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从战略到规划 倍道而进

2019-01-29 02:13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战略科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是首次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预示着,一个以乡村振兴为基础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从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实行,从提出战略到绘就蓝图,不到一年时间,行动迅速,令人惊叹。

乡村振兴内涵丰富

乡村振兴是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可以看出,此次五年战略规划,围绕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总思路,提出了具体举措和工作重点。共11篇,37章,每章再分3-4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很扎实。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从2018年到2022年,国家部署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难看出,《规划》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所对应的正是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对应的是生态宜居,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的是乡风文明,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对应的是治理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所对应的自然是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顶层设计是相匹配的,国家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则要求在2020年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把乡村振兴战略同步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补乡村振兴这块短板,这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科学论断。

作为一篇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走的大文章,与通常我们见到的议论文相似,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来写。前面的规划背景从意义、基础、态势基本交代了为什么的问题;后面的篇章一直到第十一篇“规划实施”前,都在说“是什么”,这是战略规划的重头戏,在这个部分,又可以细分为这么几个部分:一是从框架结构上,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新格局,再把总体要求和新格局具体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当然,一份五年规划,不只是简单停留在提出具体举措和工作重点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是要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韩长赋的这番话,可谓说清了战略规划的纲领价值:事事有规可循,意味着既要强化规划引领,相关举措也要细致;层层有人负责,围绕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落实第一责任人,倒逼相关责任人尽职尽责;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就要考验规划的统筹功夫,从这份战略规划看,重点是要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地、钱”难题,所以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久久为功搞建设,显然是考虑到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超前发展,不搞齐步走。

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表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承认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尤其要注意“当前农村和农民的分化”。二是乡村振兴要雪中送炭,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三是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复制,必须因地制宜。从此次公布的五年规划看,提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四类村庄不搞一刀切”“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内容,显然都能消除学界的关切与焦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全国乡村振兴的蓝图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也将陆续发布。

创新如何驱动乡村振兴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业农村领域尤为突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18年8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意见》怎么实施?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编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8-2022年)》。明确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作出阶段性谋划,确定工作原则,部署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分类有序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实施。

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各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科技需求,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域的总体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等。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加快研发适应不同土壤、作物特点的生态化肥农药;加快研发村镇建设、人居环境、数字农业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动力。

统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农业农村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培育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提高国家南繁育种基地科技水平。引导地方建设区域性创新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

加强科技特派员等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选派政策,鼓励各地创新开展专家服务团等选派方式。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星创天地等创业平台载体建设,为科技特派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营造创业环境,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建立科技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加快农业生物、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成片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良好生态。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信息的开放共享,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作用,积极支持农业领域先进引智成果培育、转化、推广,推动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与落地。探索建设“乡村绿色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乡村绿色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延伸服务农村农民。深入开展科普下乡行动,利用信息化等技术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促进农村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展科技扶贫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完善部、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四级联动机制和科技系统东西部协作机制,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实现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探索与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份开展科技扶贫部省合作,加大“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精准实施力度。推进创业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创新创业热情,带动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科技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成果力促各项科技扶贫举措落实。

深化农业农村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农业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合作平台,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大力引进高端紧缺农业人才,建设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推动引进先进品种和技术。发挥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的引领作用,启动实施一批农业旗舰合作项目。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出国(境)培训支持力度。探索在国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研发机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共同研发、技术培训和科研成果示范。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浅谈波士顿矩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