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9-01-30 02:26张生林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数学

张生林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感悟理解数学,这对数学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了要求。“问题情境”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其设计的好坏将影响整堂数学课的走向。如何设计“问题情境”,是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标准》中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认为初中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意愿与信心。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老师们习惯了“灌输—接受”与“复习旧知—讲授新课—举例应用—巩固新知”这类的刻板模式。这种呆板僵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更像是一种程序化的模式,只考虑如何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进学生的脑海中,并没有考虑为学生设计出好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惧怕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应运而生。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实际上数学课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的良好教学方式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既可以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但是,在“问题情境”教学热潮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窄化“问题情境”的外延,将“问题情境“仅仅理解为数学教学初始的引入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问题情境”的作用。二是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为了情境而情境,偏离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的种种现象,比如“去数学化”倾向、脱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无关等问题。研究表明,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数学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标的“问题情境”教学理念。

二、新课标对“问题情境“的要求

《标准》中多处强调“情境”和“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情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感受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在总体目标和各个学段目标上都强化了该提法。

无论是直观具体的情境、引发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情感的情感情境、引发想象的拓展情境、引领使用的迁移情境等,都具有突出的教学功能。而在数学课堂上,对于“问题情境”的深入挖掘和运用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以下4个特性:

(1)数学化

数学教学,自然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理解和掌握數学本质、发展数学能力为根本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自然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要为数学内容服务。“问题情境”的优劣应该是“问题情境”是否包含了本节课的“数学内容的味道”,是否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是否包含了“数学本质”。如果情境包含太多无关因素,很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兴趣点偏离数学主题,干扰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进程。

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应该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服务。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数学知识与情境的合理融合,为学生搭建从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阶梯,才能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2)现实性

问题情境的现实性,主要是情境中的背景素材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建构主义理论也表明,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应该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了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已有经验学习新知的重要性。

(3)挑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出现就没有数学的发展。“问题情境”的挑战性是指,给学生提供一种以问题形式呈现的,能够暗示、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情境。“当问题解决者需要转换情境,但这时又存在着情境转换的障碍,那么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了”。故而,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及新颖性。“目的性”就是指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方向,有依据就是有价值的问题;“适应性”指结合本班同学的水平提出适合的问题,用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新颖性”指问题的提出应具备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可以使问题能够真正吸引学生。

(4)情感性

问题情境,包含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情”,二是“境”。所谓“情”,就是要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境”就是指它是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赖以产生的背景。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不断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满足新课标的四个特性。然而很多老师绞尽脑汁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设计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时应避免如下三个误区。

(1)只见“情境”,不见“问题”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有时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只关注了情境而忽视了问题。

案例3-1“第六章概率”的教学

师: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玩过扑克吗?

生:(齐)玩过。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扑克牌有哪些玩法呢?

生:(相当活跃)“争上游”“挖坑”“拖拉机”“斗地主”。

师:既然同学们对扑克这么有兴趣,我们今天就一起探讨扑克中的数学知识——概率,下面我们学习新课。

很明显,这位老师强调了“情境”的运用,但忽视了该情境和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些牵强附会。所以只有生活情境,而没有数学问题。

“问题情境”要有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活动的认知结构。很明显,这里核心的、本质的是“问题”,而“情境”只是辅助的形式。

(2)只见“情境”,不见“数学”

现实生活与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有着极大的联系。根据数学知识不同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如果把数学问题情境片面解释为生活情境,凡事都要找到生活原型,将数学视为生活问题的产物,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另外,数学发展史也表明,数学的发展既来源于外部社会的需求,又来源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是说,设计数学的“问题情境”不能万事就找生活原型,有的也应该从数学内部设计。

案例3-2“2.1有理数除法”的教学

老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倒过来,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扣,你也能举例吗?

学生l: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上。

老师:(板书课题:倒数)猜一猜,倒数是什么?

学生2: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的倒数还是1,8的倒数还是8,9倒过来变成6。

这并非是老师想要的回答,但是这能怪学生吗?学生通过前面老师举的例子对今天所学知识有了错误的认识。

(3)“问题情境”的切入点不当——大情境,小问题

“问题情境”的切入点选择不当,会极容易产生“大情境,小问题”现象。宽泛的、花哨的背景,让学生眼花缭乱,不但起不到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还会把学生弄糊涂,降低数学教学效率,甚至实现不了教学目标。

案例3-3“2.1数怎么不够用了”的教学

老师:周末大家去超市了吗?

学生1:去了。

老师:真巧,小明家周末也去买东西了。(看课件播放录像,4分多钟)

老师:通过看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2:超市里的东西真多。

学生3:我看到各种商品的价钱不一样。

学生4:每件商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重量标注。

老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看,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包装都会有一个重量标注,上面写的内容大家注意过吗?(课件演示:放大一件商品的重量标注部分)

学生5:写着商品的重量,后面还有一个括号,括号里写著±39。

老师:±39是什么意思?它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正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和它交朋友。(板书课题:正负数的引入)

正负数的引入,应该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想让学生知道正负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只要出示一商品包装的重量标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案例中老师选择的切入点不当,使简单的“正负数的问题”复杂化了,过多的情境,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从而主体不明,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于把学生问糊涂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概念、原理、公式;能够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背景相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思考。

综上所述,想要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必然是重要手段。然而,偏离数学,背离主题,脱离学生的“问题情境“,不但会降低数学教学效率,甚至还会很难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对“问题情境“进行评价,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谢仕德.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学周刊,2018,376(28):105-106.

[2]李妙琼.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初探[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C],2018.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2017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17]MSZX190)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