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魂,武士刀也

2019-02-01 02:08古月一刀
看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代日本

古月一刀

日本武道家田中普門正在试刀

世上恐怕没有另一种武器,被视为拥有自己的灵魂。

日本的普通人家中,若有一把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武士刀,那一定是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以追忆祖先的武勇雄姿。

自古以来,兵器的冶炼就是集合人类漫长工时的工作。而制作一把追求极致锋利,又兼具艺术美感的兵器,更是耗费大量人工。武士刀、大马士革刀、马来克力士剑,并称世界三大名刃,而在这其中,武士刀在兵器界与艺术界的地位最高,知名度也最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其切金断玉的杀伤力,另一方面,在于其深得东方美学之韵的独特工艺。“屠戮兵刃+艺术美感”,两种属性合为一体,让武士刀深受收藏家们的青睐。这一点,从市场价格也可管窥一二。

最便宜的武士刀需要5000美元,而一把名家冶制的武士刀则可以卖到2万美元,而“正宗”“三日月宗近”“菊一文字”“长曾密弥虎彻”“村正”这种历史名刀,可达几十万美元。武士刀的配件和外装,也有独立的鉴赏体系,一块不起眼的铁镡,身价几万美元也是很常见的事。

即使在诸如《杀死比尔》《影舞者》《金刚狼:武士之战》电影中,用于拍摄的武士刀道具也是价值不菲。优美的造型、流畅的弧线、细腻的水纹的背后,都是不同环节刀匠长时间的劳作配合。

冶金师挥汗如雨,一次一次地鼓风火炉。铸刀匠聚精会神,一锤一锤地敲打刀材。打磨师不动如山,一回一回地研磨刀身。武士全神贯注,一下一下地舞动打刀。

武士刀的最大特点是其刀身的弧度

无论刀的制造者,还是刀的使用者,都对武器饱含深情。而正是因为如此,武士刀才被视为承载灵魂的兵器。

唐刀为鼻祖?

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唐刀是武士刀的鼻祖”。

但其实对比唐代的刀具,与武士刀的差别较大。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网站上,介绍武士刀起源于日本本土的蕨手刀,与中国古代的环首汉剑。但无论哪种,都比唐代早了不少。

从日本的古坟时代(3世纪中期—7世纪)开始,日本的锻铁技术和兵器的发展都开始加速,并在这个时期奠定了各种武器的基础,包括剑、矛、弓矢、甲胄、盾等。这个时期日本的武器,具有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传来的风格,与之前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武器不同。

古坟时代的刀剑,除了拥有强大的作为武器的功能之外,据学者推论,在有象征性质的仪式中,它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奢侈华美的刀剑外装,被认为象征着统治权力。这样的刀可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或是只被指挥战斗的当权者佩带。

此时的刀剑为直的,使用时只能刺击,而不能如弯刀般劈砍。例如古坟时代末期的金铜装环头大刀(小村神社藏)、飞鸟时代的丙子椒林剑和七星剑(四天王寺藏),以及正仓院所藏的奈良时代的直刀等,都是此类直刀传世品的代表。

平安年代中期,中国和朝鲜的古剑流入日本,使得日本开始出现大量仿制的古刀,刀身多为直刃。这时候直刀是兵器界的主流。

而我们知道,武士刀的最大特点是其刀身的弧度。流线弧形的刀身,是由于钢材的搭配和淬火引起的变化造成的自然弯曲。

而这个变化点,就是武士势力崛起的平安时代末期。

平安时代末期,武家兴起,武士阶层权力扩张,战争开始变得频繁,与之相伴的是武器的改变。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方式,刀的造型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刀身曲直与横截面形状均发生改变,直刀开始向弯刀变化。这种变化的明确时间点无法确定,但无疑历经了较长的时间,在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些刀剑中,也能看到直刀向弯刀过渡的痕迹。

随着武士阶级正式掌权,镰仓时代开始,武士刀的锻造也迎来了全面繁荣。

随着武士阶级正式掌权,镰仓时代开始,武士刀的锻造也迎来了全面繁荣。而且,随着刀具功能作用的不断细化出现了更多的分类,比如太刀、打刀、胁差、短刀等。据统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日本刀的种类,达到了26种之多。

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利于对付步兵的大太刀,日本刀中重要的刀种“打刀”也在这个时期出现。此后,适合步兵作战的打刀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在室町时代,打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无论外形还是锻造方式都不同于刀的枪,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

我们如今在影视剧看到比较多的是“打刀”,较短较直,但佩戴在腰间拔刀快,主要用于陆战。日语里的“刀(カタナ)”指的就是打刀。而古时候马战,用得更多的是“太刀(タチ)”,比较长,更加弯,劈起来势大力沉。简单从长度上归纳的话,太刀 ≥ 打刀 > 胁差 > 短刀。

打造武士刀的工艺极其复杂,稍微有一个步骤出现差错,意味着整个团队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玉钢是怎样炼成的

打造武士刀的工艺极其复杂,其中稍微有一个步骤出现差错,例如煅烧温度出现偏差或者锤打的力度没有把控好等,那将意味着整个团队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想要打造一把品质优异的刀,往往需要数十位分工不同的工匠通力协作长达半年以上。炼钢、水减、锻炼、素延、烧入、收尾、铭切等流程,每一步对温度与火候的掌控、锤打的次数与力度等,均有着严格要求。

传统武士刀用最纯粹的钢材做成,日本人称之为“玉钢”。为炼制玉钢,冶金师把约25吨含铁的河沙和木炭一起装进土陶熔炉,连续冶炼三天三夜。木炭既是燃料,也是炼制钢材的重要原料。当熔炉内部温度达到约1400℃,铁矿沙和少量木炭结合生成约两吨玉钢。

据纪录片《国家地理:武士刀传奇》介绍,最高品质的玉钢的价格,是用现代工艺炼制的普通钢铁的50倍。玉钢中各个部分的碳含量并不均匀,在0.5%至1.5%之间。玉钢出炉后,老练的冶金师将原钢摔成碎片,通过易碎程度判断其中碳的含量。

武士刀采用两种玉钢。碳含量高的玉钢硬度高,可制作锋利的刀刃;碳含量低的玉钢韧性强,可吸收冲击力。单用其中一种材料做成的刀,要么容易折断,要么不够硬。

不少年代久远的名刀,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但只要到了大名手上,仍然会获得珍藏。

玉钢出炉后被送给铁匠,通过反复捶打,让铁和碳更緊密地结合,同时去除杂质。这个过程费时且单调乏味,但至关重要,因为钢材中的杂质会影响刀的质量。排除杂质后,铸刀师把玉钢加热,将碳含量高的部分捶打成长长的U形。然后将碳含量低的玉钢捶打成长条,镶嵌进U形中央。

现在,特性各异的金属都部署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上。硬度大的包裹在外面,确保能够制成锋利的刀刃,核心的韧性金属则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力。正是这两种特性的结合,使武士刀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武器。

接着,铸刀师给刀涂上一层黏土和木炭粉末混合的秘密材料。这样做可以隔离部分刀刃,让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冷却更快,并在刀上留独特花纹。最后一步是打磨,这个工作不但需要耐心和技巧,还很容易受伤。

研磨师傅用特有的方法将刀刃磨白,露出软硬两种钢交会的那条线,逐渐让金属的内在美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多达两个星期。

这样,一把武士刀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

刀剑物语

为武士刀更添魅力的,是其背后的历史和传说。尤其是作为传世品的名刀,它们本身是历史,也见证了日本千百年来的历史。那些传世名刀的逸话,至今为人们所乐道,有时是富有浪漫气息的神妖传说,或是充满荒诞气息的野史秘闻,有时又是充满腥风血雨的战争史诗。

远古时期的名刀,多与斩杀妖怪有关。源赖政所使用的名刀“狮子王”,传说中他用此刀斩杀了影响天皇安眠的“鵺”,一种长着猴子的脸、狸子的身体、老虎的四肢和蛇的尾巴的妖怪。

名刀“童子切”之名,源于源赖光曾经使用此剑斩杀妖怪“酒吞童子”的传说。而胁差“笑面青江”则得名于浅野长政的某位家臣一天夜里斩杀了一个微笑的女鬼的故事。

其次出产名刀故事较多的,则是战国时代了。

称霸一方的诸侯大名,往往都有一把威震天下的武士刀。这里,并不是普通的武士刀跟着大名出人头地,鸡犬升天,而是大名随着地位的提升,往往会有很多的机会获得名刀。一般来说,势力越强,越有机会获得名家铸造的刀。历史上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名刀,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但只要到了大名手上,仍然会获得珍藏。

锻造于平安年代的名刀“三日月宗近”,原本是战国末期阿波三好氏家族传家宝,后来三好三人众(指阿波三好氏一族的3名武将)刺杀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后,将此刀献给丰臣秀吉以示臣服。

“大典太光世”原本是丰臣秀吉所佩。丰臣秀吉将自己的佩刀交给前田利家,让他去一个流传着幽灵故事的不祥之地—千畳敷去试胆,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于是,丰臣秀吉将“大典太光世”作为奖赏,赐给了前田利家。

“村正”的妖刀之名,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村正家族是室町中期有名的铸刀家族,打造出的刀具质量都很上乘。在历史上,德川家族与 “村正”似乎有着难解之怨,德川家不少人都死于“村正”的锋刃之下。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父亲广忠,都是被近臣用“村正”暗杀。德川家康本人幼年也曾被村正刀割伤了手指。嫡子德川信康被织田信长赐死,刽子手使用的刀也叫“村正”。

种种蹊跷古怪,让德川家康断定“村正刀是专门作祟德川家的妖物”,下令销毁所有名叫“村正”的刀具。于是乎江户时期,虽然村正世家的后人依然在打造村正刀,但迫于幕府压力,再无人敢公然携带铭刻有“村正”字样的刀具了。

武士刀多数时间服务于战争,近代与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也曾勾结过,充满“视生命如草芥”的戾气。但在历史上,武士刀很多时候是和信奉的“义、勇、仁、礼、诚”的武士联系在一起。

在热兵器、高科技战争当道的时代,武士刀因其优美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作为兵器艺术品继续受到世界的敬重与珍视。

武器虽然是杀人利器,同时也是保护家人朋友,为了心中正义而热血奋战的“伙伴”,最重要的还是看使用的人。

猜你喜欢
时代日本
探寻日本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