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礼赞
——论济慈《秋颂》之美

2019-01-30 05:33康佳佳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诗节济慈秋景

康佳佳,杨 臻

(1.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2.新乡学院 培训中心,河南 新乡453003)

约翰·济慈(John Keats)出生于18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雪莱齐名,“但济慈缺少拜伦式的强烈反抗精神,也不像雪莱对未来充满憧憬,而是沉溺于‘纯美的’‘永恒的艺术’领域中”[1]47。其一生爱美、尊崇美、追求美。济慈一生悲苦,因此将自己全部的激情都奉献给了诗歌创作,并通过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济慈认为诗歌想象构建了一个全新世界,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家园是用‘想象力’建造的”[2]57。而《秋颂》正是诗人对美的无尽追求,才促使他将眼中的美景通过想象力化作不朽的诗行。

诗歌分为三节,诗人从秋景、秋人和秋声着手,塑造了三幅极具美感的秋景图、秋人图和秋声图,整首诗字斟句酌、精雕细琢,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描绘了丰富而具体的秋之美。

一、成熟丰硕的秋景图

开篇伊始,“雾霭的季节,果实圆熟的时令”[3]17(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4]129),诗人将时间定格在初秋的早晨,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去,放眼望去万物一派成熟之象,不禁让人心生愉悦之情。接着第二句诗人提到秋的密友——“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4]129,秋和成熟的太阳结成亲密的伙伴。接下来,随着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葡萄缀满藤蔓、苹果压弯老树、葫芦和榛子长相大好、花开遍地,就连蜜蜂也忙碌得一刻不停。当这一系列的画面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禁随着诗人的描写进入他的这幅成熟圆润、丰收喜悦的秋景图中。而在这幅秋景图中,又处处暗藏着颜色的搭配,我们看到了白色的晨雾、火红的朝阳、五彩缤纷的果实以及姹紫嫣红的花朵等,充满生机的颜色搭配使我们不禁沉醉在这色彩斑斓的秋日美景之中。

在这一诗节,我们不仅能看到一帧帧秋天万物成熟的静态画面,初秋的早晨,空气清新、花香四溢、果实圆熟,同时从这些精挑细选出来代表秋收意象而搭配的动词也能感受到诗人的用心良苦。葫芦用的是“swell”[4]129(胀起),榛子用的是“plump”[4]129(变胖),花朵用的是“set budding”[4]129(催开),勤劳的蜜蜂则更加繁忙,不仅从夏天开始采蜜,而且从“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4]129这句中可以看出,蜜蜂夏天采的蜜都已经要溢满蜂房,而秋花又在不断开着,竟让蜜蜂产生错觉,“以为暖和的光景要长驻”[3]17。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仿佛这一帧帧温暖丰硕的静态图也灵动起来了。在这里,静态与动态的巧妙融合,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初秋的魅力,陶醉在秋日的美景中久久无法自拔。

诗人在这一节运用头韵的修辞手法,如第一行的mists and mellow[4]129以及第十一行的clammy cells[4]129。头韵的使用使诗行具备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通过声音使诗歌的意境和音韵和谐相融,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使得这幅成熟丰硕的秋景图变得立体起来。

尽管这一诗节处处体现着秋日的成熟丰硕,感受着诗人看到美景后情不自禁的愉悦之情,可“诗人却用了‘密谋(conspiring)、背负(load)’这样饱含贬义的词语。正是因为秋和挚友太阳的‘密谋’,才使得苹果挂满枝头,老树不堪重负,尽管这是成熟的象征,但也预示着死亡的来临”[5]46。 因此,整首诗的基调看似欢欣愉悦,背后也隐藏着美景易逝的淡淡忧伤。

二、丰收喜悦的秋人图

诗人在第二节一开始就用拟人的手法提出一个疑问,“谁不曾遇见你经常在仓廪的中央?”[3]17仿佛是在和秋对话,答案是任何有田野经验的人(whoever seeks abroad[4]129)都会发现,你时而“漫不经心的坐在粮仓的地板上”[3]18;时而“在收割了一半的犁沟里酣睡”[3]18;时而“像拾了麦穗,跨过溪水”[3]18;时而“傍着榨汁机,一刻又一刻仔细的瞧”[3]18。在这里,“秋”化身为四个不同劳作者的形象,或是随意(sitting careless[4]129)坐在打麦场上的打麦者,或是熟睡(sound asleep[4]129)在田垄上的收割者,或是缓步(keep steady[4]129)跨越溪水的拾穗者,或是耐心看着(patient look[4]129)酒酿留下的酿酒者。诗人塑造的四个人物形象,分别从坐(sitting careless[4]129)、睡(sound asleep[4]129)、行(across a brook[4]129)、立(by a cider-press[4]129)这四态,既刻画了秋农忙碌时的不同形态,又充分表现了劳作者秋收时喜悦的心情。在这幅秋人图中,四位秋农看似都是静止的劳作者的形象,可读者却不禁化身为诗中的打麦者,随着诗句中簸谷的风发丝飘扬(hair soft-lifted[4]129),变身为收割者为诗中的罂粟花香所沉迷(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4]129),随着拾穗人跨越溪水(across a brook[4]129),看着酿酒者榨出酒浆(cider-press[4]129)。“在这里,‘静’与‘动’互相衬映,留下的视觉意象是那样的温馨和谐。”[6]52

通过农夫们的忙碌,可以看出诗人将时间定格在了秋之中的秋收时分,从农夫睡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上(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4]129)可以推测出具体的时间应是农夫们忙碌过后的午憩。如果说第一诗节是在秋晨雾气笼罩下万物成熟的时节,那么在这里,“秋”化身为四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农夫,来亲身体验秋收时的喜悦。因此,在这幅秋人图中,诗人为我们精心刻画了四位神态各异的劳作者形象——打麦者、收割者、拾穗者、酿酒者,通过他们,诗人既写出了秋收时农夫们辛勤劳动,喜获丰收的愉悦之情,同时又感受到了他们在劳动过后休憩时的恬静心情。如同诗人在第一诗节通过头韵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的美感,诗人在这一诗节,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拟人化,化身为忙碌的秋农们,并赋予其行动和情感,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并运用反问看似在发问,等待答案,实则是建立起和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起共情,共同感受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如同诗人在第一节诗选取的饱含贬义的词来暗示美景易逝,在这节诗中诗人用“hours by hours”[4]129来暗示时间的不断流逝,期望通过秋农们的忙碌,来暂且忘却这秋之将末的无奈之情。

三、美妙动听的秋声图

第三节,随着情感的不断发酵,欢欣喜悦之情达到高潮,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春歌在哪里?哎,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你有自己的音乐”[3]18。尽管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春之歌,可是你却拥有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交响乐。因此,在这一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听觉意象的秋声图。在这幅图中参加合唱的嘉宾有小昆虫(small gnats[4]130)、群羊(lambs[4]130)、蟋蟀团(crickets[4]130)、知更鸟(red-breast[4]130)以及燕群(swallows[4]130),并且每一种动物都精心搭配了动词来模仿其叫声,“mourn”“bleat”“sing”“whistle”“twitter”[4]130。正如诗人在第一节和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这里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不仅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动物们的叫声,同时使得诗行也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使得秋天变得有声有色,随着诗人身临其境般地沉醉在这美妙动听的交响曲里。在如此美妙动听的交响曲中,动态中包含着静态。当夕阳映照在虽收割完但仍留麦茬的大地时留下玫瑰般的余晖,这么温暖人心的静态画面顿时让我们爱上了这收割后的田野。在这里,动态与静态、声音与色彩巧妙融合在一起,让我们不禁沉醉在这秋之美景中。

然而,从飞虫同奏哀音(wailful choir[4]130)可以看出,这是到了晚秋时节,诗人在表达无限的留恋之情。从“soft-dying day”[4]129(将逝的一天)可以看出是在傍晚,农夫们在一天的忙碌过后,便在这专属于秋天的音乐会中感受别样的秋日之美。在这一诗节,这幅秋声图同样是动静相宜。诗人把所有的声音汇成一支悦耳动听的交响曲,带领我们在美妙动听的乐曲里感受不一样的秋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在心生愉悦之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秋天已逝的无限眷恋和缅怀,在描写秋虫的合唱时,选用的仍然是饱含贬义的“wailful”[4]130和“mourn”[4]130。可以说,这两个词的出现,既让我们聆听到了小动物们合唱时美妙的乐曲之音,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乐曲中对秋天已逝的悲鸣和哀叹。因此,整首诗也可看作生命的一场轮回:诗人在第一诗节描写秋日万物成熟的景象;在第二诗节描写秋农们忙于收获的喜悦之情;第三诗节便在歌声中表达了对秋天已逝的缅怀之情。从秋之初的一派生机,到秋之中的忙于丰收,再到秋之末的无限留恋,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变换,同时也看到了生命的起灭。读完全诗,我们既能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丰硕,也能感受到愉悦背后淡淡的忧伤。

四、结语

济慈一生都在追求美,而这首《秋颂》正体现了他对美的极致追求,整首诗无论是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极具美感。结构上一分为三,相互映衬;内容从秋景到秋人再到秋声,既有万物成熟的美景,又有忙于丰收的农夫,还有自然界的各种虫鸣鸟叫……这首诗既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又从五官上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视觉上我们看到了果实成熟、花开遍地、蜜蜂采蜜、秋农忙碌、群羊咩叫、蟋蟀唱歌、知更鸟呼哨、燕子呢喃……嗅觉上也仿佛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各种香气:果香、花香以及麦子成熟的香气和酿酒时的酒香……闻到这些香气便使人口舌生津,好像尝到了水果香甜、酒浆醇绵的味道,还有自然界的虫鸣鸟啭,我们似乎听到了秋虫们的声音汇织而成的秋日交响曲,随着诗人描绘的这一幅幅秋日美景图,秋天变得具体形象、可触可感。同时,整首诗的时间跨度不仅是从秋之初、秋之中再到秋之末,也从一天的清晨写到中午再到傍晚。我们不仅感受到一天之中从早到晚的时间变化,也体会到整个的季节变换。整首诗虽然在描写秋天,却在“第十一行提到夏天,第二十三行提到春天,最后在暗示了冬天的来临,从诗歌的段落结构上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季节循环以及人的出生、成熟、死亡的生命轮回”[7]142。

因此,《秋颂》这首诗经过诗人精心的构思,三个诗节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人和物、静与动、声音和色彩巧妙地构成一个整体,将秋之韵味表现得出神入化。尽管这首诗将收获之秋的欢喜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也隐含着淡淡的忧伤和对美景的无限眷恋。读这首诗,完全是一场视听盛宴,诗人为我们描写的“秋景图”“秋人图”和“秋声图”,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乐,而且动与静的融合又是那么的完美,我们不但领略了秋的无限韵味,更能亲身感受到秋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无限风情。《秋颂》这首诗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笔下的秋是活灵活现、可观可感、具体而形象,且令人充满向往之情的,也完全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细读每一诗节的内容,我们都感受到无尽的美感。

猜你喜欢
诗节济慈秋景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摄影·美好安徽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落实双碳目标重要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秋景
江渡
《采薇》里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