬菜等标准园3654个,推动了园艺生产技术的提档升级。

三是推广优质水果种植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水果优质品种更新和技术应用。如苹果品种由过去以国光、金冠、元帅系、红玉等为主,更换为以优质的富士系苹果为主,种植比例占到70%。推广以套袋为核心的优质苹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通过推广柑桔优质品种,调节品种结构和熟期搭配,在适宜地区发展晚熟品种。

四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我国地膜覆盖技术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在蔬菜等园艺作物试验成功以后,迅速向粮棉油等发展,经过40年推广,截至目前,全国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为4亿亩,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13倍。目前,主要作物的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分别为玉米8700多万亩、薯类3800多万亩、水稻1500多万亩、棉花4900多万亩。

猜你喜欢
大力推广农作物面积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语文教学时普通话推广研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四川泸州大力推广高粱漂浮育苗技术
新式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