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法在方剂学中的应用※

2019-01-29 04:35王亚梅董秋梅刘春慧张志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方剂学考核教学模式

王亚梅 董秋梅 刘春慧 张志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对分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分课堂”更加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自身潜力的挖掘、自我学习的调控,把过去的教师全程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去学习,它把教学在时间上清晰的分为3个过程:讲授(presentntior)、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 (discussion),因此也简称 PAD课堂[1]。

1 对分课堂提出的背景

在这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高校学生学习的途径很多,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广,信息量更大,我们传统的教与学,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一直是很多从事高校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关注的话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故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的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2]。我们也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中医专业方剂学的教学课堂当中,就“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医方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

2 对分课堂在方剂学中的应用

2.1 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 我们在认真学习了对分课堂的实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专业方剂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后,实验性的开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实施以来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尤其是课堂讨论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以前课堂总有个别学生玩手机,发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无论老师如何投入地讲,也难免有个别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学生听得时间长了,精力就会疲劳,思想自然就会开小差,下课的时候甚至发现有的学生趴桌子上睡着了。实施了对分课堂以后这种现象则很少出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对分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对分课堂的教学对象 在我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的中医学专业定向班实验性的开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5年制本科专业,本班共2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5人,男女比例1∶1.5。方剂学为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共计72学时,教学任务为18周,每周4学时,每节课 50分钟,发放问卷调查25份,满意率达90%。

2.3 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 首先我们统一印发了对分课堂相关介绍的小册子,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实施流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隔堂对分的形式,分为5组,每组5人,例如:这节课学完一首方剂“麻子仁丸”学生内化吸收以后,我们会在下节课让学生先做情景表演(6~8分钟),一个学生是患者叙述临床表现,另一个学生则根据其临床表现开出方来,其他学生根据上节课以及课下查阅资料的信息,来讨论这个情景当中的过程以及结果。从而既掌握这首方剂的主治和功效以及药物组成,同时也理解了方剂的配伍特点。这样的情景表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牢固,既省去很多在课下专门背诵的时间,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3]。

2.4 对分课堂作业的回馈 我们的作业采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相结合的方式,电子版的就是通过对分易这个平台,把作业在网上完成提交,大家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讨论,教师在网上批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给出评价,优、良、中、差,纸质版的给出相应分值。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发挥空间,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间段性反馈,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3 对分课堂的反思

3.1 对分课堂的“度”的掌握很关键 对分课堂比以往的课堂要宽松,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多,因为大约有一半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而此时的教学设计就很重要了,讲多少正合适,既要把重要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讲的太多,则学生讨论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毕竟是有课时要求的;而讲的太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又不够了解,这样就很难引入对深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探讨。在讨论的环节发现一个问题,学生有时候把讨论的问题边缘化,耗时多,偏离重点和难点。所以,“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及时引导,教师每次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讨论的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的讨论使得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更加牢固,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还可持不同见解,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交流,既增加友谊又加强学习[4]。

3.2 对分课堂对考核的调整 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应注重形成性评价,这是保证“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实施对分课堂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考试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将以往的期末卷面成绩考核变成了分间断考核,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30%,实践考核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科学评价。对分课堂采用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能力。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的是督促复习,保证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进行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重点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性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相对来讲对学生更加公平。

3.3 对分课堂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对分课堂可以灵活应用,可以是当堂对分,也可以是隔堂对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内容简单的就采取当堂对分的形式。如果教学内容比较难一些,就得多给学生留一些内化吸收的时间,课下查资料、找文献,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效果更好。既可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又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 对分课堂对教师的影响 对分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挑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讲授,而是提纲挈领式的讲授,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的框架结构和难点重点的指引,提炼内容精要,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本学习框架和思路,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课堂上要“有所讲,有所不讲”,着重运用“抛石琢玉”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分课堂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青年教师,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定的教学收获,但更多是认识到自身教学能力的欠佳。对分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负担,减少了教学中的机械性讲授的成分,却对教师的学术知识、临床经验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方剂学作为中医临床与基础的桥梁课程,应用灵活、实践性强,背诵的东西多。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对青年教师而言是不小的促进与挑战[5]。

4 体会

“对分课堂”是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教学方法,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鲜教学模式,其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对任课教师过度依赖,角色难以转变,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故需要磨合的过程。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是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探索,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不断去完善改进,“对分课堂”也是如此。通过对“对分课堂”的实践应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极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能力、思辨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路径,就像雨后春笋,枝繁叶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方剂学考核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内部考核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