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唯象理论体系的现代性构建※

2019-01-29 10:2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学复杂性

陈 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认知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效果,中医学领域日益受到这些学科以及现代医学体系的整体冲击,在当代科学技术所武装的现代各种技术环境压力下,其固有的理论体系、诊察体系和治疗体系都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影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发展中医学,是未来科学发展必然选择的道路。

1 复杂性科学概说

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1.1 复杂性科学的定义 钱学森认为:“凡是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这是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的定义[1]。但是,对于什么是复杂性科学则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而是分散在许多传统的科学中的跨学科科学,被称为复杂性科学,是因为它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论,即全面的、整体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手段。

复杂性科学,即Complexity Sciences,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复杂性研究,也称Complexity Researches。复杂性科学作为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复杂性科学仍处于萌芽和发展的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2]。

1.2 复杂性科学的特征 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或定义复杂性科学及其研究对象,这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或定义复杂性科学及其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特征。复杂性科学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进行概念的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许大于,也许小于)。

第二,复杂性科学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从传统的分类学科,到现在的交叉学科,从政治、经济、生物,到语言、大脑、市场、交通,几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很难说清它的边界之所在,所以被称为复杂性科学。

第三,复杂性科学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往来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第四,复杂性科学要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科学的梦想。

第五,复杂性科学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所有疑惑。

1.3 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复杂性科学,被很多的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如还原论、整体论等,产生了重大冲击,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也采用了许多传统科学研究较少采用的,甚至被传统科学排斥的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对传统科学方法论来说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 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困境及动因

2.1 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困境表现

2.1.1 中医学科学性遭到质疑 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其必然性、但失之偏颇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肆意入侵我国,以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时候开始传入中国,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使国人意识到,要强大就需要科学技术,要向西方文化学习,正是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文化的思潮油然而生,他们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激烈批判的态度,废除中医的观点也由此提出。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性之说,”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诸如此类思想和学说是近代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出现所产生的必然性,也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基础。

2.1.2 中医学传承模式不符合其内在学科特质 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古往今来,师带徒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中国优秀的中医大家,几乎都是师带徒模式下诞生的,这曾经是中医科学知识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通过师传学习,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精髓。比如徒弟在给病人把脉、抄方侍诊中,可以及时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及各种脉象的细微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徒弟可以继承老师的医术,老师会不断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

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师带徒模式很难获得现行医疗制度与政策的认可。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强调规范化现代教育,这就使传统的中医教育,变为单一的院校培养模式,如统一教材、统一学术观点、统一教育模式等,其结果就是离传统文化、传统中医的观念越走越远。于是中医学传承模式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医教育被严重异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这种异化的教育。

2.2 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困境动因分析

2.2.1 缺乏与现代学科理论体系内在沟通的桥梁 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虽有实证与逻辑思维,但在还原分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与系统论、整体论为主导的方法论,以及整体综合与还原分析有机结合的复杂性科学,是有区别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存在不完美,正是科学发展的常态。人类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告别谬误、纠错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历史。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多重性质,优秀文化不仅要具有民族性、本土性,又必须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中国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聚了独特而浩瀚的文化,其长其短都在随时代的需要而变迁。就当代科技为先的时代特征而言,中华文明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务实实用,不利于理论的纵深发展。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在内陆地理环境所提供精耕细作的条件下,安居乐业成为多数人和国家的最终诉求。

中医学是将对样态(象)的理解直接概括为经验积累下的理论。如肢冷,大便清稀等症状的诊断是寒证,是对现象下的本质进行的推断,具有个体体验性质,但仍然没有从该类个体经验中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操作标准。这是一个将个别思维抽象推广到普遍性思维具体的演绎,是基于人体感知能力(四诊)的综合推断,这个朴素的方法的致命缺点是常常不能自我证明。可是不能自我证明并不会掩盖临床上的有效性,这也是中医让人既纠结又着迷的地方。我们始终强调中医药的研究,探索中医理论的精髓,这也说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理性的描述大多是一种体验。

(2)现代科学精神的偏失。在中国的文化概念,其性质是独立于前面的本质的人,个人性质外的理解,中国的文化是基于个人的主观,自然是充满了人的精神,自然成为了一个人的扩展,即所谓的“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体”,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绝对超越性,主观和客观相分离。因此,宇宙的客观研究丢失,人文精神涵盖自然科学精神。正如钱穆在《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所说:“在中国,乃由人文发展出科学;在西方,则由科学演出为人文。”

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不能充分发展自然科学的内容和本质属性。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等学说,消除了疾病与健康的根本分歧,“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等哲学理念,包含了所有疾病的变化规律。它一方面避免了西医学对疾病的孤立分解视图,保证了对于疾病的客观认知,但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微观研究的立场和知识积累。

3 现代唯象理论——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可能道路

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道路选择,是一个复杂而创新的过程,现代医学体系的重构,需要在遵循中医学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中医学原有的宏观理论和方法,如整体论、唯象方法、辨证观、四诊合参等,去内在地吸收、使用和融合现代科学,利用一切有用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及技术,建立起一种新型并且具有复杂性、科学特点的,但又不失为中医学特征的现代医学体系。下面以唯象思维这一典型方法为对象,进而分析唯象模型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关系,阐述当代中医学突破自身藩篱实现真正现代化的一种可能途径。

3.1 唯象思维——中国文化的核心 唯象这个概念首先见于《周易》,《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而对于唯象思维的本质,学界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直觉思维、分类思维、启示思维、艺术思维,英国学者李约瑟则认为:“它是一种阐释自然界新鲜事物的浩大而官僚式的归档系统,是替妄图逃避深入观察、实验的大脑专门设置的一张舒适的睡椅”。[3]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唯象思维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是一个重要符号,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许多现代学科,如现代物理学、生物及生物工程、医学等等都已经具有且正在更明确地走一条唯象思维指导下的系统化之路。自西方启蒙思想之后,从休谟的归纳问题到康德的自在之物,再到近代物理学量子理论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超越,一个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见解认为,科学说明是有限的,最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不可能深入到事物的最底层,也不可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全貌。而解决这一问题,系统论和唯象思维方法是一个最具吸引力的道路。

3.2 克服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弊病 目前国内在对中医药学进行宏观研究和评价的观点中,下述3种角度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在一定范围内这些主张具有较大影响力,但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1)对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进程中,“本土的”地位持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让中医学与任何外来文化进行自由碰撞,并认为本土从来就不怕外来文化来融合,文化自身会在民间进行糅合并产生新的文化形态。(2)认为中医学可以自我发展,不需要外来的或西方的东西来磨合:认为中医药学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发展凭借着自身的轨迹就可以完成现代化进程,一部分中医学行内人士即持这种观点。(3)认为中医药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逐渐显露出诸多不足,应该退出社会实践领域。

上述观点的共同缺陷在于:没有认清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或者没有内在地审视中医学自身存在的不足。文化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形态上,更表现在方法论上,容纳一种外来文化说到底是接受一种不同于本土文化的思考方法和审视问题的角度。应该具备的研究角度应该是:既不能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素,也不能任由本土文化在碰撞中或生或灭,历史上有大量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的例证,况且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本土文化遗产和传统技术的保护已成为强国目标。对于本土文化中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又确实存在发展隐忧的领域,如中医药学,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进行匡正和扶持,这种态度既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文化融合是大趋势,是未来的格局,在当代文化的创造实践中确定民族精神文化之“本我”,做到既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因此,从文化哲学角度去全面深入地审视中医药学仍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和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而且中医药中所含有的宝贵的精神价值和某些局部的思维方式正在被认识,并日渐成为反思西方医学理念的重要范本。但从中医药学内在的学科理论角度去深入地进行学理探究的,在西方还是凤毛麟角,这是关键问题。如在2007年,《自然》虽连续发表了三篇署名为Jane Qiu的文章[4-6],但仅仅从现代生物学或代谢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疗效,对于中医理论和方法则没有碰触,这对于本土文化形态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3 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模式 首先,传统中国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中医学在自然科学中保持着原创、完整和领先状态,却依然需要积极创新转型。世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促使中医学转型,现代复杂性的科学思维更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医,多元化文化对峙和交融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7]。中医学的这种传统医学理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这是与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即思想主体的复杂性主体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的复杂性。中医基础理论是复杂的,它不仅内在深谙中国哲学,其内部也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中国传统医药的理念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为基础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从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基本上是唯物主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基础,并结合医疗实践经验,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系统闪耀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是需要深入挖掘的。今天人们给予正确的评价,使之在现代科技思维和框架下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有4点基本主张:(1)多元化文化形态共存是一个大趋势,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审视下的“异类”情况只能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暂时现象。(2)同时又必须承认中医药学自身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如何做到从自身出发自觉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即建立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唯象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跟在西医后面使用经过西医改造的理论和技术,中医药学应该走属于自己的与现代科技结合之路,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做到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3)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需要符合其内在要求的政策和环境,包括学科研究方法、教育教学体系、临床要求、中医药临床评估体系以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相互关联的诸多因素,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张力。(4)同时,中医理论是否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更为合理全面的临床范式。

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被完全摒除掉的话也就丧失了其独立的科学角度和地位,因此,中医药的崛起工作不能交给别国去完成,这是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完成好,中医药学的创新从来就离不开本土,也只有在本土发展健壮了才能走向国际。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学复杂性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