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以桐梓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2019-01-29 12:5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基层群众

娄 鹏

(中共桐梓县委党校,贵州桐梓5632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方面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成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实践起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使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的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治理主体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而要使这一目标真正达成,关键还得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包括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明素质。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理想追求、目标实现和实践行动都具有显著影响,而社会治理,在当下的中国话语中,即为在社会建设中人们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和实践行动的引导也具有显著影响,从这样的视角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便具有了重要影响。

什么是社会治理呢?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它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从政策实践看,是指在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通过相互配合,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进行制度规范和系统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理论逻辑讲,是以社会治理理念解决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反过来又通过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来对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若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就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治理要抓重点区域,这个重点就是城乡基层社区,因为城乡社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而且抓住重点区域的治理就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被治理得比较巩固和牢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算是提升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中可以看到,党的这些思想和政策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明确指导。

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除了依靠制度的作用外,显然还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人的思想深处影响人们的认识,反过来在实践中推进社会治理进程。这首先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我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中广泛开展的重要工作,服务于党领导的社会治理工作是其理当担起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进行的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出的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能够帮助培育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奠定人们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围绕目标积极向上、努力奋斗。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批判错误思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能够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涵养、科学素质,即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处于最末端、最前沿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来说,由于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存在的局限性,相对生活工作于更高层级地方、领域和部门的人们来说,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则更加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启发和提高民志和民智。

二、桐梓县思想政治教育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桐梓县在全县乡村推行“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抓好党性教育,巩固党的领导执政基础

选派党员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以“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政治生活为抓手,强化对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纪党性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提振党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发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夯实了党领导执政的基层基础,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党组织对农村知识青年和创业青年的吸引力,确保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

2. 抓好感恩教育,引导农村党员群众跟党走

在内容上,对组织起来的农村群众开展教育,使其明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村群众享受到的亲民惠民政策等等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干部的辛勤付出,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党领导的感激,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而不要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对党组织的号召无动于衷、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阻挠。

在方式上,注重引导群众从自己、自己家庭及本村本地生产生活面貌的巨变中作纵向的比较,也从横向方面介绍和分析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战乱频繁、动荡不安,那些地方的人生活困难、民不聊生、缺乏安全等悲惨境遇及其产生原因,从而使其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社会的安宁稳定,来源于党中央取消农业税、提供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等惠民政策,从而不忘党的好,跟着党积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 抓好普法教育,推进农村全民守法进程

围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教育,推动乡镇和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依照宪法和法律来开展工作,教育干部不可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为己授权,推动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规范农村群众的民事行为,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营造积极健康的农村法治环境,打造一批农村法治示范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土地、森林、水利、教育、信访、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开展法律法规教育,促进农村群众依法维权、依法维护公平正义、依法取得物质财富,推进农村全民守法进程。

4.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农村精神文明氛围

将道德讲堂推进到农村,利用其特殊功能在党员群众中弘扬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在方式上,这个讲堂并不像城市社区那样拥有固定场所,有时在村委会议室,更多的时候在群众家的院坝里、学校的操场上、村里的广场中,往往以群众会的形式进行。在内容上,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孝顺儿女、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事迹,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弘扬真善美,痛恨假丑恶,远离黄赌毒,批评好吃懒做,训诫偷摸扒窃,抵制封建迷信,促进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良好道德的养成,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道德氛围。

5. 抓好应知应会知识教育,提高群众脱贫致富水平

一个是开展中央、地方的支农惠农优惠政策的宣讲,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如精准扶贫政策,教育、就业、健康、养老、交通,安全饮水、安居工程、异地搬迁、财政金融,人居环境整治、林业生态补偿等扶贫民生政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政策等。另一个是开展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方面的培训,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如以村民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旅游、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农产品种植、病虫害防治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的示范培训。

通过以上五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目标和提升达到这些目标的治理能力显然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1.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稳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首要的目标应是持续巩固和稳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赢得广大农村群众持久的、始终如一的衷心拥护和行动跟随。从根本上说,这个目标早已实现,但是就具体的个体而言,就具体的时间段而言,就具体的表现而言,有时候并不尽然。因为人的意识并不会从头脑中自然产生,甚至对于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也并不必然会与大多数人一样会遵循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或者说有些人的认识速度会比多数人要慢一些才能跟上来,或者说有的人最初本来已经产生了认识,但是又因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而动摇了,这些都是由于人本身作为物质其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以致其认识也存在局限性和差异性,如同样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政策使一些人、一些地区先富起来,或者说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并非都认为或者认识到这是党的领导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像桐梓县七二村和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人那样通过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来赞颂和感激党的领导,正好相反,有少数人却“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或者说很容易受到外部的谣言影响而动摇之前的拥护和跟随,甚至可能产生质疑。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不断地从外部向人们的头脑输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等思想,可以说这些实际上就是在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而对人们包括农村基层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对于稳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意识

提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使各社会主体能够在开放、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因为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其次,一些农村基层群众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存在畏惧感,信心不足,主体意识不强。再次,有的农村基层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怕吃苦的懒惰思想,独立自立的主体意识不强。所以需要不断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达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目的。

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法治意识

提升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还需要发挥社会组织、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法治保障的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农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因为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每当多数人因少数人思想认识落后和行动滞后而造成整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受损时,或者见到懒惰等靠要者获得国家提供的利益时,往往感到不公平不公正,对这样的人和事充满了怨恨,往往不是采用自治和法治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在背后辱骂说风凉话、当面挖苦讥讽,宣泄不满的情绪,或者干脆学着负面典型,也到政府部门去等靠要,甚至采取违法的手段达到维护多数的利益等等。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或者群众自治组织通过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进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如多数先进示范、带动少数后进跟进,或多数先进批评教育少数后进影响整体利益而驱使后进者加快跟进,以及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来培养人们崇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遇事找法和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合理利益,来实现提升农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意识和法治意识,从而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