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让大国攻坚更有力量

2019-01-29 02:13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已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收官冲刺阶段,未来三年,中国的这场“攻坚战”还需要更好发挥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

2018年8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此次《意见》是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意见》明确,到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意见》有两个亮点,最大的亮点是两个字——‘行动’,每一项任务都有牵头部门、都有负责部门,是个行动指导意见。此次《意见》还根据前几年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定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所以各项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都要倾斜,这是该文件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这样说道。

《意见》提出,实施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特别是强调我们的各项政策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特殊困难,着力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各项政策的倾斜力度。二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意见》提出要从10个方面强化各项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加强生态扶贫,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强化综合性保障扶贫,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开展扶贫扶志行动。

扶贫扶智 科技先行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而科技无疑是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早在2015年国家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科技扶贫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已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收官冲刺阶段,未来三年,中国的这场“攻坚战”还需要更好发挥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科技扶贫行动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十大扶贫行动之一。科技扶贫事业始于1986年,30多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扶贫开发大局,着力使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可持续致富能力,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引导大批科技成果进入产业一线,创造出广受赞誉的“大别山之路”、“太行山道路”和“陕北合力扶贫”等经验,涌现出以李保国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形成行业扶贫、片区扶贫、定点扶贫协同推进格局,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提供重要支撑。2017年,科技部26年定点帮扶的江西井冈山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近年来,科技部组织动员全国科技系统积极行动起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在贫困地区建设“一百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动员组织高校、院所、园区、企业等与贫困地区建立“一千个”科技精准帮扶结对,实现“一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服务于广大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现在,这一伟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难啃的硬骨头越多,科技扶贫各方面力量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科技扶贫效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科技日报评论员王仕涛这样说道。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邓远建看来,科学技术具有“益贫效应”是我国多年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科学技术是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的重要支撑,通过扶贫信息化建设来助力“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与脱贫成效精准”的达成。此外,科学技术也能作为扶贫工作分类施策与长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科技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发展,也促进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朱世桂认为,近年来我国科技扶贫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征兵表示,科技创新为贫困户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也提供了诸如电商营销的新模式。但他同时也表示要重视部分农户科技素养不够、接受新技术难度大等问题。

在邓远建看来,我国科技创新扶贫的成效体现在多个方面:特色种养技术创新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条件,激活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潜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贫困地区形成了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此外,“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电子商务转变了贫困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经营方式,打破了市场的空间限制,推动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助推了“互联网+”精准扶贫。

依托平台 推动农业科技孵化

目前,科技扶贫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邓远建表示,一是农业实用科学技术落后,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创新主体未能适时满足经营主体的需求。二是农业农村缺乏科技人才,农村现实劳动力科技总水平下降,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老化,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补充机制尚不完善。三是农业科技工作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条件差。

李谷成认为,科技创新扶贫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重点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扶贫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重点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加大对各类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促使其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探索“科研院校+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成果转化模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贫困地区农技推广的前沿阵地。

为加强贫困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有效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邓远建表示,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夯实精准扶贫的动力基础;强化农业科技集成,推进各种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依托科技平台,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孵化与转化。二要加快创新科技精准扶贫的渠道与手段,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扶持,整合搭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大信息平台。三要全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增强精准扶贫的发展活力。要积极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民、会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科技造血”水平。

在王征兵看来,一是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完善团队全面技术支持;三是树立典型示范区,培养优秀农户,加强带动作用。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