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阅读 走向文本更深处
——以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为例

2019-01-31 01:51蔡健华
中学语文 2019年30期
关键词:原生态老头文本

蔡健华

问题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常见的模式化的狭隘提炼,也并不是能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肤浅问题,而是带有提领价值、富有启发作用,对主题的挖掘具有基础与前提作用的、深入思考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由此可见,问题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才能培养他们用宏观的眼界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能力,才能不断奠定其丰厚的知识基础和提升创造思维能力,

笔者以汪曾祺先生的《捡烂纸的老头》为例,结合几例课堂原生态问题,谈谈有关问题阅读设置的浅见。

一、细致发现问题,延长有效思维长度

细致发现问题,逐步提升问题的思考性与价值性,才能延长有效思维长度。所谓的思考性,是指问题要符合“真”原则,即不是刻意求深求难,而是遵循自身认知水平;不是天马行空脱离文本,而是贴合生活实际,能激发人对问题的敏感,产生对其探究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所谓价值性,是指问题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咀嚼、品味等提领作用。问题的探讨解决过程是对文本不断具体化、深入化的过程。这种问题不是一种脱开文本的孤立存在,而是与文本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反映文本丰富的内涵的精髓。

现举两例课堂原生态问题:

1.老头“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却“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作者无法理解,我也无法理解,老头不仅是“老”“丑”“脏”,而且又“怪”,你说他为什么不“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

2.老头有子女吗?为何不来管管他?如果没有,他存了那么多钱给谁用?……

这些问题是真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解读走向深入的过程。第1问,若结合文本结尾“破席子底下发现的八千多块钱”,就会理解一个困顿的老人生活境遇的艰辛与无奈,就能思考这“老”“丑”“脏”“怪”背后是生活的不易。第2问,构建家人—钱—老头的联系,利用反推法,就可知老人的孤苦,以及他自食其力的可贵与人格尊严维护等原因。学生若没有养成细致问题找寻的习惯,自然就无法建立文段之间的联系,那么对人物的理解存在难度就不奇怪了。学生们细致发掘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此出发,构建生态课堂,延长思维的长度,以加深文本解读。

二、深入挖掘问题,增加有价思维厚度

倘若将阅读只归类为“知识纲要化,技能成型化”的过程,那么阅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王阳明认为,阅读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知识,而是要发现自己、发现良知。所以,真正的阅读教学,要能引领学生深入挖掘问题,增加有价思维厚度,即能从作品中领悟人性、人情、社会、人生、自然、哲思等多方面内容,探讨文本内涵的多向延伸,品出作品精华,避免阅读的肤浅化和定性化。

现举两例课堂原生态问题:

1.作者为何要将背景安排在一个回民餐馆,而不是更脏乱的地方?

2.文本中有很多画外议论,表达对老头行为的不解,有什么深意呢?

上述两个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代表了大多数读者的想法。读者尽管对老头同情,但对老人行为仍是一头雾水,而这恰是作品所反馈出来的悲凉。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解读走向深刻化。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老头尽管身份卑微,但没有自卑自怜,仍努力生活,活得有自尊,和那些回民餐馆里的顾客一样,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生可以想象老头进入回民餐馆的样子,腰杆是直的,这是一种劳动者应有的骄傲,只是限于生活境遇,他对物质要求不讲究,甚至“穿着破烂”“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文中“回见”可见他眼中满尽是食客,可是“没人理他”更显示他的孤寂与他人眼中的不存在性。作者呈现了一种生命个体的荒诞性,但又在热闹的饭馆中展示一种可怕的心灵摧残事实。

我们能从老头身上读到很多人性的闪光点,但更要思考老头命运悲凉的深层原因——没有人理解老头行为和心理需求。老头言行确有常人眼中的荒诞,但荒诞背后的委屈、泪水及心里的悲凉,有谁愿意听与安慰呢?画外议论,说出的只是旁观者的心声,但对这样一个底层边缘不解的何只是食客呢?而这正是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蕴藏的悲悯与感伤之情。

所以深入挖掘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更能激发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探索热情,增加有价思维厚度。

三、集合比较问题,加大深度思维力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阅读也如此,比较问题的设置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所谓比较问题,是立足于文本内部的比较和文本延申的比较而产生的问题,它建立在“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的理论之上,要求学生能主动发现文本内部因素的相关性,强调问题的原生态,体现学生对文本的解构能力。此类问题能把师生思维的触角引向一定的广度,加大深度思维力度,提高阅读品质。

现举两例课堂原生态问题:

1.同为餐馆里顾客,“老头”与“平民馆”里的顾客是一类人吗?

2.小说刻画煤站的副经理有什么作用?老人死了,其他食客和煤厂的副经理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文本比较问题,我们发现,其实从社会地位来说,他们属一类人,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尽管他们都为了生活而奔波,平凡地活着,然而老头却因穿着、吃饭行为等另类,遭人鄙夷,漠视直到遗忘,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烤肉馆里的顾客都是底层平民,是弱者,尽管作品中没有刀光剑影,但众人用鄙夷、冷漠之刃挥向了更弱的老头,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杀人方式吗?一条街的人都认识老头!但都漠视他的存在!老头的离世,众人都不知,甚至是懒得提,那又是何等的悲凉?而这相似的版本在现实中又上演多少呢?

于是,根据比较问题的一路探索,我们品味到了作品中越来越浓的悲凉和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同时也领会到了作者的风格,知道了他在“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他所知道的生活。”尽管那些“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但这些淡而又淡的东西却让我们思考得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原生态老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老头与丫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作文呼唤“原生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倔老头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