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场:为沉寂的土壤发声

2019-01-29 02:13盛玲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普土壤工作

文/本刊记者 盛玲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大地如母,包容万物,哪怕到科学发达的今天,建立在农田土地基础上的种植作物还是人类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地球表面6厚的表土,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也将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地沉默不语,谁在为沉寂的土壤发声,传递土壤知识,厘清粮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重视?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他说,“做土壤科普让我感受到了传播的快乐。人生会经历很多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路要走。我在三四十岁时更注重搞科研,分析理解科学问题,到了五十多岁,我觉得应该把我所了解的知识串通起来,告诉公众,告诉社会。”

这是陈能场做土壤科普朴实的初衷和愿望,他在土壤科普的道路上且歌且行,越走越远。

“半路出家”的土壤科普工作者

2018年12月5日正值第五个世界土壤日,陈能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让这个采访变得分外有意义。眼前的他个子不高,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话语朴实却不失风趣幽默,充满亲切感。土壤就是陈能场打开话匣子的钥匙,说起与土壤有关的话题,他的眼睛里充满神采。

1966年8月,陈能场出生在福建德化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从此便与土壤结下深厚缘分,土壤成了他学习、工作不变的研究对象。

1988年,陈能场又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攻读硕士。在他的导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致力于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陈怀满研究员的引导下,陈能场开始了对土壤重金属的专业研究。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又赴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博士。直到2003年,陈能场选择到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原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从事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工作。

“土壤科普的工作很重要,需要有人来做。在日本会培养专门的人才来做土壤科普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始做这项工作,而我严格来说也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土壤科普工作者。作为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生物修复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科普工作不算在考核的业绩内,纯粹是一种公益活动,也是我的一个爱好,虽然这个爱好已经有了‘越俎代庖’的嫌疑。”陈能场幽默地说到。

早在2011年,陈能场就开始用微博陆陆续续发了1000多条的简单科普,期间慢慢积累了1万多粉丝。2013年2月末,“万吨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消息引爆了社会舆论。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大米的镉污染方面的问题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作为致力于长期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专家,很多媒体找到陈能场问及镉大米产生的原因、危害等。

“2013年3月初,成立于2012年的独立媒体‘一席’的编导杨柳看了我的微博后,邀请我去做《生病的土地》的演讲,这是我最初的较为系统的科普,是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做出来的,我也成为他们的第44位讲者。其实初次走出来,心里紧张,惴惴不安。没想到大家并不责怪我浓浓的闽南乡音、说话太小声等问题,反而给我很大的鼓励。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陈怀满老师看了,也打电话来鼓励我。其后是湖南人大监督委员会主任也是微博好友刘帅邀请我去湖南长沙做了一个‘土壤污染与食品粮食安全’的专场演讲。”

通过这些活动,陈能场一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到从土壤污染到粮食安全再到人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并非用只言片语能解释清楚,而愿意站出来为这个敏感话题发声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

陈能场觉得有必要去做科普这件事,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当时《南方都市报》的支持,并很快帮助其成为现实,在《南方都市报》上开设专栏“舌尖上的重金属”,文章以每月两篇的频率见刊。

如此以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在《东方早报》吴开了《生活的土壤学》专栏。至今,陈能场已经写了100多篇的科普文章,面向各界做了200多次的讲演,做了6个视频,用于科普的《土壤观察》微信公众号也已经收获了5万多粉丝……

“我就这样在公众和媒体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如婴儿学步般一步一步走向了土壤科普的道路上了。”

做土壤科普路上的“愚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的意义重大,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新国家,提高科学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说起科普,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科技人员。然而,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齐让委员从2008年开始持续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科技人员从事直接研究、间接研究、其他事务各占1/3,科普工作基本没有在其中体现出来。

做土壤科普需要一点淡泊和坚持,甚至一点“傻气”。“人的时间是固定的,除了加班加点,科普与研究实在难以两头兼顾。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科普上,研究工作就缺乏时间了。而这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体系中,就意味着收入的大大减少。就连我的恩师陈怀满长期问我“生活费”够不够,这让我很感动。”

在陈能场看来这件“傻事”不但非做不可,而且蕴含着大智慧。土壤科普具有必要性。一方面土壤的形成极为缓慢,以至于任何人在人生尺度上看不到变化,另一方面土壤的破坏可以是瞬间的事情,而其治理和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很多古文明的消失与土壤的破坏和退化有莫大的关系。其次土壤的健康和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万物土中生,人如其食等等的谚语都说到了这些点子上。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人类再牛,靠的还是那六吋表土以及飘在其上的雨!”

“土壤健康才是每个人健康的根本。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现代医疗已经进入了纳米时代,可以通过植入纳米材料来治病。但是我在想这是一种彻底的末端治理,我们的健康要从预防开始,从源头开始,而不是从末端治理。这让我很有感触,虽然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医学需要发展,但我们公众更要扭转健康理念。一切的源头是土壤,我们95%的食物来自土壤,食物的营养、污染物才是影响我们人体健康最重要的东西。”

勤劳严谨的传播者

公共的利益,大众的福利,可以让一切工作变得可贵。为了做科普,陈能场需要不断扩充知识面,保持着平均每天五六篇文章的阅读量。比如一篇科普文章《土,可以吃吗》,相关的资料、文献会有一两百篇。

“每次做现场科普,我都不会将原来的科普原封不动的拿过来,那就像一件衣服穿脏了又拿来穿,我会很不舒服。原则上我的每次科普都是新的,虽然有些故事、例子会重叠,但是整个架构或者内容,我都会重新做PPT。每个科普都会很用心的做,所以每个科普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也是促进我学习的一种方式。”

令陈能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广西省南宁市给农民做科普时,有些农民匆匆从田头赶来,好几个还带着他们的土壤或生病的作物苗子问是出了什么问题,该怎么做,限于条件和经验,他的有些回答有些模棱两可,有些知识就显得不够了,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不断精修的信念。

科普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严谨准确,二者相辅相成,如鸟双翅,缺一不可,考验着科普人员的功底和积累。单单让语言从专业性转到通俗性,陈能场就花了三年时间。

他一直将科普科学准确性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之后再选择故事、口语、比喻等的方法将科学专业的词汇通俗化,将整个问题故事化。比如在讲述现在食物的营养降低,污染物增加的时候,陈能场会为受众介绍相关最新的研究,并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总结为“我们现在吃的八个苹果的营养,只有奶奶时代吃的一个苹果那么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还对科普形式和内容做调整。“对于低头族的白领,科普文章最合适。中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性强的、漫画型的科普。对于农民,可能由于时间、科普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音频、影像科普最合适,曾经在江苏有一个农民大姐将我每一篇的科普录制成音频播放给他们村里的农民兄弟听。我想这样让农民和科学更接近,也可以弥补他们的空虚时间,增进科学思维等。”

陈能场认为有三种人最需要做科普,一是学生,二是农民,三是政策的制定者。在他看来,学生是社会的未来,需要根植正确意识;农民是食物的生产者,需要教育他们安全生产;而政策制定者决定未来发展的导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心系土地的平凡人

“我唯一一次较认真思考过的自我评价就是平凡。这是我2004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想到的……”见过陈能场的人都知道,他永远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生活在于开心,人生就这辈子,没有理由让不开心来占据我的时间。我喜欢鼓捣电脑,自学了一些编程,用来管理自己的电脑资料和日程。因此。太太老唠叨希望她的脸是我的电脑屏幕,她的手是我的鼠标。”

或许甘于平凡,也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思想上领悟的表现。只有学会甘于平凡,才会懂得享受平凡,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再平凡的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就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甘于平凡,才能超越平凡。

正式做土壤科普以来,陈能场成为各类土壤科普活动的座上宾,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有人说,他的科普演讲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有的人说他的文章知识性强,具有科普性;有的人说他直言不讳,看问题具有前瞻性。

他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编写论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3项,研究工作得到《SCIENCE》的工作报道。同时担任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农业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

说起接下来的工作,陈能场告诉记者,一是壮大科普队伍,来发动更多人来参加科普,举办一个做土壤科普的专业会议。一个人做科普,力量还是很单薄,要发动更多的科学家和更多的人一起来做。二是将原来的科普进行整理,自己的知识上系统化。要看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实际问题,争取能编纂成册。三是争取更多的资源,扩大受众阶层和数量,让各个阶层都要认识到土壤科普的重要性,认识土壤健康和自己关系的重要性。下一步,也要继续建设现有的科普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科普土壤工作
土壤
灵感的土壤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科普漫画
不工作,爽飞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