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对比手法运用

2019-01-30 15:28朱丽燕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手法笔者意识

朱丽燕

对比手法在经典文本中并不罕见,对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以下简称“《一》文”)这样的经典文本,也早有研究者指出了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比如严华银老师在强调让学生真正自主“独创”和“批判”时,就明确需要理解文中的“对比”描写的目的,欣赏“对比”的艺术。 而笔者在分析该文本的时候,大脑里忽然闯入一个想法:要让学生自主解读并有所发现,其前提是什么?很显然,如果教师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那学生的自主空间必然就会很小;可如果教师不掌控课堂,那文本解读的方向又不可能得到保证。 思前想后,笔者以为折中的方法应当是:教师建立生本视角,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自主发现,最终实现成功的文本解读。 本文就以《一》文中的对比手法运用为例,阐述笔者的粗浅思路。

一、如何让学生自主发现对比手法的存在

对比永远是解读文本最直接且有效的工具之一,人们口中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对比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朴素运用。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下意识地也会运用对比手法。 但当这种方法成为作者写作文本的手段,而学生只作为解读者甚至是旁观者时,他们对文本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感知未必会非常灵敏,而教师的讲授往往有越位的嫌疑,因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比手法的运用, 就成为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必须突破的第一个难题。

纵观同行的研究,笔者发现有老师从写“泪”的诗句导入教学,笔者以为这是很有创意的,该教师结合写“泪”的诗句,然后概述文本,重点品读文中两处观众的辱骂与攻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借鉴该方法引入,但不同的是提了两个问题:文中多处提到了观众的辱骂与攻击,这样的场景同学们是否熟悉? 而到了文章末尾,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在他们呼喊“好极了,好极了”的时候,你又能读出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 实际上暗地里将学生引入了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道路。 此时学生并没有明确感觉到笔者的意图, 而笔者也没有明确让学生知道必须去寻找对比手法的运用。 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之下,感受到的就是同样是观众, 但在不同情形下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 这样的认识必然会驱动学生去寻找文中存在着对比的地方,而这一学习过程,又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运用的价值。

于是我们发现,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对比手法的存在, 实际上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有效切入口。 当学生习惯了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去进行所谓文本的解读后, 忽然有着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发现文本奥秘的机会存在, 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窗口。

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比手法的价值认识

当我们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并发现其价值时, 需要知道的是唯有在感受对比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 《一》文中对比手法运用较多,但由于文章篇幅长, 对比跨度大, 学生未必能够一下子看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慢慢品味,慢慢琢磨。

其实,当学生有了寻找对比手法运用的意识之后,他们是会有所发现的。 例如,“格雷沃广场的刑台远不如菜市场的刑台那样好看”这一句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将两个刑台进行对比,而且还以“好看”来形容? 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刑台本身是杀人的场所,缘何在观众眼中竟然变成了好看? 显然这是一个对比手法的运用, 即使在平常人看来, 刑台也应当是远离“好看”的,为什么文章中又偏偏这么写呢? 有了这样的问题,文本的解读空间也就打开了。

再如,“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 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东方建筑居然像个怪物,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东方建筑以及东方文化的什么样的观点? 又如,“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为什么是小孩们和姑娘们? 还如“从这里起他就不再动弹一下, 再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何以“不再动弹”,又为什么“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 ……

仔细琢磨文本, 可以发现这样的对比手法运用真的是太频繁了。 而学生一旦发现了对比的存在,就可以真正打开思维空间, 因为每一个对比之后出现的问题思考空间, 都意味着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填补这个空间。 而这个填补空间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更多的知识来进一步了解课文背景, 通过更多的经验与逻辑的推理,来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以及社会性质的过程,如果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存在着指向人性的意蕴的话,很多人性的了解、理解、剖析,其实就存在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中。 同时, 在文本理解与意蕴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会有体验与感悟,这可以迁移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学生往往是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在发现了问题之后,进而发现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这提醒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特别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往往是教学契机的发现机会。 从这些教学契机出发,除了可以发现写作手法的运用,还有其他许多有价值的元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从教师生本意识向学生主体意识转变

其实,在上述对比手法的分析中,笔者特别注意的一点, 就是不让自己的意图过于明显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譬如对对比手法的发现与分析,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的,对《一》文中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地、重复地阅读去发现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笔者认为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发现中,文章通过对比来揭露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善恶才能为学生所发现, 而包括对比手法运用在内的写作手法也才能为学生所体会。

这是教师生本意识的产物,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生本意识的建立最终要向学生转变, 即只有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 才能为文本解读打开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时, 他们才会有意识地积累知识以为文本解读提供更多的工具,才会有意识地形成或批判、或建模的文本解读的态度, 从而保证自己在面对不同文本时都可以拥有一个恰当的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这里说从教师生本意识向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变, 并不意味着教师生本意识是落后的,恰恰相反,生本意识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坚持的意识,只有有了生本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 而满足了这一条件之后,再向学生主体意识转变,将学生真正明确为文本解读的主体,尊重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一切想法, 判断学生在产生想法背后的逻辑,进而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这样更加容易让教师和学生的观点,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趋向一致。

总之,《一》文中,对比手法的充分运用,不仅打开了学生解读文本的空间, 也打开了学生掌握写作技能的空间, 实际教学中在生本视角下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个空间,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猜你喜欢
手法笔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老师,别走……
七步洗手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