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开掘课堂细节审美之“富矿”

2019-01-30 06:18曹加明
中学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富矿史铁生黑夜

曹加明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育己育人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智慧园地,而立足于语用审美视角的课堂细节,无疑应该是这一“园地”中很能彰显教学智慧的“富矿”,一线教师不可不留心、深挖此“富矿”。引导学生在对此“富矿”的开掘中品味语言、激发思维、引导审美、理解体悟,既是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需要,更是从微观视角扎扎实实地对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然要求!

一、文本的细节之美——言语建构的“富矿”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文本的细节是学生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的重要对象和载体,而文本细节本身又不都是显眼亮丽、自带“光芒”的;这就需要师生擦亮“眼睛”,在语用审美实践中细心发现,以更好地开掘文本细节这一积累语言、建构语言的 “富矿”!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 《〈论语〉〈孟子〉选读》中的《儒家之道》一章节时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细节中的“勿”很值得揣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将“勿”分别换为“竟”“必”“亦”等词,进而比较辨析其语意、情感等方面的差别,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理解和建构。学生在替换、比较中发现——“己所不欲,‘竟’施于人”之“竟”字,将当事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出人意外之举活脱脱地展现出来,自己“不欲”,却“施于人”,究竟是何居心呢?学生从“竟”字中探究到此时的当事人要么是“头脑发热”,无意中神智错乱;要么是别有用心,“以邻为壑”……如果是前者,虽然情有可原,但也需要恢复冷静与理智;如果是后者,则更值得警惕,因为别有用心,“以邻为壑”无疑已经滑向人性之丑的“泥淖”了……如果说“己所不欲,‘竟’施于人”只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无知”和“傲慢”,那么“己所不欲,‘必’施于人”显然已经带上了为人所鄙弃、所不齿的“狂妄”和“独断”。学生感受到——这一个“必”字,将此类人的专横和武断刻画得淋漓尽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以同理心推己及人,不将自己“不欲”的强加于人,一个“勿”字,干脆果决,既不优柔寡断,亦无以邻为壑的丑恶之心。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无傲慢武断,亦无专横狂妄,展现的是宽厚仁爱的一面,那么“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展现的无疑是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的通达思维和尊重他人的人文情怀。

在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勿”分别换为“竟”“必”“亦”的比较辨析的语用实践中,彰显的是难得的教学智慧:学生不仅历练了语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审美意识——感受语言背后的通达的思维之美和冷静、理智、宽厚、仁爱之美……语用审美视角的文本细节,是值得发掘的言语建构的“富矿”。

二、对话的细节之美——思维发展的“富矿”

立足于语用的对话细节,往往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从寻常的言语表象引入到思维的纵深,去发现对话细节里的教学智慧之美。

上海市建平中学的郑朝晖老师在第二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执教《老王》一文时,在课堂上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深蕴教学智慧的促发思维的对话。

师:同学们可以关注一下老王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否与一般人不一样?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作者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的回答就与常人不一样吗?

学生:按常理,应该回答“是”或者“不是”,而这里老王似乎在回避……

师:回避什么呢?

(学生都若有所思)

学生:回避“家”这个话题,或者说老王不愿承认那里是家?

师:可以想象老王内心是怎样的呢?

学生: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感。

学生:渴望家一般的归属感。

学生:还有一处,老王的回答也与常人不一样。老王送作者香油和鸡蛋时,作者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只说,我不吃。“我不吃”的意思正是“都给你们吃”,好像包含着对“你们”(指钱钟书杨绛一家)的质朴的感情。

学生:我觉得老王和钱钟书杨绛交往后很想和他们成为亲人。

师:在和老王的交往中,杨绛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给钱。

学生:这恰是老王内心不愿意接受的。

师:老王的这种异常的表述或者说异常的回答背后隐含的内心感受(教师板书:表述的“异常”),作者杨绛当时关注到了吗?是什么时候明白的呢?

学生:当时没有,好像是忽略了。

学生:几年过去了,作者渐渐明白的。

师:于是作者杨绛的情感归结到一个词——

学生:“愧怍”。

郑朝晖老师在此课堂对话中,智慧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表层进入言语表述的异常之深层,进而进入意蕴深层和人物的内心深处,在对话细节中发现思维纵深的精彩——言语表述的精彩和作者杨绛内心深处的“愧怍”之自省担当之美。课堂对话的细节,往往是思维发展的“富矿”,细心地进行语用性开掘,能够发现别样的思维之美!

三、鉴赏的细节之美——审美鉴赏的“富矿”

课堂上细节的鉴赏,可以激发出学生言语品味、审美鉴赏的热情,因此,面对细节鉴赏的审美的“富矿”时,务必要引导学生定点发掘鉴赏细节之美。

教学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貌似冗长绕口的文字形式蕴含着怎样的意蕴、情感?为什么不直接表述为“在那些黑夜和白天”呢?学生在赏析“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和“那不眠的黑夜后的”之修饰语和貌似反复的语言形式之后,逐步感受到史铁生慢慢感悟到的、此前被他忽略的母亲之大美。

1.默默尊重的理解之美

史铁生发现母亲在面对他自己这个敏感、脆弱的瘫痪儿子时,无法诉诸语言、诉诸听觉,母亲怕引起哪怕一点点的不必要的伤感式共鸣,母亲只是默默地呵护着史铁生的易碎的“玻璃”心。史铁生也终于发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终于发现母亲对自己默默呵护、尊重中的理解之美。

2.自我劝慰的心酸之美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怕触发“脾气坏到极点”的史铁生的“痛点”,不能絮叨,甚至不能过多地鼓励、安慰史铁生,母亲只能小心翼翼地轻声“提示”“恳求与嘱咐”,甚至只能如此“自我安慰”。儿子史铁生的痛,还能放声宣泄,而母亲的苦楚只能选择酸涩于心、苦楚于内,自我安慰。多年之后,史铁生终于在“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中感悟到母亲自我劝慰的心酸之美!

3.昼夜难宁的纠结之美

母亲面对“失魂落魄”的儿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儿子太过敏感,母亲甚至无法太过直接地安慰、勉励,甚至不能直接陪伴史铁生走进地坛,欲陪伴而不得的揪心和放心不下的焦虑,织成了母亲昼夜难宁的纠结之美,因而母亲只能在“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饱受煎熬。

4.替儿受苦的无奈之美

母亲在无数个难熬的白天和黑夜之后,萌生了替儿受苦的极为无奈的念头——“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只能替儿受苦,这是一位母亲最无奈的伟大抉择,史铁生从中感悟到了母亲替儿受苦的无奈之美。

5.双重茫然的目送之美

在地坛,实在放心不下的母亲不能“大张旗鼓”地寻找儿子,只能“步履茫然又急迫”地寻觅,“视力不好”的母亲,只能悄悄地“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身心疲惫,步履茫然、内心茫然,小心翼翼地如此地寻找,如此地目送!双重茫然的目送之美,终于被冷静之后的史铁生所体悟到。

6.未必如愿的期盼之美

母亲希望痛苦、迷惘中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不再“寻死觅活”——“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但母亲也无法保证儿子一定能够找到这条路,甚至不能“大张旗鼓”地陪伴儿子寻找,只能是期盼儿子自己觉醒,只能“暗自”地“祷告”。在母亲离世之后,史铁生找到了这条路,只是“子欲‘报’而亲不待”,何其痛苦!好在史铁生终于发现了母亲那未必如愿的期盼之美!

在对“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的鉴赏细节的再发现中,学生不仅开掘了这一审美的“富矿”——发现母亲之美,还从这一话语形式中读出了史铁生后来终于意识到的母亲所承受的煎熬和史铁生自己 “欲报而亲不待”的后悔与痛楚,“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这一细节无疑就是撬开文本外壳的智慧 “杠杆”……

四、品悟的细节之美——文化理解的“富矿”

着眼于语用审美的课堂细节品悟,不仅是学生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富矿”。教学《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细节中的文化之美。

1.刚健厚德之美

当邠州百姓无辜受害时,本来“事不关己”的段太尉挺身而出,为民“已乱”,其刚健有为的一面让人振奋不已;在泾州农民被焦令谌“以大杖击二十,垂死”时,段太尉“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其厚德仁慈之美让贪得无厌的焦令谌都羞愧不已。毋庸置疑,“已乱”“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等细节彰显了段太尉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之美!

2.不惑不惧之美

在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面对为非作歹的悍卒而忧虑得“戚不敢言”时,段太尉没有沉浸于忧虑之中,而是“仁者不忧”,主动捡起常人躲都来不及的“烫手山芋”——“已乱”;当第一责任人白孝德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段太尉是“知者不惑”,思路明晰——“愿计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当常人都很担心郭晞的士卒前来报复时,段太尉是“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无所畏惧地深入郭晞的军营,说服郭晞。“愿计事”“解佩刀”等细节展现的段太尉的不惑不惧之美让人无法忽略。

3.忠贞不苟之美

在同僚们大多“随大流”地附和朱泚僭越称帝而“其乐融融”时,段太尉却是以象笏“奋击朱泚”,绝不苟同,更不应和,难道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冲动”之举么?学生经过品悟之后发现:当然不能将段太尉误读为“冲动”的“武夫”,“奋击朱泚”彰显的正是段太尉维护统一的“大节”之美——忠贞不苟、宁折不弯的人格之美。

4.谦逊低调之美

为民“已乱”的段太尉一身浩然之气,刚健无畏;为国奋击叛贼朱泚的段太尉,刚直不阿;而日常生活中的段太尉却是另一番模样—— “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毫无架子,“常低首拱手行步”的细节彰显的正是段太尉谦逊低调的君子之美……

课堂上对 “已乱”“愿计事”“解佩刀”“奋不虑死”“常低首拱手行步”等细节的品悟,学生理解感悟到了刚健厚德之美、不惑不惧之美、忠贞不苟之美、谦逊低调之美……在理解中传承文化之美,进而去在传承中创造文化之美,是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当务之业。

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在语用实践中挖掘课堂细节这一蕴含着教学智慧的“富矿”,发现文本、对话、鉴赏、品悟等课堂细节之美,不仅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语言理解、品悟中发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审美的广阔世界,更让“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接上一线课堂教学细节审美的地气……

猜你喜欢
富矿史铁生黑夜
抚顺东露天矿提高油页岩富矿回采率的技术研究
黑夜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黑夜在哪里?
以用户驱动的数据新闻产品打捞“汶川记忆”——浅谈澎湃新闻如何挖掘“UGC”富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沉默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