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探源

2019-01-29 12:51杨实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井冈山

杨实生,张 勇

(1.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州412008;2.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延安,曾经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和党指挥中国革命的中心,以它命名的这一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特殊的革命时代和伟大的斗争实践中铸就的,它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革命实践中一步步升华。

一、延安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承接

延安精神是继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之后的又一伟大精神,他们此伏彼起,横贯于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推动着中国革命波浪式前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井冈山,党率领工农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直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延安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所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三种革命精神前后继起,密切相连,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连贯性以及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创造,是共产主义信念与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产物。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艰苦创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无畏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所以这一时期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具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特质。[1]长征是在敌我力量非常悬殊,又无根据地做依托的流动作战中进行的战略转移,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但英勇的红军在党的领导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2]以无比的勇气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渡险滩,越雄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壮举。长征精神中蕴含的乐于吃苦,不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样,凝聚着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建功立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圣地延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和自我牺牲。延安精神所表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等精神,无疑是从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发展而来。

虽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直接源流,三者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有别于井冈山根据地和长征的新的革命时期,革命的对象、性质都有所变化,革命的形势不断高涨,革命的中心任务发生了转移,因此要求中国共产党采取更加机智灵活的革命策略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敌人做全面、彻底的斗争,所以延安精神又是在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表现出不同于二者的一些时代特征。

二、延安精神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增进时代品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浸润了中华民族包括政治信仰、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深层文化心理,铸成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统一性、一致性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特质主要包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开拓进取、实事求是这几个方面,而这一些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的源头。

“艰苦奋斗”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的典籍里“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这些格言警句举不胜举。苏秦脚刺锥、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借光、祖逖闻鸡起舞等这样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此外,“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无不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史。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开创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鼓舞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奋斗、去创造。

“为人民服务”在传统文化中没有直接的表述,但儒家的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道德伦理,墨家兼爱天下的社会实践,法家提出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无不包含这一层意思。在中国历史上,不乏为民请命,切实为民谋福利的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多次上书指责权臣,虽三遭贬谪,但不忘初心,为民请命,力主改革;明朝海瑞清正廉洁,多次上书评议朝政,呼吁关心百姓疾苦,甚至触怒了皇帝,多次被贬官、罢官,但一身正气不改。《吕氏春秋》中记载:“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3]P808指出了上古时期的君主都是为老百姓考虑,为民兴利除弊。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把人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把老百姓看成是国家兴亡的根本。悠悠华夏五千年,“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了千古定律,民为邦本、关心民瘼、体恤民力等主张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

“开拓进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中记载了楚王开辟荆榛,艰苦创业的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事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4]P331楚子熊绎以四等爵号与诸侯会盟,因地位低下,又处蛮荒之地,颇受冷落,后熊绎发愤图强、开拓进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楚国终成一代霸主。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因为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彪炳史册。其他像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等都是以不墨守成规,敢于进取、开拓创新而流芳千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关于开拓进取精神的诗句,一直广为传颂,融汇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道靓丽风采。

“实事求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王传》中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评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但早在春秋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就已经出现。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P220意思是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P88提出取法自然,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自然本身的规律活动。唐代颜师古提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强调求真务实的重要意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非常重视实事求是,他说:“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7]P3638提出要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否则就与无知等同。至明、清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进一步发展,明代学者杨慎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等空虚无用、游谈无根的治学习气。顾炎武主张“士当求实学”等等。可见,实事求是思想源远流长,甚至被看成是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被视为千古笑谈,赵括纸上谈兵为后世引以为戒。

总之,延安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同时又赋予时代意义,而形成后的延安精神又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创造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井冈山和长征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赋予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新的元素,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红军初到陕北,仍然面临很大困难,不仅要继续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缺衣、少粮,无日常用品供应,武器弹药急需补充等等。面对这样的境地,除自力更生外别无选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在延安建立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械修造厂,军队在作战之余,从事一些生产活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毛泽东主席向全军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并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八个大字。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民众首先行动起来,开荒、种地,掀起大生产的高潮。1941年3月,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南泥湾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1943年9月,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非常兴奋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8]P209充分肯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以后还要继续发扬这一精神。边区和各根据地军民不畏劳苦、共同努力,基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为争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在井冈山根据地,在长征途中,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处在最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取得民族解放的胜利,必须紧紧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新的革命实践中,对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了更为理性的分析和解答,对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基本原则做了新的阐释。1937年5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正确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党是群众的领袖,群众的先锋队。但共产党是否成为群众的领袖,不是由他自己认定的,也完全不是由于法律的规定,不是由于党的任命,而是由于我们的党员能够了解群众,能够战胜自己,最忠实地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9]P407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的使命就是要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指出“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P1004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克服了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延安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开拓创新,才能指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全面抗战爆发后,如何从理论上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批驳“亡国论”“速胜伦”等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精辟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的四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全面考察和论证了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指出中国人民经过持久的长期战争,必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有些人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坚持独立自主不够,尤其是从苏联回国的王明,站在右倾投降主义立场上,提出“一切通过统一战线”,放弃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提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及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批评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性,把让步看作是纯消极的东西是马列主义所不许可的。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为了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12月,毛泽东写了《论政策》的党内指示,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战略总方针,同顽固派的斗争,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要反击其进攻,又尽量把他们留在统一战线内。这一时期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11]P143深刻指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意义。在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错误思想,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它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若干个别词句搬运到中国来当作教条,毫不研究这些词句是否合乎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10]P988这种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抛弃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教条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结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以及在整风运动中,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地位、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以及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危害反复做了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就会不断走向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在延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唯物辩证法,敢于和善于纠正‘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具有革命的批判精神”。[12]实事求是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中国革命的规律,从而指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断走向胜利。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引领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13]现在我国正在加快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但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继续弘扬延安精神,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战胜困难的意志,不断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井冈山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实事求是”定乾坤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井冈山上唱井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