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业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2019-02-01 02:07刘常宝胥爱霞李仕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刘常宝 胥爱霞 李仕豪

[提要] 当前,物流行业的横向融合促使高校对自身的人才培养口径和结构做出调整。本文就跨业融合条件下冷链物流人才模式的变化,深度探究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趋势和培养模式变化方向,希望对高校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创新变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跨业融合;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物流管理”项目(粤教高函[2017]214号);2018年度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课题(编号:2018CSLKT3-109);2018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质量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JXTD2018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21日

当前,跨业融合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跨业融合产物的冷链物流将成为物流产业的下一风口。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现,除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外,冷链课程涉及到生物学、热力学、冷冻机械原理、食品卫生、环境学等知识,是典型的融合性、复合性课程。而这种复合性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尊重行业融合特点,紧密结合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高校知识转化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模式。

一、冷链物流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冷链物流是伴随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以及食品类商品物流环节损耗问题的重视应运而生的。在我国虽然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强劲的社会需求使得冷链行业的发展对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需求处于雪崩状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对于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冷链物流业务的风险性。由于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为保持食品的品质,冷链物流人员需要使用冷库和冷藏保温车对食品进行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和运输,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分拣、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并且进入零售环节的冷链食品也需要低温冷藏设备保管。使得冷链物流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难度较大。相比于常温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冷链物流人才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企业运行成本高、经营心态浮躁等问题。由于行业经营风险加剧,对资本投入有所抑制,通过人才“输血”是振兴行业的有效举措。

(二)冷链物流业务的复杂性。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复杂性,如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涉及到上下游多个业务差异度较大的企业。如农产品生产与检验、农产品技术与开发、农产品营销与品牌推广、种植技术与农资技术等等。这对我国现有高校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个挑战。复杂的业务内容要求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高级管理者能够将所有的跨行业技能整合到一个业务面上,灵活运用并有效的配置。行业的融合性促使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需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型,趋势是在本、专科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开设具有文理兼通、理工农医相结合、具有复合型综合性的冷链物流管理专业。

从行业培养情况看,一直以来,冷链物流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新人的成长多是通过进入企业后边学边实践。而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师徒间知识拓展性与互补性不强,以至冷链人才成为制约冷链物流的发展巨大瓶颈。

(三)冷链物流业务知识的多样性。冷链物流成为当下物流行业的封口去,其主要原因也是其包罗了理工农医文等各个学科,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一个业务領域。以学科为限的课程体系结构,显然适应不了这一跨业融合的客观需求,这对教育机构相应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我国文理分科模式由来已久,人才偏科现象较为明显,这就使冷链人才培养面临更多的挑战。未来资源的跨域跨季性配置、即时安全性消费将成为现实,这将对冷链物流行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也是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机遇。未来的冷链物流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涉及的一些化学物品,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同时也是一个机械专家,要对设备的结构、原理有充分的了解,维修和设计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除此之外,也应该是一个食品安全专家,根据各类食品特点采取科学冷冻技术以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就要求高校的冷链物流人才加强对包括物流管理、系统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课程重点的学习。

二、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危机

当前,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已形成几何级数增长,人才培养的滞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最近几年,政府对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行动方案。这是我们进行冷链人才培养的指针和依据。

(一)理性分析形势的要求,注重从基础做起。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获得改革红利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改革成果惠及民生已经不是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是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由于历史的原因,平均利润较小、季节影响较大、质量波动性强、政府政策干预度高,行业风险调控难度较大。未来,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振兴农业就要看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的再创造。这一方面的成就就要靠冷链物流发力。尊重地方经济实际,从基础性人才培养做起,从低端产业链做起,逐步走向高端技术应用阶段。

(二)努力消除发展瓶颈,强化两条腿走路方针。物流行业本身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低端业务日益被智能化所取代,对部分地区冷链物流行业而言,智能技术的应用尚需一个过程。但是,冷链物流智能化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如果忽视智能化就会使冷链物流发展瓶颈越加明显,直至制约甚至毁掉。未来包括城市冷链物流活动将日益复杂,活动所涉及的技术与知识要素间的关系也具有更多模糊关联系。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要求将更加宽泛和系统,单纯以理工文农等专业来甄选冷链物流人才就难以适应行业的特殊要求。如何系统处理好各种要素间的关系,融合性思维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全新的认识工具和解决问题手段。目前,从业人员中,大多数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但他们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职业素养,一些人在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值得推广,可以成为高校教学的优秀案例。所以,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员培训相得益彰,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三)重视冷链物流质量,执行国家管理机构的标准。冷链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就是高度的标准化作业。标准成为衡量质量的尺度。所以,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应注重相关标准的学习和消化。对高校而言,由于缺乏行业的实践环境和经验,对标准的认识缺少实践的接入和提升。所以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意向内容就是对若干标准进行认真学习领会。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知识的融合性、技术的跨界性,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措施加快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冷链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市场需求旺盛这对人才培养是个利好消息,但是如何提供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是抓住利好机会的关键所在。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整体上表现为教育资源稀缺、专业设置滞后、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到位,使冷链物流的实际社会价值无法体现。目前,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是国内各大高校都没有设置相关独立专业,多年来没有直接对口的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很多高校将该类人才培养设置的多是制冷及低温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这些专业与冷链物流岗位技能技术要求有一定的离散度,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目前仅有个别职业院校成立“校企共建冷链物流专业”。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会对相关人才的规格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高校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特定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口径,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体系。尽快整合教育资源,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才需要。

(一)充分利用应用型高校政策红利,积极稳妥推进融合性、复合型专业及课程建设。目前,应用型高校在课程体系变革中以“服务地方,体现复合型”为特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不断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这为下一步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融合性奠定坚实基础。冷链物流现在主要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和部分机械工程专业中开设,设置成独立专业的院校较少,尽管政策层面鼓励培养模式创新,但是从执行面上看,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二)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积极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引进校外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缩短人才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周期。融合性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无论是师资配备、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过程,都需要精心设计体现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国务院已经下发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要求,这是教学资源整合的全新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借力地方企业,通过企业人才引进和资源共享,优化自身教学资源和教学队伍,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尽快形成培养规模、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人才知识转化能力的周期,短期内可以有效实现人才的供给,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以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科学整合现有管理类理工类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积极进行校内乃至校外的冷链物流资源平台建设,消除教学体制与制度障碍,打通校内外专业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横向流动,体现教学资源的横向整合价值。目前,理工农科专业的改革正在进行,资源横向整合意味做部分资源的再次配置。这其中既包括学校内部各专业资源共享问题,也包括校外各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问题。

很多高校集聚许多高端人才,而这些名牌高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二三線甚至四线城市的冷链物流人才相对紧缺,需要政府和各方发力,共同构建人才库,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体现人才社会整体价值。从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看,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滞后,阻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国内某些综合性大学,如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拥有与冷链物流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专业,但是很少做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冷链物流教育很难落到实处,所以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校内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各方资源,以此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复合型融合型冷链物流人才的需要。

四、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展望

目前,有关冷链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印发《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等鼓励冷链物流健康发展。冷链物流的发展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课题。行业的高端人才培养问题也成为解决相应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质量逐渐得到提升。从上述信息分析可以发现,行业的需求促使高校培养的质量与结构的调整。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人才培养基于岗位的现实需求,不具有长远和高端的优势,高校必须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转变观念开始,基于大系统的整合,着眼于社会的趋势性需求,尤其是理工科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积极需求校内的教学资源整合,实现小环境内的资源共享,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口。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和教学科研平台,为冷链物流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冷链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对口的人才培养在近几年才引起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视。

(二)模式重在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冷链物流有了进一步发展,行业专家及政府部门对冷凉物流人才培养问题逐渐给予重视和研究。从行业方面看,针对冷链物流人才的稀缺问题,一般是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需要长时间实践才能上岗。中物联冷链委率先开展了“冷链物流校园行”的活动、开设公益培训班和一些商业培训。同时中物联冷链委在原有物流师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编撰《冷链物流人员从业知识标准》,2016年完成审批手续,此后进行教材编写和设置课程的工作,旨在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师。高校冷链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正在筹划阶段。部分理科背景高校尝试在工学专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取得一定收获。

由于历史的原因,物流管理专业没有设置相关专门课程,在《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中穿插冷链管理内容,知识点零散难以系统化培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版的《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企业资源计划ERP理论与实务》等教材对冷链物流也有一定篇幅内容描述与分析。对于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跨院系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就为复合型、融合性冷链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较好的研究基础。

1、以课程建设为起点,推进课程建设向专业建设过渡。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鼓励有资源的高等院校开办和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和课程。各类应用型本科及专科院校已经开始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冷链物流课程,针对这一新的学科专业是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融合的综合学科特点,采取通过课程建设逐渐向专业建设的思路,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型向应用型过渡。

2、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性资源,优秀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业教师传授、探索和完善。教师能否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复合型、融合专业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方案,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人才。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到冷链物流公司挂职锻炼、聘请冷链物流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等,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不仅有利于冷链物流教育的完善,更有利于加强冷链物流教育理论的研究。

3、拓展教育资源渠道,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各相关专业师资、设备等的共享与学科优势的互补上,尤其是利用互联网以及平台思维最大限度解决资源紧缺问题。鼓励实施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系统价值。冷链物流专业与理工农科很多专业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高校要通过加强相关专业的横向联系,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各方冷链物流人才结构、能力、技术等需求。通过渐进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逐渐提出专业建设的浓缩方案。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等课程知识能力的优化和设计,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冷链物流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的挑战。目前,部分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出现下滑现象,除了生源大环境影响外,应通过优化专业体系设计,细化培养内容,以融合互补共享思想,在校级范围内,系统考虑引入冷链物流专业。这需要重新整合相关资源,转变传统教育培训观念,有大格局、宏架构,体现出系统化、智能化乃至智慧化的思想。

五、迎接高科技智能化

在未来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融合性思想与方法会有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也是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从容应对可用信息数量多、非结构数据多、变换速度快等特点,实现数据分析的快速性、精准性。研究中也会设置不同的区域特点,这对冷链物流对象的不同,提出相关的研究数据,实现可视化、可量化的精准培养模式,以解决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冷链物流课程与专业建设中融合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实现科学融合,专家及学者为此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有:产后商品处理技术、屠宰加工环节实现低温控制技术、包装规模化技术、一体化冷链技术、温度监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HACCP技术、3S技术、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技术、上下游企业冷链对接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在供应链模式上的创新有“智能整合型”模式、“共同体”模式、“托管式”模式、“闭环形”模式、“即时即控”模式、供应链“并联型”模式等。这些技术运用就是对相关冷链人才价值的考量。高校在课程建设中要以此为基准,将技术标准变成人才培养的标准,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课程与专业体系中。

(一)培养中应考虑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为基础范本,形成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对接,将课程的章节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高的能力模块,利用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

(二)涉及到课程、专业、学科融合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虽然是一个个性化研究,但是个性中包含共性,哲学是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基于对物质世界的可变性、相关性、多样性的科学认识,研究中可以采用交叉学科、复合型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方法。将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的冷链物流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以期形成系统化、可感知、区块链化的模式,以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生成新的课程资源配置方法,例如资源配置设计的发散树、分合链、相关网等方法。

(三)为防止知识模块化导致碎片化以至云雾化的情况,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结构化与关联性的结合,利用数学合并同类项思想,将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对接。以课程模块为基点,在传统资源配置方法中,强调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飞跃,克服人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混杂在一起的问题,设计法多属于碎片化、经验的、個体的、随机的,其中理性部分常常被埋没在感性方式之中。所以,在讲求集体智慧的“头脑风暴”方法同时,也要靠互相激发灵感的方式来拓展思路。

(四)融合性思想作为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实施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融合中,尊重学科与专业特点,注重相关性分析,克服简单拼接的传统方法,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目前,行业与高校专家在冷链物流培养方面也已提出很多科学有效的建议,并在部分教育培训领域中得到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

(五)冷链校园公益性培训、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全程冷链物流实验室都是培养相关人才有效的重要途径。以全程冷链为框架,以冷链标准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教学实训为落点的培养方式,才能给予冷链人才在设备的优化设计、智能储存运输安全、品质分析的管理、信息追溯与评估等方面发挥厚积薄发之力的平台。

(六)一方面是提高促进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价值的尽快转化,使专业与行业对接,学业与企业对接,保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活动始终围绕区域经济的客观需求展开,服务于经济转型与经济升级;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可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满足产业转型后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保持较好的市场竞争能力。

(七)结合冷链物流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资源实际特点,积极落实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在改进现有课程知识体系与专业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将优化后的课程在校内进行宣传推广,在将成果作为资源型软实力营造冷链物流企业与高校共存的生态圈,为融合性思想及方法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冷链物流业是新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在互联网经济与共享经济时代,企业对复合型、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步入新境界。对接现代思想、融入全新理念、超越自我,寻求发展的新动能。学院希望通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尽快将成果转化,体现复合型知识的价值,形成专业及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晓辉.河南省冷链物流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

[2]2018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报告.https://www.iyiou.com/p/70058,2018.4.12.

[3]冷链物流的人才需求分析.http://www.docin.com.2016.2.20.

[4]李惠芹,钟群,马翔.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培养物流冷链人才建议[J].北方经贸,2014(4).

[5]林桂珠.安得物流公司冷链物流改进策略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

[6]杨洁.我国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9).

[7]吕冬梅.基于市场需求的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分析与研究[J].物流技术,2013(9).

[8]何曉林,彭志成,陆元元.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5).

[9]王悦.冷链人才如何破冰[J].中国储运,2016(5).

猜你喜欢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