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效率”到“关注效能”
——新课程视域下高效早读课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01-30 06:18黄生延
中学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早读课学期效能

黄生延

[作者通联:甘肃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关注效能”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的大势。“效率”和 “效能”虽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差别很大。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从教学实际来看,效能导向的教学与效率导向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前者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要相信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后者倡导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由教师负责掌控整个课堂,采用严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

早读课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不像正课一样,由专人负责开展,故而,不仅需要讲究具体的方法,更需要规律性的原则,并合理、有效地安排进程。基于此理念来关照早读课实施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以往早读课的开展无论从内容的规定还是形式的设计,都与目前新课改的理念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探索一种高效早读课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从“关注效率”到“关注效能”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召唤,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组织理念的转型

传统的认识,早读课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注重当下的“效率”,而忽略长远的规划。当我们把视野转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即可关注早读课的 “效能”,组织早读课的理念也会由此而转变。

1.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发展”

在以往的早读课中,我们以追求早读的最终结果为最高宗旨,即诵读了或背下了什么下,早读课的组织者,就会统统将价值取向落到某一节早读课上内容是否通过适合的手段达成理想的结果这一点上,关注学生在某堂早读课的学习状态和成效,于是就不小心把“学生”这一主体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高效早读课的价值取向由于将视野放宽、放长,进而就从关注某一节课的效果转至关注某些诵读内容和某种开展行为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否具有意义上,继而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

2.从关注“效率”到关注“效能”

当我们追求“效率”时虽未完全忽视学生,但关注的重点却是学生某些内容、某一时间、某个环节的学习成效。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角只在当下,不关注学生的过去,也不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如果我们从“高效”出发,那么眼光和视角则会变得更加长远,不仅关注某些内容、某一时间、某个环节当下是否有效,更关注它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所能够产生的效能。这就与当下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效能”追求的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及模式,这会促使我们将自己的视角落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上。

二、实践模式的创新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必然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求所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采取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方式、切合实际的来构建教学。在早读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确保当下教与学的“效率”时,又兼顾统筹教学发展过程中的“效能”延展,那么便能够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

1.早读课结构转型

以往的早读课组织教学模式,我们是将一节30—40分钟的早读课做纵向的安排,而一周或者一学期乃至三年的早读课之间处于并列的关系。我们的组织模式是一节课完成一项或几项教学内容,因此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独立的。

基于“高效”的早读课教学更关注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一节课的纵向板块划分,到一学期乃至三年的课时之间的“横向”延伸与递进,两者紧密交织、不可分离。

(1)将一节课做纵向环节划分

早读课教学结构的转型,从一个课时来看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一节30—40分钟的课被分割成3个环节——“课头、课肚、课尾”:课头、课尾各占5-8分钟,课肚占20一25分钟。

①课头

课头环节从学生进入早读课开始,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的、具有互动性的诵读内容作为素材,通过全体齐读的方式,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提振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一环节中,所选择的内容,不宜太难,而应该选择学生已经熟悉的、具有可被不断深入挖掘的材料,“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自觉进入良好的早读状态。

②课肚

课肚环节是一节早读课的重要学习时段,它占据了约20-25分钟的时间。课肚可以安排本节早读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课肚环节安排的诵读内容不仅需要精心准备,要注意配合教学的实际进度,兼顾学生目前的学业水平,还要设计多样化、递进性的形式来开展学习,而且需要经历多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横向的延伸和递进。比如,在高一第一学期后半学期,结合必修二“现代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笔者就安排了4个课时的课肚环节来完成递进性的学习,选择背诵汉乐府《江南》和曹丕《燕歌行(其二)》(秋风萧瑟天气凉)两首古诗,诵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一篇古文,朗读朱自清《匆匆》和郁达夫《雨》两篇现代散文。通过连续4个课时的课肚环节的递进性学习,再加上学生对课内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经历不断深入的感知、积累、体验、拓展的学习过程。

③课尾

课尾环节的安排往往能起到突破、强化、转换、调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巩固学习效果。我们一般会让学生选择精美句段,或者进行个性化的诵读活动。

(2)将一学期做横向延伸

任何学习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掌握、吸收的过程,因此将一学期做横向延伸,让整个早读课开展序列化,使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习形式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与记忆特点。

①单元组织

将若干早读材料以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情感陶冶等目标的相关性安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是较为理想的。将一节早读课40分钟做纵向划分,将一个诵读材料在若干节早读课做的横向发展,这样,整个早读课的教学便在有序、严密的交织与包裹中得以逐渐推进。

②单元递进

将一个学期的早读课安排或设计成6-8个有组织的单元,每个单元的前后安排既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又需要考虑递进式的连续性,而不是随意地割裂单元之间的联系。一个学期是一个整体,而每个诵读材料单元又内含一段相对独立的完整学习体验和学习经历,各个诵读材料之间彼此关联与延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2.早读课素材多元运用

基于“高效”的早读课追求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连贯发展,而素材是帮助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和工具。因此,开发具有价值早读课教学素材,并合理、有序地组织开展,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梯度发展提供有效养分。

(1)课本素材重组再构

①已学素材深度运用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活动积累起来的相关知识,具有特定的、多样的价值。通过这些素材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障碍,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度理解已掌握的素材,让有价值的知识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

②将学素材提前学习

提前学习即将学习的相关的、适合的素材并不意味着将来不再学习它,而是目前阶段进行的丰富的拓展学习,并为日后深入学习该内容提前解决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问题。

③课外素材补充运用

在新课改视域下,教材内的素材已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早读课上,必须选择优质的课外素材来补充课堂教学,并能够尽可能地让课外的优质素材发挥其最大化的价值,与学生已积累的素材发生深层关联。

(2)优质素材反复运用

学生早读素材不能只是追求量,更要追求质。既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素材,就应该反复运用以加深记忆,并对其进行深度开掘。

①不同经验的积累

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素材,包括相关学习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而通过某些具体的诵读素材,学生就能够获得体验、理解、感悟的经验,甚至创造综合性的学习经验。

②不同梯度的设计

同样一个诵读素材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必然会获得有梯度性的体验,比如拓展与加深,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随着诵读的不断深入,其综合素养也会有序地得到发展。

③不同价值的提取

同样一个诵读素材根据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可以有侧重地提取不同的价值,比如背诵诗歌到阅读诗人评传,再到评价与鉴赏相关作品,都可以通过诵读的不断推进而得到落实。

3.早读课素材有效组织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早读素材,视角是点状的,但是,当我们开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视角就会发生转变,从素材的可发展性以及素材之间的多元关联性去深度解读,并且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

(1)早读素材的纵向安排

“纵向”指的是纵深的发展,它可以体现在一节早读课中诵读素材的纵深发展,也可以体现在以一个学期为跨度的早读课所有诵读素材的纵深发展。早读素材的纵向安排主要以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培养纵向递升,以诵读内容为点串起纵向螺旋式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方面,对同一诵读素材做纵向递升,把同一诵读素材在一节课或多节课的进行中有梯度性递进,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相应的教学价值,让诵读的过程拥有前后的连贯性和更多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对不同诵读素材做纵向连接,通过挖据和分析不同素材的价值,从而根据难度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做纵向的连接,让素材和素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连贯性联系,促成学生的能力诵读中连续性发展和螺旋式上升。

(2)早读素材的横向设计

根据诵读素材的教学价值以及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判断,将某一时段内相关诵读素材做横向安排,可以使它们相互助力并能够碰撞出新的教学效益,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素材内容的理解。在素材的横向安排中,以教材内容为主,教材外的内容为辅,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发掘素材深层次的多元联系,让学生对诵读内容都产生独特而深刻的记忆,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诵读素材之间的纵横交织

对一个学期的诵读材料,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让所有诵读素材之间环环相扣,纵横交织,让每一个节点上的诵读素材的安排都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诵读素材价值的充分发挥,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无尽的营养。

三、高效早读课模式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关注人的整体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养,;二是强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信息意识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摆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三是注重“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因此,高效早读课必须紧紧围绕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等诸多环节建构,最终推动早读课的有序建设和良性发展。

1.细化目标:让早读课有“的”可追

学生在中学阶段早读课必须有明确而细致的目标,并且有顺序上的先后。教学目标不能模棱两可,教学顺序不能混乱颠倒,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真构建序列化、层递性的早读课。

2.丰富内容:让早读课有“料”可读

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对于诵读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就有了规划。首先,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有价值的诵读素材;其次,需要对素材做价值评估和区分,哪些素材值得重点和深度学习,哪些素材只需要做浏览式的浅层学习。其次,素材与素材之间有不同的关联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对它们做出先后的安排、课时的分配,以及不同的完成方式等。

3.优化形式:让早读课有“趣”可寻

前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对早读课预设中发生的,最后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有效的、创新的方法来达成预设的意图和目标。在早读课中,领读、齐读、自由诵读、分组朗读,各种形式都应诵读材料而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调的形式,让早读课有“趣”可寻,成为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关键性保障。

4.强化管理:让早读课有“规”可依

对早读课的监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矩”,既要发挥教师管理的效力,又要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动力。让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让每一个学生在早读课的每一分钟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提高诵读的效能。

5.科学评价:让早读课有“据”可查

评价既是调控教学的航标,又可以帮助教师反观教学的成效,从而逐步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构建高效早读课,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升早读课的效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视域下构建高效早读课模式,必须从“关注效率”转到“关注效能”。教师必须在“高效能”视角的驱动下,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规划教学、运用教材,组织课堂。只有这样,早读课才能成为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在合理的、连贯的早读课进程中得到无限可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早读课学期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提高语文早读课效率的途径
高效运用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方法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提高早读课效率的五项举措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