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开展中医学卓越医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9 10:25叶峥嵘崔晓萍陈苏静安婷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胜任力胜任

叶峥嵘 崔晓萍 陈苏静 宋 健 闵 翠 任 娟 安婷婷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陕西 咸阳 712046)

1910年,著名的《Flexer报告》发表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100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医学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全球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相继经历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第1次改革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第2次改革后,开始了以“胜任力”为目标的第3次改革。为培养适应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国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首见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以“胜任力”为基础的目标导向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我校于2015年获批成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笔者基于“胜任力”开展了卓越医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 中医学卓越医生的 “胜任力”特征

“胜任力”的概念于1973年被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是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角度研究如何测定和评价一个人能否适应某种职业或某一岗位的综合素质时提出的用以高度概括职业综合素质的核心概念,是从个人深层次特征上区别卓有成就者和普通者的标准[1]。2010年12月《柳叶刀》发表的《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报告,全面阐述了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在各国医学教育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和积极响应,成为第3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文件[2]。针对这次改革的核心,世界各国在努力探索着适合本国国情的医学生胜任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医学生能力素质现状评估、绩效考核以及医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作为与国内外改革需求相呼应的重要改革举措,我国医学教育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标志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再定向。其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融合了“胜任力”要求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界已形成共识[3]。胜任力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医学教育方面国家仅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提出了整体目标。因此,根据专业特色遴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岗位胜任力特征,构建医学生的胜任力模型,以期开展医学专门人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卓越医生的培养[4]。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根据国家医学教育的要求,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培养中医学卓越领军人才,已成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针对中医学卓越医生的“胜任力”特征,国内学者金阿宁[5]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思维、沟通、学习和实践5个领域。其中道德力和沟通力属于情感领域,是卓越中医生最本色的素质,是卓越中医生的根本条件;学习力和思维力是卓越中医生的关键素质,是道德力的延伸和拓展,是处于核心层面的卓越能力;实践领域是卓越中医生的核心能力,是处于实施层面的能力,是五个素质中最外显的能力。该认识遵循着中医教育的规律,对中医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跟师学习等指标进行了强化,对相应领域的顺序进行了重构,对中医“卓越医生”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国家培养“卓越中医师”提供了有效借鉴。

2 基于 “胜任力”开展中医学卓越医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开展我校承担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我们在每一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组建了卓越班,修订专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第二课堂的活动目标和内容,通过班级的管理强化和有效引导,使班级学生在认识和明确自身成长中“胜任力”要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围绕着道德、思维、沟通、学习和实践五个领域,根据要求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的逐步开展学习生活。

(1)在道德领域树仁心,以第一课堂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守责敬业及公正仁爱的理想信念;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地处我省铜川市耀县药王山的孙思邈遗址、追寻我校杰出校友邵小利烈士舍身救助落水儿童事迹及与国医大师和名医名师访谈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牢记医生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顽强的毅力和自我完善意识并不断追求卓越,强化其职业精神和成就导向教育,培养其成为中医药发展和变革的推进者。

(2)在思维领域启悟性,以第一课堂开设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思维方法概论》《伤寒论思维方法辨析》《中医各家学说》和《古今医案评析》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并用动态思维认识生命变化,促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史学和文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辨证思维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历代医家医案学习讨论、近现代名医著作阅读交流和见习实习心得体会汇报等活动,强化学生熟练运用中医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于医疗实践之中,并具有善于提出假设和分析批判的能力。

(3)在沟通领域纳百家,以第一课堂开设的《军事训练》《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与基础》《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外交流能力和信息管理及国际视野;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团训、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和小组内部活动等,促使学生理解个人信仰、人文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认识群体活动中的多元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念,掌握语言交流的艺术性,重视非语言性沟通的重要性,具备包容精神和公众意识,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障医患和谐相处并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4)在学习领域厚基础,以第一课堂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具备古文献阅读能力,理解并掌握中医经典理论,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黄帝内经》大赛、《伤寒论》大赛、方药知识竞赛、经典等级考试和师承导师制及书写专业学术论文等,使学生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跟师传承中医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

(5)在实践领域精技能,以第一课堂开设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眼科学》《针灸学》《诊断学》和《内科学》等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拥有全面、系统、正确的对常见病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的能力,并能够综合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对常见病进行诊治,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多发病进行治疗;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假期自主见习、和跟师实习及第五学年集中在教学医院实习及创新创业实践等,促使学生勤临床,多实践,尽早接触医疗实践并熟悉工作环境,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科研创新教育。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它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改革目前的医师培养体制,创造性地开展医学教育改革,努力协调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比例和程度,制定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目标,为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必要的储备。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国家医学教育改革中共享发展成果,如何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如何持续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中医药领域卓越人才,对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6]。要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至少应有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教育模式和可操作的培养过程[7]。大医广德,道德领域树仁心;道法自然,思维领域启悟性;有容乃大,沟通领域纳百家;传习经典,学习领域厚基础;勤于临证,实践领域精技能,已为卓越医生教育明确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方案,以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切实有序的落实培养过程,合格而优秀的中医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胜任力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