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教学中的吟诵

2019-01-30 15:28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诗词

何 琴

古往今来, 有许多诗词大家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都是我的毕生所好。 我想跟我的学生一起分享这些美好。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还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的“诗”,虽然是特指《诗经》,但是,《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无异于是说诗歌就是具有这么大的社会功用。 典雅精练的语言,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审美价值,无疑让古典诗词成为了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首选。 如果学生能真正地读懂一首古诗词,从心底里欣赏它并背诵下来,这种记忆将会是永久的, 学生也能从这种学习中获得诗情画意,这种影响将会是终生的。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大部分学生一听到诗歌,特别是要背诵诗歌就头痛,怎样能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感兴趣,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7年5月,我到鹰潭参加“江西省第二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听到了“素读经典”的传承者陈琴老师的一节课,她用吟诵的方法教授古诗词,据说成果斐然。这宛然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回来后我就在网上查找有关“吟诵”的知识,开始学习吟诵。

“吟诵”到底是什么呢? 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 ”也有人认为“吟”等于“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诵”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讽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意思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可见,“吟诵”是要像唱歌一样唱出声音,有的偏重于“诵”,强调的是抑扬顿挫;有的偏重于“吟”,体现拉腔拉调。

我这才知道吟诵是中国古代人学习、 背诵乃至创作诗歌的方法, 是中华民族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吟诵是感受和表现汉语言音韵美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汉语因其特有的声调起伏而形成了独特的音高变化, 因双音节词语与单音节词语的交替使用而形成了语音的节奏变化, 加之文读中的平声字徐长, 仄声字短促, 又构成了音长的变化。 这三者的结合使得汉语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音韵美,而古诗文就是建立在这种音韵美基础上的独特艺术形式。 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把吟诵的一些知识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对吟诵有一定的了解。 我告诉他们吟诵可以让大家“见字能歌”,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歌唱家,只不过这个歌有一定的规则要遵守。 第一就是要依字行腔,不能倒字;第二是平长仄短,也就是平声字要拉长声音来读,仄声字要读得短而急促;第三是入短韵长,凡是入声字都要读得短促,韵脚则要拖长声音来读。 入声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在方言当中却还存在,南昌话当中也保留了不少,当我给学生讲到这些时,他们兴趣极高,大家争着抢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学生却意犹未尽。 在时机成熟之后,我用吟诵教学法给学生上了《诗经·王风·黍离》。 当我唱完第一节之后,下面掌声雷动;当我让他们模仿我吟诵时,他们跃跃欲试;当我让他们自行吟诵第二节和第三节时, 他们兴味盎然。 吟诵到最后,有的同学眼角闪耀着泪花,他们通过吟唱真正体会到了诗人的痛彻心扉。 这一堂课,一反之前语文课的沉闷,同学们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理解了,领悟了,甚至会背诵了。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我班上的一个女孩告诉我,吟诵不仅教会了她背诵, 而且让她在读的同时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并且体会到诗人当时的真情实感。

是的,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意会的艺术。 讲解、讨论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美妙的诗意烟消云散, 留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术语和标签。 吟诵能将学生浸入到诗文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声音与文字的提示下,跨越时空的障碍,自主地走入诗文所描述的内容,走入诗文作者的内心。 课堂充满了朗朗吟诵之声的那一刻,也是传统文化流入学生血液的一刻。

吟诵使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层面。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高中学生可用吟诵来理解、体会作品,甚至用自身的理解、体会来丰富吟诵,这样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可贵的境界”。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文,过去在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来实现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文的目的, 教学时间长,学生学习热情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尝试着将朗读、吟诵、吟唱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文教学中,在吟诵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实践表明,这样的效果比讲解和讨论更能促使学生走进诗文、读懂作者。

我的这堂课还只是中间穿插吟诵, 其实就诗歌而言满堂吟诵的教学方法,偶尔为之也是未尝不可的。 以教师带领学生吟诵来结构整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在提高吟诵水平的过程中, 逐步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整堂课充满琅琅书声, 教师基本不作讲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体验,完全由吟诵来推进,不强求统一的理解标准。 让吟诵的过程同时成为解读作品的过程,感受母语魅力的过程。 甚至是组织学生进行吟诵比赛,吟诵专场表演,排练的过程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些尝试, 我发现学生是认可这种教学方式的, 他们也认为吟诵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有兴趣学习。 以前提到古诗词,学生都是缺乏兴趣,现在有了吟诵的参与,老师不仅播放音像资料,还亲自示范,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跟老师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帮助。 吟诵是发声的艺术,在课堂上吟诵,让参与的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自信心、 表现欲和诗词鉴赏能力, 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核心能力。 再次,吟诵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这门学科,让语文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泓清泉。 最后,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吟诵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了,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 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 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学习的。

国学教育需要从“目学”回到“耳学”,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目前, 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尝试。 背诵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也便于理解。 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年纪幼小,多半不能记住,更难以理解。 而古代老师,除了解释字义以外,讲解不多,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 学生会记住吟诵,其中如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起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是以古人记的多,悟的也多。 现在讲解太多,背诵太少,讲的记不住,背的无神韵,自然竹篮打水。

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古典诗词也不例外。 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我爱古诗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